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文教卷(全3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55633
- 條形碼:9787559855633 ; 978-7-5598-556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文教卷(全3冊) 本書特色
本書賣點 1.系統整理清末社會調查珍稀文獻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編輯出版的資料,大致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保存于各檔案館、圖書館的單行本資料,大多屬于珍稀文獻,如清末各地的民商事習慣調查等;另一部分則是當時報刊所載的報告或文章,有的已收存于各數據庫,但均屬影印文獻,且海量分散,查閱和使用起來多有不便。經過主編團隊的長時期努力和搜索,對這些報刊調查資料進行系統搜集、集中整理,凡是與晚清社會調查相關的資料均仔細鑒別,*后選擇水平較高或較有特色的部分加以編輯、出版。 2.聚焦清末文化教育調查 本卷為清末社會調查資料關于文化教育調查部分的成果,所收錄的內容來源于當時的報紙雜志,共分為三個部分,即文化事業調查、學務調查、留學生調查,且大多均屬統計調查報告。 3.特殊文獻史料價值獨特 清末社會的社會調查報告、資料,是國人*早使用現代調查方式、統計方法和相關專業知識而獲得的特殊文獻,具有現代學術意義,對于今人認知清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世界情形,史料價值獨特,可謂大有裨益。 通過本卷可以窺知清末調查所涉各省教育的總體狀況、學校概況,留學生出國留學情形,以及個別地方的文化事業情形,對中國早期教育學發展史的探究,清末教育調查也能夠提供重要的參考。 編輯推薦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是匯集、整理出版清末社會調查的資料集,力求將有關資料系統全面匯集并予以點校,同時以簡體字橫排形式公開出版,方便研究者和社會各界使用。作為該編的一部分——《文教卷》收錄了清末社會文化教育調查資料凡75篇,范圍涉及文化事業調查、學務調查、留學生調查,是研究清末社會調查的佳材料。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文教卷(全3冊) 內容簡介
清末社會調查是時人*早以現代社會調查和統計方法調查了解國情和世情的一種認識、實踐活動,調查的領域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也是國人*早使用現代調查方法、統計方法和相關專業知識調查、搜集當時社會情形留下的一手寶貴材料,對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世界情形很有裨益。本卷主要收錄清末文化事業調查(4篇)、學務調查(59篇)、留學生調查(12篇)三部分,這些內容均為調查報告,且大多均屬統計調查報告。其中,文化事業調查包括:《廬州書市的情形》《皖北的土話》《詩家一覽表(丙午春季調查)》《督院張批東巡警道申送本年五月分省內外報館調查表緣由文》。而本卷收錄的學務調查的篇幅較多。清末的學務調查,*初由留日學生倡導,多刊發在《浙江潮》《江蘇》等留學生創辦的刊物上,隨后清政府教育部門(學部和各省提學使等)逐漸參與進來。與民間力量所從事的調查相比,清政府的有關調查報告篇幅更長,調查更具有系統性,調查的內容更細,且基本上均遵循固定的表式、格式,每個調查對象后還大多附有點評。各省查學、視學學務報告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調查報告,此種形式的報告民國時期仍然存在,后來的視察指導報告與此也有些類似,可從中了解視察對象的大體情況及其優長與不足。留學生調查部分內容大部分是浙江、廣西、奉天、福建、貴州、陜西等地教育的總體狀況、學校概況,留學生出國留學情形,以及個別地方的文化事業情形。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文教卷(全3冊) 目錄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文教卷(全3冊) 節選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文教卷 凡 例 一、本《叢編初編》“文教卷”資料均來源于當時報刊雜志。至于其他來源的資料,將在此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搜集、整理,以備繼續出版。 二、各部分按*初發表的年份進行排序。凡一篇調查報告刊載于不同期刊的,選擇內容較全、版面較為清晰的予以點、校。 三、所選資料,均為有確切證據能夠證明,或使讀者能夠做出明確判斷的調查報告。判別的標準主要有,清政府有關部門發布調查表式、命令,下級地方政府和部門依此進行調查而形成的材料;有關組織或個人發表調查表式或調查成果,提倡調查,他人以此為模版或對照物所作的調查;所選資料的行文或所在報刊雜志的欄目,存在確切證據,說明該資料屬于調查資料,等等。堅持從嚴原則,對于那些疑似調查的統計資料或其他形式的報告,如無確切證據證明其為調查成果的,一律割愛。今后,如果發現相關證據,能夠證明其中一些資料屬于調查材料的,再予以補充。 四、原始資料(含表格)一律整理為簡體橫排印本,以方便閱讀。 五、繁體字改為規范簡體漢字,除人名或其他需要保留之專有名詞外,異體、俗體、避諱等字徑改為通行字。 六、原則上保持文字原貌,盡量不作更改。對個別明顯訛誤之處,加以修改,以[]表示改字,以{}表示衍字,以()表示增字,以□表示闕字及不能辨認或釋讀之字。 七、保留原稿中符號()用法,但原稿中有小一號字體內容,為便與正文區分,另置于圓括號內。 八、正文或表格中出現的記數數字一律保留原貌。 九、尊重原文中的編號序列。對原文中易于引起次序混亂的編號,作適當的技術性處理。 十、按照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進行標點。 十一、本《叢編初編》“文教卷”資料類型豐富,種類差異較大,如有特殊情況,由該書整理者在注釋中加以說明。
清末社會調查資料叢編·初編·文教卷(全3冊) 作者簡介
總主編 黃興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著有《文化怪杰辜鴻銘》《“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等;合作編纂《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系列叢書及《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現代社會科學興起》等。 夏明方,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代災荒史、生態史與社會經濟史研究,著有《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近世棘途:生態變遷中的中國現代化進程》《文明的“雙相”:災害與歷史的纏繞》等;合作編纂《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系列叢書及《中國荒政書集成》等。 本卷主編、點校 李章鵬,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潮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和華僑史研究,著有《現代社會調查在中國的興起:1897—1937》,曾參與資料叢書《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資料搜集和初步編輯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