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88736
- 條形碼:9787301188736 ; 978-7-301-18873-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本書特色
兩度普利策獎得主安東尼.劉易斯原著,暢銷譯作《九人》譯者何帆翻譯。"我想不出什么案子,能比這起案件更有利于促進整個國家的思想交流了。"本書以在美國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連線展現了200多年來美國言論自由的司法斗爭史,既理性而堅定地闡述和捍衛了批評之聲與新聞自由的真正價值,同時,又一再冷靜地提醒我們,自由不可濫用。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兩屆普列策獎得主安東尼路易斯的成名之作,講述了1962年發生在美國的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該案的判決結果對于美國司法影響深遠,并因此確立起了一條憲法原則,即公民對政府官員的言論批評不得被作為誹謗起訴,成為美國司法目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判例。該書詳細地講述了沙利文案當時的司法背景,案件的進行情況以及美國優選法院歷史性的改判及其幕后故事。該書作者是美國有名的暢銷作家,其新書《言論的邊界》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正在熱銷之中。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目錄
“社論式廣告”的來源形形色色,形式五花八門。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每年都會在《紐約時報》買下兩個版面,歌頌自己的“不斷革命理念”。人們萬萬沒有想到,1960年3月29日刊出的這則名為“關注他們的吶喊”的廣告,會在種族議題之外,掀起一輪更大的爭議,不僅成為對新聞自由的巨大考驗,并進而演變為美國言論自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二章蒙哥馬利的反擊00
霍爾在《廣告報》上,發表了一篇氣勢洶洶的社論:“世上有兩類說謊者,一類主動撒謊,一類被動為之,這兩類說謊者在3月29日《紐約時報》的整版廣告中,粗魯地誹謗了蒙哥馬利市。”他叫囂道:“謊言,謊言,謊言,這就是些一心想募款的三流小說家捏造出來的故事,好欺騙那些偏聽偏信、自以為是,實際上卻屁也不知道的北方佬。”
第三章南方的憂傷0
“那些從未感受過種族隔離之苦的人,很容易輕言‘等待’”,馬丁·路德·金寫道,“但是,當你目睹暴徒對你的父母濫用私刑……當你試圖向六歲的女兒解釋,為什么她不能像電視廣告里那樣在公園嬉戲玩耍,卻愴然詞窮……當你駕車遠行,卻發現沒有一家旅店愿意讓你留宿,而你不得不蜷在車上夜復一夜……當你日復一日被“白人”和“有色人種”這樣的標簽字眼所羞辱……你就會了解,‘等待’為什么對我們那么艱難。”
第四章初審失利0
沙利文的律師讀到“黑人”一詞時,故意讀成“黑鬼”,還說自己這輩子都這么念這個詞。法庭上,白人律師都被冠以“先生”頭銜,如“納奇曼先生”、“恩布里先生”。黑人們卻被稱作“格雷律師”、“克勞福德律師”、“西伊律師”。僅僅因為膚色不同,他們居然連“先生”這樣的敬語都享受不到。更令人心寒的是,法官對這些統統置若罔聞。
第五章媒體噤聲0
內部人士透露:“《紐約時報》當時正被內部罷工和業務虧損折騰得焦頭爛額,要是輸了這些官司,報紙肯定會完蛋。”對于《紐約時報》根據憲法**修正案提起的上訴,阿拉巴馬州*高法院用一句話直接駁回:“美國憲法**修正案不保護誹謗言論。”只要每家法院都認同上述論點,《紐約時報》將永遠無法勝訴。
第六章自由的含義0
1797年,喬治·華盛頓即將卸去總統之位,告老還鄉,費城《曙光報》發文稱:“此人是我國一切不幸的源頭,今天,他終于可以滾回老家,再不能專斷擅權,為害美國了。如果有一個時刻值得舉國歡慶,顯然就是此刻。政治邪惡與合法腐敗,將伴隨華盛頓的黯然離去而退出歷史舞臺。”政治漫畫家對華盛頓也毫不手軟,有人甚至把他的頭像安在一頭驢身上。
第七章言者有罪0
共和黨人批評聯邦黨人偏好中央集權和英國政體,骨子里渴望著皇權專制。聯邦黨人則認為,共和黨人就是一群雅各賓派,一旦得勢,必會推行法國式的恐怖政治。1798年,**夫人阿比蓋爾·亞當斯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親法集團,也就是共和黨人,正孜孜不倦地在全國“播下邪惡、無神論、腐敗和造謠惑眾的種子”。
第八章“人生就是一場實驗”0
1919年,年輕的漢德法官再次致信霍姆斯,認為只有“直接煽動”不法行為的言論方可追懲。他說,“既然案件發生時,正趕上民意沸騰,這種情況下,讓陪審團來判定某種言論的‘傾向’,恐怕效果不佳……據我所知,1918年的社會氣氛就是如此”。對此觀點,聲望正如日中天的霍姆斯大法官頗不以為然。然后,五十年后,*高法院在“布蘭登伯格訴俄亥俄州案”中,卻正式采納了漢德的觀點。
第九章偉大的異議者0
霍姆斯大法官風流倜儻,對美酒佳人一向來者不拒。內戰期間,他明知戰事殘酷,卻投筆從戎,三度負傷。他認為社會改革運動難成大器,卻支持改革者們放手一試。布蘭代斯大法官向來不近煙酒,一生致力于推動社會改革。霍姆斯習慣撰寫簡短有力,卻含義模糊的判決意見。布蘭代斯則喜歡長篇大論,分析各種社會問題。兩位性格迥異的大法官,在那個特殊時代,成為言論自由*堅決的捍衛者,和*高法院*偉大的異議者。
第十章“三天過去了,共和國安然無恙!”
