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養天性 兒童的依戀、情緒、大腦和社會性發展(原著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41358
- 條形碼:9787518441358 ; 978-7-5184-413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養天性 兒童的依戀、情緒、大腦和社會性發展(原著第2版) 本書特色
※本書是英國塔維斯托克中心顧問級兒童心理治療師格雷厄姆·穆西奇的心血之作,以一種易于理解的方式闡述了兒童的內在世界和身心發展歷程,以及如何為兒童提供恰當的照料。 ※本書解讀了對發展中的兒童的重要影響因素,審視了從子宮生活到青春期的關鍵發展階段,涵蓋了基因與環境、創傷、忽視和心理彈性等重要議題,還探討了兒童如何發展語言、游戲技能、記憶以及道德和親社會能力。 ※作者巧妙地整合了兒童發展研究、客體關系理論與跨文化研究,有助于從不同視角理解親子關系以及近端和遠端因素給人格發展帶來的影響,為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南。 ※先天與后天,孰輕孰重?本書的描述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分視角,啟發父母思考:自己為孩子創造了什么樣的經驗?孩子的特質如何影響自己,而這又如何作用于雙方的互動?帶著這些洞察,父母或許可以嘗試走出既定的模式,建立帶來更多滿足感的親子關系。
教養天性 兒童的依戀、情緒、大腦和社會性發展(原著第2版) 內容簡介
基因與環境、天性和養育,是心理學領域由來已久、辯論不止的一個主題。它包含著我們對人類生命的無限好奇:嬰兒如何從一小團遺傳物質,發展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孕婦的心理狀態是否會影響未出生的孩子?兒童的早期經歷如何影響其日后的功能和特質?是否存在一種普適性的、“正確的”育兒方式?......針對與兒童生命歷程密切相關的種種提問,本書以兒童發展研究和客體關系的雙重視角,提供了一組探索兒童心智、依戀、情緒、大腦和社會性發展過程的鑰匙。書中描述道:“從性行為發生的那一刻開始,甚至在此之前,一系列的影響就已經開始產生了。”本書作者是英國塔維斯托克中心的資深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與遭受虐待的兒童工作了30余年。他提煉出至關重要、前沿、可靠的兒童發展研究成果,將之與精神分析的理論與臨床經驗相結合,很好地拓寬了父母和臨床工作者的視野和工作思路。無論是與兒童和青少年工作的專業人員,還是父母(準父母),或是純粹對人的生命經驗感到好奇的讀者,都將通過閱讀這本書而收獲對養育和天性這個經典議題的更多思考和見解。
教養天性 兒童的依戀、情緒、大腦和社會性發展(原著第2版) 目錄
第1章 引言:盲人摸象
天性與養育
多重視角
未經教養的野孩子
各章內容提要
**部分 情緒的開端和社會性發展
第2章 生命之初:從受孕到出生
觀察未出生的嬰兒
父母的影響從哪里開始?生物與心理的相遇
持久的影響,社會影響
出生過程
第3章 與生俱來的聯結傾向
不成熟
聯結:人類不是灰雁
嬰兒的模仿與偶聯性
同調、情感調節和標記
對母性本能的質疑:棄嬰和殺嬰
同步性、文化以及成為我們的一員
第4章 嬰兒的應對機制,關系中的錯誤匹配與修復
孤掌難鳴:盲嬰、早產兒和敏感嬰兒
早期的情緒防御
錯誤匹配與躲避
母親抑郁和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影響
第5章 共情、自我和他人心智
理解他人心智的早期條件
從9個月開始的跳躍式發展
心智理論
鏡像神經元與里佐拉蒂的猴子
例外情況:被忽視、虐待的兒童和孤獨癥兒童
第二部分 基本的思想體系
第6章 依戀
依戀理論的第二階段: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和克里滕登的動態成熟模型
內部依戀
依戀的傳遞
依戀理論與文化
依戀與障礙
第7章 文化的重要性
不同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區別
社會中心與自我中心,二元關系與群體
何為普遍性與天性?母乳喂養與情緒
發展方面的文化差異
文化塑造了我們的思想、生理和大腦
第8章 生物學與大腦
大腦的基礎:神經可塑性與神經膠質
大腦、神經系統與身體
進化與腦區
激素與阿片類物質
共情、大腦半球、注意與創造性網絡
不當對待
希望還是絕望?
