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垃圾是什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809106
- 條形碼:9787522809106 ; 978-7-5228-0910-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垃圾是什么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垃圾是什么”和“垃圾怎么辦”兩個基本問題。**部分從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討論垃圾的物質性和文化性及其本質問題。從“垃圾”自身入手,描述了垃圾的物質性、人類對垃圾的認知和實踐三者的變遷過程,揭示垃圾-認知-實踐三者的互構和協同關系,進而借助人類學、生態學、符號學等理論對垃圾的“本質”進行探討。第二部分從人類學和管理學等視角討論人與垃圾互動關系的發展問題。在垃圾本質討論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了垃圾問題的表現、形成、以及本質,以及明確了垃圾治理在經濟、制度、技術方面的困難,*后提出垃圾多元共治的制度策略,同時對未來科技革新助力垃圾治理的展望,進而從“垃圾的消亡”深入探討垃圾治理問題背后關于如何構建人類對垃圾、社會、生態的主客觀互構理念的文化性和學術性問題。
垃圾是什么 目錄
部分什么是垃圾
何謂“垃圾”
古今之義
漢字世界的“垃圾”
英文世界的“垃圾”
“垃圾”的古今義變
名稱的變遷
另類的表達
無用之辯
進化的垃圾
垃圾的誕生
人類的伴生物
垃圾的雛形
生活廢棄物
垃圾的蛻變
人工合成廢棄物
病菌攜帶物
垃圾的重生
固體廢物
物質密碼的破譯
再生資源
垃圾萬象
生活百態
怪異食物
極簡生活
廢品藝術
互惠分享
環保宣言
民俗習慣
文化思維
潔凈與污穢
思維分類
厭惡心理
無差別化
第二部分垃圾怎么辦
垃圾困境
地球之殤
垃圾污染
垃圾圍城
消費主義
文化偏離
拾荒之歌
拾荒者
走拾人
聚寶盆
處理工藝
空間的阻隔
垃圾坑
垃圾場
衛生填埋
空間隔絕
燃燒的力量
刀耕火種
草木灰
煙囪
物理改造
生物的分解
傳統堆肥
現代堆肥
生化改造
工藝的整合
目標原則
合與分
綜合處理
反向生產
管理策略
政府干預
有限干預
全能政府
管理手段
頒布律法
投入資源
發動民眾
現實困境
獨角戲
管理乏力
復雜適應性
萬物關聯
系統觀
復雜適應系統觀
復雜適應系統
主體適應性
“積木”結構
隱性秩序
混沌的邊緣
涌現性
多元共治構想
多中心策略
社會共治
垃圾多元共治的特征
多元化主體
開放性與復雜性
層次化的機制
垃圾多元共治的路徑
法治基礎
各負其責
解放思想
終極目標
對垃圾多元共治的評價
現實需要
優勢特點
風險與弊端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垃圾是什么 作者簡介
曹銳,男,1986年出于云南昆明,本科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于瑞典達拉納大學,2017年獲得貴州大學生態民族學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華文學院教師、助理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人類學、生態人類學和環境文化學研究。2009年在瑞典留學,主要關注瑞典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撰寫了碩士畢業論文《A Film Ethnographic Study of Practice, Motivations and Attitudes among Households Waste Recycling in Falun, Sweden》。同時,獨立制作了一部民族志紀錄片《無處不在》,該影片榮獲“生命·生存·生活——走進科學”2010年科技DV影像大賽組委會特別獎。博士期間繼續從事垃圾的文化及社會管理研究,撰寫完成了畢業論文《文化認知與多元共治:生活垃圾的生態治理研究》。主持過云南省教育廳基礎研究課題,并在Nature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Technology、《大連理工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期刊上發表論文。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