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狄青:戴面具的武曲星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05884
- 條形碼:9787205105884 ; 978-7-205-1058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狄青:戴面具的武曲星 本書特色
宋朝往事系列**輯的出版獲得了市場的好評,本書是宋朝往事系列第二輯中的一部人物傳記,講述生而傳奇、死而嘆惋的一代武將狄青的事跡
狄青:戴面具的武曲星 內容簡介
狄青出身寒門,年少時曾橫行鄉里,后因與人發生沖突,來到京師開封,拔足行伍。在宋夏戰爭中狄青嶄露頭角,皇祐年間,曾請命平叛儂智高叛亂。狄青領兵夜襲昆侖關,歸仁鋪之戰更是一戰成名,平定了讓宋仁宗十分頭疼的儂智高叛亂。班師回朝后,狄青以武將身份官至樞密使,位高權重,然而卻受到以歐陽修為首的士大夫的攻訐。*后狄青被貶外任,郁郁而終。
狄青:戴面具的武曲星 目錄
**章
出自農門,拔足行伍 / 014
一、出自農家,似曾為鄉里惡少年 / 014
二、黥面入伍,穩步成禁軍好男兒 / 030
三、奔赴沙場,的確是戰場真英雄 / 043
第二章
建節西陲,初涉政爭 / 053
一、遭遇伯樂的邊境猛將軍 / 053
二、宋夏邊境上的“救火隊長” / 061
三、張亢公使錢案中的“躺槍者” / 070
四、水洛城事件中朝臣的“議論焦點” / 075
第三章
從戰場到官場,官場也是戰場/ 086
一、仕宦地方,備邊防御遼夏 / 086
二、任職中央,成為樞密副使 / 095
第四章
從歸附到對抗:儂智高行動轉變的心路歷程 / 101
一、儂智高發跡的背景和過程 / 102
二、儂智高由投宋到抗宋 / 110
三、宋朝地方官員的初步應對 / 115
四、宋朝的“廣州保衛戰” / 124
第五章
宋朝平叛,狄青請命 / 135
一、儂智高肆虐兩廣 / 135
二、狄青準備南征 / 146
三、狄青趕赴前線 / 155
第六章
狄青南征,一戰封神/ 162
一、斬陳曙,立威賓州城 / 162
二、平智高,血戰歸仁鋪 / 172
三、得勝歸,事跡遭抹黑 / 181
第七章
再入樞府,郁郁而終/ 189
一、政治糾葛下狄青“被”樞密使 / 189
二、行事低調仍陷流言的樞密使 / 200
三、狄青之死 / 209
第八章
狄青的后嗣與身后之事/ 214
一、家族發展難超三代 / 214
二、身后之事精彩紛呈 / 223
后 記 / 233
狄青:戴面具的武曲星 節選
狄青(1008—1057)是宋代甚至整個中國古代都相當罕見的人物,他的傳奇一生在宋人官方和私人筆記中記錄不少,后代小說家甚至以他為主角寫成了《萬花樓楊包狄演義》《五虎平西前傳》《五虎平南后傳》《后宋慈云走國全傳》等諸多小說作品。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說狄青是“武曲星下凡”,與家喻戶曉的文曲星下凡的“包青天”包拯(999—1062)共同輔佐宋仁宗(1010—1063;在位1022—1063)。上個世紀,港臺影視劇中有幾部都是以狄青故事為題材的,其中香港無線電視臺出品的1983年版《射雕英雄傳》中,飾演楊康的苗僑偉,在1986年播出的電視劇《狄青》中飾演狄青,給人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2018年以來,隨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大宋宮詞》等反映宋朝歷史的影視劇播出,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宋朝熱”的浪潮,其中《清平樂》中也有演員季晨飾演的狄青的身影,可圈可點。暫且擱置網絡上各種各樣的意見,單就劇中對狄青的描述,內容大多是基于歷史事實而來,并沒有過分戲說的成分。不過,因該劇并不是為了展現狄青的形象而設計,所以他的很多重要事跡匆匆交代或者略而不言,顯得較為跳躍和割裂,部分內容甚至有點讓觀眾摸不著頭腦。狄青的生平事跡遠比今天影視劇中所呈現的更加精彩,而本書就嘗試為大家勾勒出一個歷史上的真實狄青。歷史上的狄青,從一名出身低微的基層農家子弟應征入伍,一無權二無勢,通過自己精湛的武功、高妙的指揮和正直的人品,以及在國家危難之際奮不顧身的突出表現,逐漸成為接近權力巔峰的樞密使,狄青的經歷是一個底層小人物逆襲的奮斗史,這是狄青經歷當中*富有魅力和為人傳唱不衰的地方。然而,正因為這樣的傳奇經歷,生在宋朝“崇文抑武”時代的他才會經常受到制度限制、文官鄙薄甚至帝王猜忌,又注定會被文官群體不斷論奏、攻擊和彈劾,導致被外貶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進而郁郁而終,很具有悲劇色彩。在講述狄青故事之前,我們先來大概了解一下北宋前期這個大的時代環境。