第9章 表觀遺傳學、進化論以及天性與養育的相遇
表觀遺傳學與進化論
天性與養育的相互作用
蘭花與蒲公英
“父輩之罪”與拉馬克
基因對自我和他人行為的影響
基因與環境的互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三部分 與發展相關的能力與發展階段
第10章 語言、文字與象征
父母語和兒向語
文化和語言
主體間性和語言學習
語言與腦
語言與情緒加工過程
語言能力與社會優勢
第11章 記憶: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期望什么
作為未來預測者的大腦
對事件與事實的記憶
情景記憶與自傳體記憶
創傷、記憶與遺忘
第12章 游戲:樂趣、象征、實踐與嬉鬧
早期的游戲
其他物種的游戲與追逐打鬧
不同類型的游戲,不同類型的學習
游戲是心靈之窗
游戲、假裝、象征與心智發展
第13章 男孩、女孩與性別
社會學習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別
不確定的性別
哪種性別更脆弱?性別與早期經歷的影響
金星與火星:語言與不同星球
性別偏好
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心理表現
再述睪酮與其他激素
第四部分 不僅僅是母親
第14章 由母親以外的其他人提供的兒童照護
領養是某些社會中常見的現象
由他人提供的收費兒童照護:托兒所
托兒所、保姆、祖母和幼兒托管員
第15章 童年中期、兄弟姐妹、同伴和集體生活
兄弟姐妹和早期人際互動
轉折點:同伴、父母和依戀
集體的力量
同齡人是*重要的嗎?
氣質
第16章 父親的角色
生物學上的啟動效應
父母雙全的兒童
親生父親缺位的兒童:單親媽媽、女同性戀雙親和繼父
有關父親的研究提供的實踐經驗
第17章 向成年期發展
青春期的大腦
電子設備、互聯的世界和其他成癮物
逐漸減少的依戀
性和浪漫
風險、問題和心理彈性
第五部分 早期經歷的影響
第18章 創傷、忽視及其影響
忽視
虐待、創傷和暴力
混亂的依戀
長期影響
第19章 心理彈性和良好的感受
積極情緒與健康
樂觀是兒童的天性
心理彈性
矛盾情感和情緒復雜性
幸福感:實現論和享樂論
心理彈性、治療干預以及近端和遠端影響
第20章 道德發展、反社會和親社會行為
為善良做好準備
依戀與共情
壓力是如何降低我們的親社會性的
沖動、自我控制和攻擊性
攻擊性:熱血型和冷血型
情緒與理性
基因
發展出協作和競爭的能力
他們和我們
第21章 結語:早期經歷及其長期影響
早期經歷的心理影響
不良經歷與身體健康
哪些改變是可能的?
結論
術語表
教養天性 兒童的依戀、情緒、大腦和社會性發展(原著第2版) 節選
第2章 生命之初:從受孕到出生 在出生之前,一個生命的很多方面看似純粹的生理過程,卻也可以從心理、社會和神經生物的角度來思考。人從胚胎成長為胎兒,直到出生的歷程,是一個復雜而不可思議的過程。在成功受孕后,受精卵(此階段稱為胚胎)會沿著輸卵管緩慢移動,在母親的子宮內膜中安家落戶,不斷地分裂和生長。7周大的胚胎只有10毫米長,但心臟、肺、大腦和面部已經在逐漸形成。到了8周左右時,我們開始稱之為胎兒(foetus),這個詞的意思是“幼小的人”。到了14周時,胎兒有了強有力的心跳,內臟器官已經形成,頭發、眼睫毛和其他的細節部分也長出來了。每個胎兒都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每一個都在獨特的母親體內發育,都具有特定的基因遺傳,并生活在獨一無二的宮內環境中。營養物質和氧氣穿過胎盤,通過臍帶進入胎兒的血液中,而藥物、酒精和各種激素也同樣會進入。本章將試著闡明影響兒童成長的一些產前因素。 胎兒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有自己的節奏、需要和生理期望。胎兒的到來部分地將母親的身體轉變為自己的宿主,一旦插入子宮壁,胎兒就會擾動母親的控制機制,因此有人將胎兒比作控制航天器的宇航員。胎兒決定了其在懷孕和分娩時的位置,事實上也決定了分娩的時間。它有感覺,會回避痛苦的刺激(Goodlin and Schmidt, 1972),表現出驚人的選擇能力。胎兒可以主動尋找食物(Bradford and Maude, 2014),事實上早在1937年,就有實驗(Bradley and Mistretta, 1975)表明,當羊水中加入了糖精時,胎兒就會吞咽更多的羊水;而注入苦味物質后,胎兒的吞咽頻率就大大下降。胎兒可以習慣一開始令其不安的刺激,例如,**次遇到震動刺激時胎兒可能會動,但之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往往就不太在意了(van Heteren et al., 2001)。到了8—10周,胎兒的四肢就會活動了。胎兒不是一個惰性的細胞集合體,而是活躍的、有反應的,幸福地沐浴在羊水中。 然而,胎兒還是深刻地受到環境的影響。胎兒會對音樂信號做出反應,隨著節奏同步進行運動(Sallenbach, 1993)。