-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之前,之間,之后,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57270
- 條形碼:9787569057270 ; 978-7-5690-572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之前,之間,之后,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 內容簡介
《之前,之間,之后,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是一本涉及文學、符號學、哲學理論與實踐的學術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來的學術心得。基本主題是哲學、文學、文化領域中我/們與另一者一一在我們之前、在我們之后、在我們之間、在我們之外的另一者一一的關系。該書各章所考慮的是不同主體/主題本身如何面對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層面上,是一文學如何面對另一文學(文學之前的比較),一文化如何面對另一文化(文化之間的認同與交流),一語言如何面對另一語言(語言范式與思想范式的關系),一思想如何面對另一思想(或中國思想和歐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對),人如何面對其作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對作為另一者的動物。在具體和個別層面上,則是我們的歷史人物如何面對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對作為另一者的問者(孔子的問與知),孟子如何為天子舜設想對待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們可以如何設想舜自己會采取的不同于孟子為他設想的方式,等等。面對另一者就是對之做出應承或負起責任。因此,該書的*終關切是倫理,是我/們與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倫理關系。
之前,之間,之后,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 目錄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關于“我/我們”與“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來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為人類的醒來召喚
六、隔離與孤獨
七、另一者與死亡
八、共同體與個人
九、另一者與邊界
十、替罪與犧牲
十一、余思
第二部分 文學與文化如何自我認同?
“文學”之前的“比較”
一、存在于文學“之間”
二、比較之前的文學:漢語傳統中“文(與)學”之意義
三、比較之中的文學:現代漢語中“文學”觀念的成形
四、同時性的“審己-知人”:魯迅之例的簡略分析
五、“原始比較”:傳統之“(事)后構(造)”與認同之追認
六、文學(家)(的)比較:“中國現代文學”之例
七、作為倫理學的比較文學
八、不是結論
文化之間:認同,別異,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條件
二、“內諸夏而外夷狄”
三、中國歷史之例:內外之必然混淆與難分
四、外作為內所恐懼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對性:質疑“文化主義”
六、文化“勢差”與“被動的文化交流”
七、為另一者負起責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語言,范式,概念,解構
作為范式的語言,作為語言的范式
一、“范式”危機,還是文化危機?
二、從方法到范式
三、作為范式的語言,作為語言的范式
度之無度與無度之度——略論李澤厚“人類學本體論**范疇”
一、難舍難離的“本體論”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論
三、區別人與動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創造?
五、從“適-度”到“制-度”,再到作為“之間”的度
……
第四部分 經典如今還能告訴我們什么?
第五部分 翻譯之翻譯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之前,之間,之后,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 作者簡介
伍曉明,復旦大學學士,北京大學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學、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2018年從坎特伯雷大學退休。2019-2022年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比較哲學、比較文學及西方文學理論。著有《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通過“存在”而重讀中國傳統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謂性!”——片讀》《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等,譯有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馬丁·華萊士《當代敘事學》及伊曼努爾·列維納斯《另外于是,或在超過是其所是之處》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