一、北宋的“重武”和“抑武”后周顯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時年34歲的后周禁軍將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927—976;在位960—976),在京城開封北部30里外的陳橋驛(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宋朝的皇帝生前有尊號,死后有謚號、廟號和陵號,以宋朝第二位皇帝、趙匡胤弟弟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后改名趙炅,939—997;在位976—997)為例,在他當上皇帝的第三年,臣僚上尊號稱他為“應運統天圣明文武皇帝”。趙光義至道三年(997)去世后,群臣上謚號“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同時上廟號“太宗”。趙光義去世之后,和北宋諸位帝王一樣,埋葬在今天的河南省鞏義市,陵墓被稱為“永熙陵”,所以有的傳世文獻用“熙陵”作為他的代稱。我們通常在傳世文獻上看到稱呼趙匡胤為“宋太祖”、趙光義為“宋太宗”、趙佶為“宋徽宗”(1082—1135;在位1100—1126)、趙構為“宋高宗”(1107—1187;在位1127—1162),等等,都是他們去世之后的廟號,這些皇帝在世時是絕對不可能有這種稱呼的。不過,這樣的稱呼是我們了解宋朝某個皇帝時*為熟悉的,所以我們在行文過程中仍使用廟號來稱呼皇帝。宋太祖出身在一個世代將門的家庭,他自己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猛將,軍事經驗相當豐富。宋朝建立之初,其疆域周圍,北邊有立國已經近50年且實力強大的遼國,*為致命的是,自從中國歷史上以“兒皇帝”著稱的后晉皇帝石敬瑭(892—942;在位936—942)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后,中原王朝已經失去了防御北面草原民族的屏障——長城,這一屏障的喪失讓后繼的宋政權不得不在北部邊州投入大量兵力、物力以及財力等,這使得宋朝疲于應付。西北地區諸如黨項、吐蕃、回鶻、藏才、白馬、鼻家、保家等少數民族部落錯綜復雜,有些歸附了宋朝,有些僅僅是表面歸附而實質上并不聽從任何命令,更有甚者連表面工作也懶得做,根本無視宋朝政權。這當中實力*強、*為棘手的是黨項族,他們從宋朝建立之初就是西北地區相當不省心的存在,時而請求歸順卻又時常叛亂,殺掠宋朝官軍平民,到北宋中期(1038—1044年左右)甚至要求建立自己的國家,以至于和宋朝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宋朝南邊的川蜀、荊湖、兩廣地區也是少數民族眾多,與宋朝接壤的交阯(其主體部分是現在的越南地區)在這一時期正處于民族意識覺醒階段,成為宋朝南部邊疆的重大隱患,在宋太宗和宋神宗(1048—1085;在位1067—1085)朝與交阯分別有過兩次大的戰爭。同時,宋朝都城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地處中原腹地,建立在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上,沒有任何山川河流等天險作為依靠,若要保衛都城安全就只能靠軍隊。這樣的內外形勢注定了宋朝必須“以兵立國”,在武裝力量的建設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懈。宋朝建國之初,正規部隊數量有20萬之多,開封周邊駐扎10萬,全國各地駐扎10萬,基本保持內外均衡。宋太祖開寶年間(968—976),軍隊數量已經達到37.8萬,增長了72%。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軍隊數量為66.6萬,20年時間增加了近30萬。“澶淵之盟”以后,宋遼之間和平時間超過百年,但宋朝軍隊數量仍然節節攀升。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宋朝正規軍數量為91.2萬,20年間再增加25萬之眾。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也就是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以及他撰寫流傳千古的名篇《岳陽樓記》那個時期,宋朝正規部隊人數已經達到125.9萬,比宋真宗(968—1022;在位997—1022)時期增加35萬,比宋太祖立國之初增加了100萬之多。我們這里說的數字僅僅是宋朝的正規部隊,也就是禁兵和廂兵這兩種,還沒有包括數量龐大但不作為正規部隊的鄉兵、蕃兵和土兵等。與此相對應的是,兩宋320年間軍事理論研究持續發展,達到中國古代第二個高峰期并展現出兩個特點:一方面是朝廷高度重視,一方面是私人著述相當發達。