在16周時,胎兒的面部表情就會對音樂做出積極的反應(López-Teijón et al., 2015)。在懷孕頭3個月,如果羊水穿刺針碰到胎兒,胎兒就會跳動,并避開醫生的聽診器(Goodlin and Schmidt, 1972);當孕婦吸煙時,胎兒的心率也會上升(Lindstr?m et al., 2013)。超聲波視頻顯示,胎兒對吸煙和巨大的噪音都有反應,看起來像是在哭(Bellieni, 2012 ; Gingras et al., 2005)。我們已經看到了天性與養育之間的互動;胎兒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同時又在與外界交流。胎兒能學著識別特定的聲音,并在出生后更喜歡這類聲音(Krueger and Garvan, 2014)。同時,胎兒的口味也會受到文化影響,例如,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吃了大蒜,那么新生兒就會對大蒜的味道表現出較少的厭惡感(Mennella et al., 2011)。 當我們在孕婦的胃部施加一個微小的聲音或震動刺激時,超聲波顯示,抑郁的母親所懷胎兒的心率高于不抑郁的母親的胎兒。之后,抑郁母親的胎兒恢復到心率正常基線值的時間是不抑郁母親胎兒的3.5倍。與抑郁母親的胎兒相比,不抑郁的母親的胎兒反應更靈敏,也能更快地平靜下來(Dieter et al., 2008)。這與長期緊張焦慮的兒童或成人的情況不謀而合,他們在遇到令人驚慌的刺激后恢復的速度較慢,這提示著他們對自己體驗到的世界所做的一些產前適應。 無論是胎兒還是兒童,都不是生活在一個母嬰和諧的完美世界里。沖突是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部分,正如精神分析學者和進化心理學者指出的那樣:比如,特里弗斯(Trivers, 2002)曾說,子女只繼承了父母一方一半的基因,他們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沖突。通過胎盤傳送盡可能多的養分,這符合胎兒的利益,而并不符合母親的利益。胎兒將激素傳遞到母親的血液中,可能使母親血壓升高,有時會引發從小腿腫脹到子癇前期等不同嚴重程度的癥狀,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增加胎兒自身的營養供應。胎兒會重塑母親的動脈,讓母親在不至于餓死的前提下,不會收縮供應胚胎的血管。事實上,胎兒建立了對領土的控制權,以保證自身的生長發育。母親的身體會對胎兒的需求做出自己的反應,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復雜的相互調節的過程,這個過程在通常情況下是運轉良好的。但有時,這種平衡會被打亂,比如孕婦可能在胎盤激素影響下血糖升高,進而患上糖尿病(Hrdy, 1999)。胎兒和母體的關系中充滿了這種“拔河比賽”一樣的微妙平衡。 胎兒自身也是無數沖突的中心,其中記錄在案*多的是男性和女性基因組之間的沖突。Haig(2004)研究了基因印記,即同一基因會由于是來自父親還是來自母親而有不同的表達。在一項設計精良的小鼠實驗中,來自父系和母系的指令會交替變得不活躍,一個胚胎只由父母其中一方的基因組(genome)“掌控”。由母親基因組控制的胎兒出生時體型較小,但大腦較大,特別是大腦中與智力和復雜情緒反應相關的部分較發達;而父親的基因組控制的胎兒出生后則較為強壯,但不那么聰明!即使在懷孕期間,利益的沖突也會深深地體現在我們的基因和細胞結構中。 觀察未出生的嬰兒 超聲波技術的出現為觀察胎兒期生活打開了新窗口。我們觀察到胎兒會打哈欠、移動身體、有痛苦的表情、經歷快速眼動(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男性胎兒還會有勃起的現象。12周的胎兒手掌被碰到時會產生抓握動作,嘴唇受到刺激時會吮吸,眼瞼被摸到時則會瞇起來。 通過對雙胞胎的掃描和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某些類似于個性的東西在子宮內就已經開始發展了。例如,我們可以看到一對雙胞胎中,一個踢了另一個,另一個就退縮移開了;而另一對雙胞胎中,被踢的那個則會進行反擊、回推一把。有例子表明,雙胞胎在出生后也會表現出類似的人格特質,例如,在子宮里表現比較平靜溫和的一方,在兒童期與更具攻擊性的另一方相處時,也會表現得更加平靜溫和。意大利精神分析師皮翁泰利(Piontelli, 1992)以一種新的方式運用了*初由比克(Bick, 1968)于20世紀40年代在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開創的嬰兒觀察法。她通過超聲波觀察胎兒,發現每一對雙胞胎各自所處的宮內環境都大不相同。例如,其中一個可能會索取更多的空間和資源,以犧牲另一個為代價獲得成長。雙胞胎出生前的環境顯然并不相同,盡管一些有關雙胞胎的縱向研究不這樣認為。