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審美教育的當代性: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1034
- 條形碼:9787547321034 ; 978-7-5473-210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審美教育的當代性: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模式,既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美學對現代審美理論的貢獻與影響,也深刻地展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在把握現實審美文化變革與文學批評實踐的理論價值,對當代審美教育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為指導,探索解決當代審美教育的問題并尋找其出路。
審美教育的當代性: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目錄
導論
**部分 美育的歷史與理論
席勒對秀美實現的審美路徑闡釋
作為“美好生活教育”的美育:一種新的理論闡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美育工作的實踐歷程
第二部分 當代美育:多元探索
關于當代美育的生態轉型
手工藝的美育意義
中國陜北民歌的現代傳唱與審美教育
人性復歸、空間拓展與情感共振——馬克思主義美學視域下大學生審美素養的價值向度
第三部分 當代美育:中國現象
中國審美現代性的一個理論特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藝術創新
繼承傳統,發展具有當代意義的美育
中華美育精神在文明碰撞中的“再創造”
第四部分 紅色經典的審美教育功能
社會主義目標與百年紅色經典的文化價值
紅色經典的審美教育功能及機制
論中央蘇區音樂的審美教育價值
事件哲學:紅色經典及其信仰表征
第五部分 新媒介美育
“算法一代”的誕生:新時代“美育復興”的媒介前提
當代審美教育的嬗變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美育與德育關系問題再思考
短視頻對當代青少年審美教育的影響效果研究
第六部分 神經美學與美育
音樂對人腦功能發展影響的中外研究比較
視覺審美眼動實驗與美育原理
悲劇美育功能、心腦機制及實證研究進展
編后記
審美教育的當代性: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節選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世界范圍內文化經濟時代或者說 審美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以及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學術界也有人認為人類正在進入第三次軸心時代。我們認為,這樣一個新的時代對審美教育的性質、目標、意義和實現方式等提出了新的問題,或者說它們具有了新的意義。1795 年席勒寫作《審美教育書簡》是法國大革命之后半年,這是歐洲現代化進程的啟蒙主義時代,是人類在思想和精神上十分強健和積極的以工業革命為基礎的第二次軸心時代。在那個時代,人類對社會的全面解放和人類自身達到全面而自由的境界充滿著樂觀精神;在那個時代,在文學上有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華倫斯坦》《威廉·退爾》,音樂上有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哲學上有康德、席勒、黑格爾、費爾巴哈等,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然而,歷史進步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席勒和黑格爾的時代,感性與理性的分離和對立,人的情感世界與現實的工業化社會的齬齟成為不可超越的矛盾。德國古典美學努力用審美的方式來解決現實世界所造成的分裂和對立,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就是這樣的努力。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席勒寫作《審美教育書簡》時的啟蒙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審美教育的問題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這是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并加以理論上的說明的。我們認為,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隨著信息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的發展,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對立,不再是情感與工具理性的對立。在當代,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其主要矛盾重新回到人與自然的對立問題上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重新成為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問題。第二,隨著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空前提高,人類日益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類的閑暇時間大量增長,休閑、游戲和審美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早期社會主義者的理想正在開始成為現實。在啟蒙主義時代,在浪漫主義美學的話語系統中,藝術創作是“天才”的特權,席勒自己就因為文學創作能力從社會下層進入上流社會。然而,在當代社會,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生產”藝術作品,并且可以實現在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性傳播,這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社會變化。第三,隨著藝術家與普通人界限的模糊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消失,藝術和審美活動的基礎逐漸從機械復制轉向了以個人自我中心的生產模式。如果說手推磨是人類社會**次軸心時代藝術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蒸汽磨是工業化革命時代藝術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的話,那么,也許可以說,云計算和區塊鏈是當代藝術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因此,對當代藝術生產方式,以及當代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機制,藝術和審美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了。基于以上變化,我們認為,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物質基礎出現之后,在消費主義文化全面滲透社會生活、審美資本主義時代或者說文化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審美活動要解決的真正問題和關鍵問題就成為美學和人文學科需要認真思考并且回答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2020 年初,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團隊向“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申報了題為“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及當代實踐”的研究項目并得到批準立項。2020 年7月28 日,浙江大學人文學部與抖音短視頻青少年教育計劃聯合主辦了題為“審美教育與人文素養”的高峰論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分別從哲學、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藝術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對當代審美教育的新現象和新途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討。在會議上,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發布了《抖音與青少年藝術人文素養培育研究報告》,從當代審美教育所發生的一系 列新變化的角度,對美育的當代性、當代審美教育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基礎、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在當代審美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市場經濟對藝術和審美教育領域的干擾和扭曲等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較深入的討論。 在此次研討會的基礎上,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心研究團隊就“當代美育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基礎”“審美習性的改造和審美教育的當代性”“中華美育精神在當代藝術和當代美育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悲劇人文主義與當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紅色經典在當代審美教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從神經美學的角度對審美教育的研究”等審美教育的當代問題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對審美教育當代性、審美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實施路徑等問題作出初步的研究和探討,形成了目前這本《審美教育的當代性——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理論方法,結合當代美學的新發展和新形態,對“審美活動如何改造世界”這個當代美學的課題進行分析和論證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許多觀念的當代意義要重新厘清。對當代人的情感結構這個主觀性十分強的現象如何做出客觀而科學的研究, 對審美經驗的性質、形態與人類真正的文化解放的關系,對“算法時代”和“元宇宙”條件下如何達到政治真理性,這些還有待更進一步研究。我們相信,通過這方面的深入研究,作為審美現象的人類社會共同體就會呈現出來。
審美教育的當代性: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作者簡介
王杰,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文藝評論(浙江大學)基地主任,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集刊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審美人類學、當代美學問題。 沈鄭,浙江理工大學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副教授,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后,愛爾蘭科克大學數字人文博士,主要研究興趣:數字人文、社交媒體傳播、新媒介美育、數據挖掘等跨學科量化研究。 周鋒,浙江樹人學院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教授,文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集刊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審美人類學、現代詩歌。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