《宋史·藝文志》當中著錄宋代兵書347部1956卷,并出現中國古代**次動用國家力量編纂的兵書《武經總要》,且由當時的皇帝宋仁宗(1010—1063;在位1022—1063)親自撰寫序言。宋神宗統治期間,又由政府頒行《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方指定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部軍事教科書。在朝廷的帶動下,一大批學者紛紛就軍事理論著書立說,有總結用兵經驗的《守城錄》,有就當時重大軍事問題進行應對的《翠微先生北征錄》,有對古代兵書進行闡釋的《十一家注孫子》,也有從名將用兵實踐總結經驗的《十七史百將傳》,等等,文人論兵更是盛行一時。同時,宋朝還處于中國古代軍事技術大發展的重要時期。鋼鐵冶煉技術促進了武器性能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帶來宋朝水軍的發展;筑城技術的成熟為城市防御提供堅實的智力和技術支持;*為突出的是火藥技術應用于軍事,這是世界歷史由冷兵器時代到火器時代的萌芽,具有劃時代意義。在這樣一個時代,重視軍隊建設、軍事理論發展和軍事技術進步,無一不是“重武”的表現。這與學術界常常說的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崇文抑武”或者“重文抑武”的朝代是否矛盾?實質上,所謂的“輕武”或者“抑武”,是有特定含義的。宋朝立國之初,接手的是一個藩鎮將領都敢于公然宣稱“當今天子,手握精兵強將的人都能當,哪里是什么天生的貴種呢”的燙手山芋,是一個藩鎮敢于公然對抗中央、偏將敢于放逐殺害主帥、武將敢于取代皇帝的爛攤子,如何避免宋朝成為繼五代之后的又一個短命王朝,是宋太祖需要直面的核心問題,而軍事改革成為*為核心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宋太祖聽從了名臣趙普(922—992)的計策,利用“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方針,削除了藩鎮的財政權、行政權和兵權,解決了藩鎮問題。另外,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還利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罷免了高懷德(926—982)、王審琦(925—974)、張令鐸(911—970)等一批掌管禁軍的宿將,利用資歷較淺、級別較低的將領管理禁軍。在此基礎上,宋朝逐漸形成了一套管理相互制衡的“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對于“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的相互制衡,宋人有相當清醒的認識。北宋中后期名臣范祖禹(1041—1098)總結道:“我大宋朝太祖太宗制定的軍隊管理辦法精良,天下所有的正規部隊管理權在樞密院,這個機構掌握著派遣軍隊、更換禁軍駐防地等的權力,但是沒有直接控制軍隊日常訓練,正規部隊的日常訓練和管理屬于三衙的工作,但三衙手握重兵卻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這樣子分工合作,任何一個機構都沒有可能一家獨大,這就是大宋開基到現在130多年沒有兵變亡國的秘密所在。”范祖禹道出了宋朝沒有軍隊將領顛覆政權的關鍵所在,就是樞密院和三衙切割了軍隊日常軍事訓練和調動軍隊的權力,兩者之間互相配合同時又互相牽制,沒有哪一個機構有能力與皇權抗衡。宋朝的樞密院,和宰相的辦事機構“中書門下”合起來稱“二府”,中書門下是“東府”,樞密院是“西府”。北宋時期,樞密院長官和副宰相(宋朝一般叫“參知政事”)合起來成為“執政”,若加上宰相(宋朝一般帶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類的官銜),就是宋朝中央政府*高的官僚集團——宰執大臣。樞密院的官員組成,有長官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長官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宋太祖朝設置樞密使1名,到宋真宗朝用王欽若和陳堯叟同時為樞密使,以后成為“故事”,類似于習慣法中的慣例,開始設置2名樞密使,宋神宗朝之后又有變化,曾長達56年沒有設置樞密使,一直到南宋高宗之后才恢復。樞密院是全國的*高軍事管理機構,掌管全國軍隊調度、邊疆防御、將士選派、后勤保障等。
狄青:戴面具的武曲星 作者簡介
仝相卿,浙大城市學院歷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出版學術專著《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