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重慶三峽后續工作考古報告集(第三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9117
- 條形碼:9787030739117 ; 978-7-03-07391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慶三峽后續工作考古報告集(第三輯) 本書特色
本書為進一步挖掘、研究、闡發庫區豐富文物資源中蘊含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動員全社會保護三峽珍貴歷史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礎資料。
重慶三峽后續工作考古報告集(第三輯) 內容簡介
長江三峽庫區消落區地下文物保護是三峽后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收錄重慶庫區消落區35處地下文物考古發掘資料,涵蓋三峽消落區新石器時代、商周、兩漢、魏晉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時期的近期新考古發現,為進一步挖掘、研究、闡發庫區豐富文物資源中蘊含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動員全社會保護三峽珍貴歷史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礎資料。
重慶三峽后續工作考古報告集(第三輯) 目錄
巫山開峽墓地2013年度發掘簡報 (1)
巫山大溪墓群2013年度考古發掘簡報 (10)
奉節白帝山遺址2015年度考古發掘報 (24)
奉節白帝村墓群2015年度發掘報 (32)
奉節謝家包墓群2015年度發掘報 (50)
奉節三塘崖墓群2014年度發掘簡報 (79)
奉節趙家灣墓群2015年度發掘報 (90)
奉節白帝城城址2014年度發掘報 (117)
云陽三壩溪遺址2015年度考古發掘簡折 (140)
云陽小河灣墓群2017年度考古發掘簡報 (152)
萬州李家嘴墓群2018年度發掘簡報 (169)
萬州曬網壩遺址瓦子壩遺址點2015年度發掘簡報 (183)
萬州老屋嘴墓群2013年度發掘簡報 (226)
萬州黃沙背墓群2014年度發掘報 (246)
萬州萬順墓群2014年度發掘簡抑 (253)
萬州上河壩墓群王天丘墓葬點2015年度發掘簡報 (267)
萬州瓦子壩墓地、金竹大嘴墓群2016年度發掘簡抑 (305)
萬州包上墓群2016年度發掘簡報 (329)
萬州楊家壩遺址2015年度發掘簡報 (361)
萬州瓦子堡墓群2014年度發掘報 (389)
萬州下中村遺址2012年度發掘報 (398)
忠縣漁洞墓群2015年度考古發掘報(406)
豐都馬鞍山墓群2013 ~ 2014年度發掘 (411)
豐都糖房遺址2016年度發掘簡報 (434)
豐都汀溪遺址2016年度發掘簡報 (446)
豐都農花廟遺址壕溝窯址2014年度發掘簡報 (457)
豐都柑子園堡遺址2016年度發掘報 (472)
涪陵玲瓏墓地2016年度發掘報 (495)
涪陵楊樹林遺址2015年度發掘簡報 (511)
涪陵麥子壩遺址2014年度發掘報 (520)
涪陵網背沱墓群2016年度發掘簡報 (558)
涪陵壇神堡(玉屏)墓地2015年度發掘簡報 (580)
渝北沙公溪遺址2015年度考古發掘報 (603)
長壽巨梁沱遺址2017年度發掘報 (631)
萬州拖路口墓群2013年度發掘簡報 (656)
重慶三峽后續工作考古報告集(第三輯) 節選
巫山開峽墓地2013年度發掘簡報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巫山縣博物館 2013年5、6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巫山縣博物館的協助下,對開峽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 一、墓地概況 開峽墓地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鄉開峽村3社四龍嘴,地處長江南岸的坡地上,坡度一般在35°左右。墓地北為長江,南鄰毛家埡,西與劉家屋場相接,東與著名的鎖龍遺址相望。墓地中心地理坐標30°59′15.9″N,109°41′31.5″E,相對海拔160~175米。墓地所在區域三峽移民前為民房,現為江邊荒地(圖一)。 該墓地系在2008年消落區地下文物專項調查時發現的文物遺存,2012年在消落區文物巡查中發現有墓葬出露。