一些雙胞胎對接觸感到反感,而另一些則積極地尋求接觸。皮翁泰利記錄了一些親昵的雙胞胎,他們隔著一層羊膜互相撫摩對方的頭,而出生后他們同樣會隔著簾子撫摩對方。還有些雙胞胎在子宮里就有暴力傾向,仿佛在對彼此拳腳相加,而在之后的成長過程中,這種互動模式也一直存在。這些現象僅僅是由于雙胞胎的氣質所致,還是母親情緒狀態(比如壓力或憤怒)以及隨之釋放出的激素穿過胎盤影響了宮內環境呢?皮翁泰利的描述頗有趣聞逸事的感覺,其機制還有待解釋,但這些記錄表明,至少人格的某些方面在子宮中就已經開始發展了。天性和養育、生理和心理一向很難分開。這類研究提出了關于產前生活與產后生活之間連續性的重要問題。 父母的影響從哪里開始?生物與心理的相遇 本書的一個核心主題是照護者如何影響兒童的心理和情緒發展;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孕婦的心理狀態可以預測嬰兒出生后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行為。霍華德·斯蒂爾(Howard Steele)和米里婭姆·斯蒂爾(Miriam Steele)開展了一項引人入勝的實驗研究(Fonagy et al., 1991),他們對初次懷孕的母親進行了成人依戀訪談(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該訪談可以評估一個成年人處理自己情緒歷史的能力。母親的訪談結果以驚人的準確性預測了尚未出生的孩子未來的依戀狀況。類似的研究結論還有,安全型依戀的孕婦往往能對出生后的嬰兒進行更好的同調(Sohye Kim et al., 2014),而那些帶有創傷性依戀風格的母親(Bernstein et al., 2014)則不太能夠準確地解讀嬰兒的面部表情。通常情況下,敘事和自我反思故事連貫一致的成年人,其孩子在1歲時往往會被歸為安全依戀類型。如果母親的敘事是混亂的、前后矛盾的,或者母親在情感上是隔離的,那么孩子往往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因此,母親在懷孕時的心理能力會極大地預測孩子在出生一年后對壓力情境的反應。正是母親對自己和他人情緒體驗的敏感性帶來了上述影響。 這些發現意味著,對情緒有敏感反思能力的人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比較敏感,而且母親在孕期和產后的心理狀態很可能具有連續性。 然而,產前經歷本身就會產生持續的影響,無論母親產后心理狀態如何。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群忍饑挨餓的荷蘭母親甚至不得不吃郁金香充饑(Lumey et al., 2007)。這些挨餓的母親所懷的胎兒出生后,食物短缺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但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新陳代謝仍然非常“節儉”,更多地積蓄脂肪。上述研究描述的現象被稱為“胎兒編程(foetal programming)”,即嬰兒還未出生就已經學會了為以后的生活做準備,在上面的例子中,他們學到的就是要節約稀缺的食物。這樣胎兒就發展出了一種身體策略,而事實上在戰后的荷蘭,這種策略是沒有必要的,并且導致了該樣本中的很多人出現了身體問題和精神問題。 出生體重等產前因素對個體疾病的預測可以一直持續到成年期。出生時體重過低,對成年后的各種疾病(如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具有很強的預測作用;如果排除遺傳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出生體重過低甚至可以預測早逝(Barker, 2013)。 然而,出生體重等看似是生理上的因素,卻常常反映出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問題。有一致的證據表明,懷孕期間的高應激水平會增加出生并發癥和低體重的可能性(Wadhwa, 2005),同時也會影響胎兒的記憶和習慣化(habituation)的能力,而且這種影響在出生后仍然持續存在。皮質醇(cortisol)可能是*為人熟知的壓力激素,它會穿過胎盤影響胎兒的發展。恐懼情緒會讓母親的心跳發生變化,通常會導致動脈收縮、輸送給胎兒的氧氣減少,進而可能影響出生體重(Monk et al., 2000)。母體和胎兒的皮質醇水平之間存在相關性(Glover, 2015 ),而高皮質醇水平又與低出生體重相關(Bolten et al., 2011)。宮內應激對健康狀況和細胞表達的預測可以持續到成年期(Entringer et al., 2011)。產前應激會影響免疫系統,在檢查胎盤時,可以看到這方面的明顯跡象(Lan et al., 2015)。 