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方獻夫傳 本書特色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將以各位著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獨特視角,為您展開豐富多彩、頗具價值的佛山歷史文化長卷。縱觀方獻夫作為理學名臣的一生,他至少有為學、為政、為人(道)三重身份角色。本書力圖還原方獻夫作為理學名臣的生平與思想。并附《方獻夫簡譜》。
方獻夫傳 內容簡介
方獻夫,廣東南海人,明中期理學名臣,南海士大夫集團和西樵理學的核心成員,王陽明心學運動的參與者。二十一歲中進士,入翰林。正德間稱病隱于西樵,興書院,講圣學。嘉靖初因議禮驟貴,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土,但他急流勇退,致仕隱居西樵。有《西樵遺稿》等傳世。
方獻夫傳 目錄
**章 家世與家庭
**節 莆田六桂方氏后裔
第二節 祖父人稱“書柜”
第三節 父親科考入仕
第二章 科舉·研《易》·出仕
**節 中進士點翰林
第二節 丁母憂約說《易》
第三節 初出仕遇陽明
第三章 隱居西樵,問道興學
**節 治學與交游
第二節 西樵理學呼應江右王學
第三節 分歧突現學派分立
第四章 贊大禮,成新貴
**節 少年天子請議禮
第二節 上《議大禮疏》
第三節 上《大禮論》贊大禮成
第五章 重回朝堂,護持善類
**節 從《大禮書》到《明倫大典》
第二節 審大案,護善類
第三節 維護王陽明
第六章 掌禮部,正君心
**節 重禮制,編《會典》
第二節 議葬禮,為后爭
第三節 講圣學,正君心
第七章 掌吏部,是非多
**節 勇推任,不無私
第二節 璁萼罷,一清去
第三節 議郊祀,不稱旨
第八章 風光閣老,裂痕難補
**節 人閣便被劾,輔臣兼吏部
第二節 薦賢又建言,君臣甚相得
第三節 張延齡案起,議禮派末路
第九章 優哉方西樵
**節 心存北闕,深植南嶺
第二節 優游山林,放歌西樵
第三節 立言不朽,傳世信條
第十章 哲人其萎
**節 南海方氏大族
第二節 身后顯名與家難
第三節 千秋評說議禮派
一、關于大禮議
二、關于世宗、夏言的稱宗派
三、關于議禮派五元臣
四、皇權、閣權、部權及言官結黨
附錄一 方獻夫簡譜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方獻夫傳 節選
明嘉靖初年,少年天子借“大禮議”擺脫楊廷和文官集團控制,議禮派五功臣,粵人居其二,曰方獻夫,曰霍韜,均為南海人,后來都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方獻夫更是官至內閣大學士,但僅兩年,他便稱病辭官,歸鄉隱居西樵山中。方獻夫一生五辭帝都,四次辭官,均是急流勇退,隱居西樵前后長達二十余年,人稱“善知進退”。這位方閣老、“西樵子”,究竟何許人? 方獻夫(1485-1544),初名獻科,字叔賢,號西樵,廣東南海人,作為遺腹子,生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方獻夫少年苦學,二十歲舉于鄉,弘治十八年(1505)二十一歲時便成進士,選庶吉士,人翰林,春風得意。旋初辭帝都,丁母憂,居鄉四年多,撰成《古文周易傳義約說》。正德四年(1509)起復,授禮部主事,尋改吏部主事,為吏部尚書楊一清賞識,正德六年(1511)升員外郎,與王陽明同事,因拜師,成為王陽明早期弟子之一。但無意仕途,欲專心讀圣賢書,六年冬二辭帝都,告病歸鄉,隱居西樵山中十年,與湛若水、霍韜為友,興書院,講圣學,參與并見證了陽明學派和甘泉學派的形成與發展,是正(德)嘉(靖)之際王陽明心學運動和西樵理學的重要成員。 嘉靖改元,“大禮議”起,方獻夫因兩上奏疏,參與繼統不繼嗣的贊禮之舉,嘉靖帝用繼統派五臣(張璁、桂萼、席書、方獻夫、霍韜)之議,終定稱興獻王為皇考、孝宗為皇伯父的尊崇大禮,因此方獻夫被特升為翰林院侍講學士,成了“議禮新貴”。但方獻夫為避“議禮”是希求干進之非議,禮成身退,在嘉靖四年(1525)初進《大禮書》后,借口妻亡,送子(女)歸鄉。這已是三辭帝都。嘉靖六年(1527),因纂修《大禮全書》(即《明倫大典》)詔方獻夫回京,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九月改禮部右侍郎,尋改吏部左侍郎,十一月再升禮部尚書,一年四遷,官居二品,成為嘉靖帝的心腹紅人。其間署大理寺,參與李福達案的三法司會審,及稍后的陳光案,頗護善類。又在王陽明的艱難時刻,維護王陽明,參與安排陽明身后事。禮部尚書任上,重禮制建設,頗多建言,充《大明會典》總裁。議陳皇后葬禮,不惜與帝爭。在經筵日講和日常奏疏中,方獻夫發明圣學,以求正君心、致君向道,其對嘉靖皇帝的影響,是王陽明和湛若水無法比擬的。嘉靖八年(1529),方獻夫遷吏部尚書。勇于推任,不避友人、陽明弟子及鄉親。張璁、桂萼與楊一清內閣不和,先后均罷去,世宗欲清算璁、萼黨羽,被方獻夫勸止,避免了一場官場大震蕩。議郊祀,在南北郊、天地合祭分祭等制禮問題上,與世宗、夏言不合拍,嘉靖九年(1530)九月稱疾乞歸。這是他四辭帝都。十年(1531),嘉靖帝遣行人詔回部復任,避山中不見。再催,詔另有任用,乃撫病就道。十一年(1532)五月至京,進武英殿大學土,入閣辦事。甫一入閣,先后遭龔大稔、夏言、馮恩等論劾,帝不聽,黜龔大稔為民,馮恩下獄論死。七月,以內閣兼掌吏部月余。積極建言薦賢,仍不避友朋、鄉里。在內閣與張璁、李時、翟鑾相處和睦。君臣同游,詩歌唱和,甚為相得。一時傳為佳話。然十二年(1533)八月張太后親弟張延齡案起,嘉靖帝欲以謀反罪,滅張氏滿族,牽連孝宗唯一遺孀、外戚,暴露了嘉靖帝為使本生父親稱宗祔廟不顧一切的真面目,議禮派和稱宗派的分歧突起。張皇后之廢,使方獻夫徹底心灰意冷。雖有少保之加,仍不改初心,抱道而歸,于嘉靖十三年(1534)四月稱病致仕。這是他五辭帝都,也標志著議禮派的潰退,而夏言與嘉靖帝“志同道合”,終助嘉靖帝達成獻皇帝人太廟的稱宗心愿。 方獻夫致仕十年,關心地方文獻《廣東通志》編纂,重視家族建設,建宗祠,修家譜,刊印《周易約說》,悠游林下,詩歌載道。嘉靖二十三(1544)年卒,贈太保,謚文襄。方閣老之功名,任后世評說。方西樵之心性、操守及其心學,宜永世傳承。 P2-3
方獻夫傳 作者簡介
邢益海,安徽合肥人,1965年生。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歷史學研究員。研究領域:中國哲學與宗教,歷史文獻學,廣東經濟與歷史文化。出版《方以智莊學研究》等著作多部。在《中國哲學史》《中山大學學報》《現代哲學》《貴州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