此次工作通過調查、鉆探,在墓地共發現了11座墓葬,全部進行了清理,編號為2013WDKM1~2013WDKM11(以下簡稱M1~M11)。 二、墓葬形制 (一)石室墓 共9座,編號分別為M1、M2、M4~M10。墓葬分布較散,都背山面江。墓葬平面均呈刀形,有券頂。因被破壞嚴重,大部分墓葬的券頂無存、周壁崩塌,部分墓葬(M2、M8)的甬道缺失,僅M5殘存有部分券頂。 整體上,墓葬平面結構均由墓壙、甬道、墓室組成。墓壙根據墓葬的形制和規模挖掘成不同的豎穴土坑,坑壁較直。甬道均為長方形,較墓室窄,略寬于墓室寬度的一半,甬道兩壁為長方形石塊、石板砌筑的石壁。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周壁用長方形石塊、石板砌筑,至一定高度后起券形成券頂。 圖一 開峽墓地位置示意圖 圖二 開峽墓地2013年度發掘探方及墓葬分布示意圖 M5 方向58°,保存較為完整。墓壙通長7.84、寬2.14~3.26、高0.94~2.96米;甬道長2.4、寬1.66、高1.45米;墓室長5.2、寬2.72、*高2.5米。墓室及甬道下部壁由長方形石塊、石板平砌,距墓底約1.1米處開始起券,甬道和墓室壁及券頂均是由打制較為粗糙的長方形石塊、石板砌筑,券頂外側的縫隙之間用小石塊填充(圖三)。墓室底部為生土,殘留有紅燒土痕跡。墓室內部受損嚴重,僅在甬道發現3枚銅錢,均為五銖。此外,在墓室的擾土中出土有部分殘陶片。 圖三 M5平、 剖面圖 M7 方向32°,保存較差。墓壙通長7.7、寬1.66~2.38、高0~2.7米;甬道長2.46、寬1.2、高0~0.7米;墓室長4.98、寬1.9、高0.9~1.7米。墓室及甬道壁由長方形石塊、石板砌筑,墓室壁距墓底約0.9米處起券。墓室和甬道底部有大量的紅燒土和灰土,在其中發現有陶罐、銅鐲、銅錢等遺物(圖四)。 (二)磚室墓 共2座,編號分別為M3、M11。墓葬平面均呈刀形,背山面江。保存都很差,墓葬周壁部分及券頂已坍塌,墓室內部被盜擾嚴重,僅殘存個別隨葬品。 墓葬由墓壙、墓室、甬道組成。墓壙根據墓葬的形制和規模挖掘成不同的豎穴土坑,坑壁較直。墓室和甬道平面呈長方形,周壁下部用燒制的模印陽文青磚錯縫平砌,至一定高度后起券形成券頂。甬道較窄,略寬于墓室寬度的一半。墓室底部為生土。 圖四 M7平、 剖面圖 1、2.銅鐲3.陶罐4.銅錢 M3 方向13°,保存較差。墓壙通長7.12、寬1.52~2.32、高0~2.06米;甬道長1.76、寬1.1、高0~0.85米;墓室長5.16、寬1.9、高0.9~1.84米(圖五)。墓室和甬道周壁下部用青磚錯縫平砌,磚長0.3、寬0.16、厚0.05米,至約1米高處起券;券頂用楔形磚砌筑,磚長0.3、寬0.16、背部厚0.05、刃部厚0.04米,青磚朝向墓葬內部的一面大部分有凸起的幾何形紋飾,僅少部分為素面(圖六)。墓室底部發現有紅燒土、炭灰,其下為生土。因墓葬受損嚴重,僅發現數枚五銖和1件銅鈴殘部。 三、出土遺物 本次發掘的11座墓葬,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盜擾,其中M4、M8、M9未發現任何隨葬品,其他墓葬僅出土少部分隨葬品。出土遺物按質地可分為陶、銅、銀三類,種類包括陶圜底罐、陶俑、筒瓦、銅錢、銅環、銅飾件、銀環等。陶罐和陶俑部分可修復,銅錢銹蝕較重,多數可辨認錢文,銅飾、銀飾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銹蝕。 圖五 M3平、剖面圖 1.銅錢2銅鈴 圖六 M3出土慕磚 1、2墓室壁磚3、4.墓室券頂磚 (一)陶器 共9件,種類有圜底罐、盤口壺、俑、筒瓦。 圜底罐 1件。M7︰3,出土于M7甬道底部的紅燒土之中,底部略殘,可修復。泥質灰陶。侈口,圓唇,束頸,斜肩,弧腹,圜底。肩部有網狀刻劃紋,肩腹相交處有數道弦紋,其間以細繩紋填充,腹部至底部飾有豎直的細繩紋。口徑10、腹徑25.6、高16.8、壁厚0.4~0.6厘米(圖七,5)。 盤口壺 1件。M6︰01,出土于M6墓室擾土之中,口沿部殘損,其余部分可修復。黃釉陶。束頸,溜肩,肩部四面各有一系,斜腹,平底。肩部和腹部有刻劃的凹弦紋,底部較薄,中部略內收,內壁凹凸不平。腹徑20、底徑10.8、殘高20、壁厚0.6厘米(圖七,6)。 俑 4件。均為泥質紅陶。M10︰2,較完整。頭戴冠,五官輪廓較為明顯,雙耳突出,頸部較短,寬衣博袖,雙手聚攏于胸前,鞋尖外露。高22厘米(圖七,2)。M10︰3,較完整。 圖七 出土陶器 1、2、4、7.俑(M10: 3、M10: 2、M10: 1、M10: 4) 3、8.簡瓦(M5 :02、M5:01) 5.園底罐(M7 : 3) 6.盤口壺(M6 :01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