在*高法院,明尼蘇達州助理司法總長詹姆斯·馬卡姆援引霍姆斯大法官1907年在“帕特森訴科羅拉多州案”的判決意見,認為**修正案只禁止“對出版的事前限制”。他話音未落,九十高齡的霍姆斯大法官突然插話:“寫那些話時,我還很年輕,馬卡姆先生。現在,我已經不這么想了。”
第十一章向*高法院進軍
多年之后,韋克斯勒回憶道:“接下這個案子前,我對誹謗法沒什么了解。做案件背景分析期間,當我意識到必須由被告來承擔舉證責任時,我受到極大震撼。那種感覺我至今記憶猶新,實在令人措手不及、驚懼不已。或許因為陪審團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比較溫和,過去,我一直以為誹謗法只是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在這個國家適用過。”
第十二章“永遠都不是時候”
“公民自由聯盟”提交的“法庭之友”意見書提出,連廣告言論都要追懲,恰恰說明對政治自由的打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意見書寫道:“就算這是一起誹謗案件,可是,《紐約時報》僅僅因為一則政治廣告,就涉嫌誹謗,并被判巨額賠償。如果連報紙都會因廣告中的無心之失而付出慘痛代價,還有哪個異議團體敢借助出版,表達他們對公共事務的看法?”
第十三章*高司法殿堂上的交鋒
沙利文的律師納奇曼堅持認為,《紐約時報》不作回應,就表示默認。首席大法官沃倫因在“布朗訴教育局案”中推動廢除校園種族隔離,近十年來,被南方人以各種方式惡毒謾罵、譏諷。他笑著說:“在*高法院,至少有一個成員,這些年被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攻擊謾罵,并指責他誹謗。如果他認為自己沒有做這樣的事,是不是必須回信說明,或者承擔五十萬美金的判罰?”
第十四章批評官員的自由
雨果·布萊克大法官將意見草稿提交其他大法官傳閱時,附了張手寫便函給布倫南大法官。他說:“您當然明白,除了我保留的立場和我的協同意見,我認為您在‘《紐約時報》案’中的表現十分出色,在保障思想傳播的權利方面,您不僅恪盡職守,還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第十五章“這是值得當街起舞的時刻”
后人多對這樣一個問題充滿好奇,如果沙利文當時的索賠金額沒有那么高,《紐約時報》是否會不斷上訴?這場官司會被*高法院受理么?大法官們是否還會為此重新界定**修正案的含義?在本案二十周年紀念研討會上,一審代表《紐約時報》出庭的埃里克·恩布里談及本案賠償金額時,調侃納奇曼說:“這起案件能進入*高法院,羅蘭居功至偉,如果他當時只向我們索賠五萬美金,我們才懶得把官司打到那兒去呢。”
第十六章判決背后的紛爭
周一一大早,哈倫大法官就致信全體大法官,信中說:“親愛的弟兄們:我已通知布倫南弟兄,現在希望其他弟兄也知道,我已撤回自己在這起案件中的單獨備忘錄,并無條件地加入多數意見。”
第十七章連鎖反應
福塔斯大法官單獨提出異議意見,他指出,越是發布對政府官員不利的報道,媒體越是應承擔“查證真偽的義務”。末了,他意味深長地總結道:“公務員也是人啊!”
第十八章“舞已結束”
經此一役,《電訊報》斗志盡喪,從此放棄報道政府的不法行為,并要求記者給任何采訪對象發函前,必先征求編輯意見,甚至銷毀了所有日后可能引發誹謗訴訟的信函、便條。一次,有人向《電訊報》爆料說,當地一位警長涉嫌濫用職權,編輯不僅放棄這一選題,還語重心長地告誡記者:“這次還是讓別人去冒險吧。”
第十九章重繪藍圖?
《好色客》的律師艾倫·艾薩克曼回答,在華盛頓時代,也有人在漫畫中把他畫成一頭驢。斯卡利亞大法官回應:“這個我不介意。我想,華盛頓也不會介意。但本案情形要過分得多,這可是說你和你母親在洗手間亂倫啊。”艾薩克曼說:“我們這里討論的是格調高低問題嗎?就像您之前說的,沒有人會因此相信杰瑞·福爾韋爾亂倫過。”以政治漫畫嘲弄公眾人物或政客,本來就是美國延續至今的一項古老傳統。
第二十章樂觀主義者
“五角大樓文件案”中,政府無法說明文件刊出后會導致何種危險,被法庭駁回禁令申請。默里·格法因法官在裁定中寫道:“國家安全并非自由堡壘內的唯一價值。安全必須建立在自由體制的價值之上。為了人民的表達自由和知情權等更為重要的價值,政府必須容忍一個不斷找茬的新聞界,一個頑固倔強的新聞界,一個無所不在的新聞界。”
注釋
判例索引
人名索引
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作者簡介
畢業于哈佛學院。兩屆普利策獎得主,《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1969——2001)。歷任哈佛大學法學院講師及加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俄勒岡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客座教授。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