還有一些我們熟知的對胎兒有威脅的因素,如母親飲酒、使用藥物——其中既包括合法的藥物,如抗抑郁藥(Huybrechts et al., 2014)和抗精神病藥(Kulkarni et al., 2014),也包括非法藥物(Ross et al., 2015; Yip et al., 2014)——這些都會影響胎兒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海洛因成癮的新生兒工作過的臨床醫生描述道,這些嬰兒絕望的抽搐是多么讓旁觀者揪心(Emanuel, 1996)。然而到目前為止,對發育中的胎兒來說,*有害的消遣性物質還是酒精,它會對發育中的神經系統產生破壞性影響。有些兒童完全患上了胎兒酒精綜合征(Mohammadzadeh and Farhat, 2014),其面部具有一系列典型的畸形特征,情緒和心理生活也會受到巨大影響。還有些嬰兒沒有面部特征的改變,但卻患上了“胎兒酒精譜系障礙”(Riley et al., 2011)。對這些孩子來說,涉及記憶和沖動控制的腦區受到了重大影響,這常常會深深地改變他們的生活(Kodituwakku and Kodituwakku, 2014; Rangmar et al., 2015)。 即使排除了生物遺傳、社會階層、飲食、吸煙等其他因素,孕婦的壓力、焦慮或抑郁對胎兒發展的影響仍然存在(Glover, 2015)。這里再次涉及天性與養育的相互作用。一項研究考察了產前應激的影響,參與研究的孕婦有些懷的是自己的孩子,有些是通過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sation, IVF)懷上了不攜帶自己基因的孩子(Rice et al., 2010)。產前應激對孩子日后的行為問題都有明顯影響,但對攜帶孕婦基因的孩子的影響稍大一些。換言之,一些日后的行為確實受基因遺傳影響,但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基因和環境都會起作用。 孕婦的壓力確實可能導致胎兒出生體重低以及其他問題,但我們絕不能指責經歷應激狀態的孕婦影響了后代的身心健康。這項研究的視角遠超了父母作為個體的責任。壓力、焦慮、抑郁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并不是隨機或憑空出現的;那些在社會經濟上被邊緣化的人,尤其是不平等社會中的窮人(Wilkinson and Pickett, 2009),或者種族歧視(Hilmert et al., 2014)、家庭暴力、家庭虐待的受害者,更容易面臨應激狀況。但也有例外情況,比如原本功能良好的孕婦經歷了創傷性事件,如“9·11”事件(Yehuda et al., 2005)、臺風或冰暴(Currie and Rossin-Slater, 2013; Walder et al., 2014)。經歷了創傷后應激癥狀的孕婦,其子女的應激反應和皮質醇水平會發生改變。然而,一般情況下,造成應激*普遍的原因還是社會性因素,如貧困或人際創傷。可以說,母親的壓力水平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的一個指征。如果要追究責任,那么責任在于整個社會,而不在個人。
教養天性 兒童的依戀、情緒、大腦和社會性發展(原著第2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穆西奇(Graham Music) 英國塔維斯托克和波特曼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基金會的顧問級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英國塔維斯托克中心的培訓師、督導師及講師,私人執業成人心理治療師;從業時間超過30年,長期關注兒童發展、創傷、虐待的影響等議題;著有《養育兒童》《情感與情緒》等書籍。 譯者簡介 李 凌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心理動力學取向咨詢師,從事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實踐、教學、研究、翻譯等工作10年,曾任高校心理健康教師,2020年起個人執業。 孫 璐 英國卡迪夫大學哲學博士;天津大學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動力學取向咨詢師,沙盤游戲咨詢師;受訓于“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院制連續培訓項目”,期間接受持續兩年的嬰兒/學步兒觀察培訓;2017年起個人執業,具備與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工作的豐富經驗。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