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與寂滅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8351
- 條形碼:9787100218351 ; 978-7-100-21835-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與寂滅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科學愛好者,大眾讀者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提名
《紐約時報》書評版編輯推薦作品 一本關于聲音的自然文學力作
從《看不見的森林》到《樹木之歌》再到《荒野之聲》,哈斯凱爾將視野從個體拓展到生境,進而觸探維系生境的紐帶——聲音。充滿我們這個星球的歌聲、音樂和言語是演化創造的奇跡,是大自然的生態之歌,讓我們得以窺見生物多樣性、自然的創造力和審美的發生。 一堂關于聆聽的自然課
從細胞纖毛的振動,到動物的鳴叫,從舊石器時代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長笛,到現代音樂廳中的小提琴和耳機里的電子音樂,我們認識到人類的音樂和語言同樣是屬于生態和演化范疇的故事,并深刻理解音樂與聆聽形式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場關于大自然樂章的剖析
寂靜不是周遭的底色。雷雨云、海上風暴、地震和火山都在歌唱、呻吟,用低至0.1赫茲的聲波呼號。這些低頻聲波都遠非人耳所能察覺。它們傳播到數百公里外,展示著海洋、天空和地球的動態。但是我們聽不見,所以我們生活在自己的聲音世界里,茫然不知是什么攪起了地平線上的波浪。 一次對社會不平等和割裂的聲音解讀
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文化,用聲音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對待聲音的態度也不盡相同,聲音隱喻了人類社會的文化差異。同樣,公平問題也不容忽視。紐約市 75% 的公交汽車站分布在有色人種社區,那些噪聲大、排放顆粒污染物的老舊柴油公交車卻因財政撥款不足而無法更新換代,但紐約州卻把用于公共交通建設的大量資金,來救助陷入困境的滑雪勝地。因此,低收入地區公交車的轟鳴,部分源于少數鄉野度假者(多數是白人)在雪場度過的快樂時光。 一聲對聲音遺產在消退與破碎的吶喊
人類是破壞者,我們正在壓制或扼殺地球上許多鮮活的聲音。受威脅的森林的死亡一般的靜寂讓人毛骨悚然,充滿噪音的海洋讓鯨豚類無處遁逃,喧鬧的城市街道讓心靈無處可依。讓人類重新側耳傾聽世界,也許是直面未來變革,減少動蕩和危機的重要指南。 譯者推薦:
跟《看不見的森林》對照,這一次,作者參與了為期幾年的項目調查,紀錄不同區域動物聲音的豐富度。這使他注意到不同環境對聲音的塑造,進而去探究宇宙間聲音的形成和演化、古人類的音樂,以及現代前沿音樂與聆聽形式之間相互推進的關系。
從山林到平原再到河谷,從美國到澳大利亞再到以色列、日本、加里曼丹島,乃至美國本土貧民區與富人區的休閑綠地,哈斯凱爾再次用他敏銳的觀察和感悟力,為讀者呈現了全球范圍內一片斑斑駁駁的聲音圖景——我們身邊存在著許多個平行的感官空間,如果不去傾聽“異類”的聲音,那些空間將會消失,我們的感官世界將日益枯竭、貧乏。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與寂滅 內容簡介
我們了解了人類與鼓蝦、蟾魚和鯨魚等不同生物間的親緣關系。在不同大陸動物驚人差異的聲音中,我們體驗了板塊構造的遺產,動物群體及其在世界各地遷徙擴張的深遠歷史,以及審美演化產生的怪癖。從動物歌聲的起源開始,穿越在地球歷史的全部軌跡中,哈斯凱爾闡明并為我們這個世界各種聲音的出現而歡呼。通過舊石器時代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長笛、現代音樂廳中的小提琴和耳機里的電子音樂,我們認識到人類的音樂和語言同樣是屬于生態和演化范疇的故事。然而,人類亦是破壞者,我們正在壓制或扼殺地球上許多鮮活的聲音。哈斯凱爾帶我們進入受威脅的森林、充滿噪音的海洋和喧鬧的城市街道,并表明聲音危機不僅僅是感官裝飾的損失。聲音實際上是一種創生的力量,消除聲音多樣性會降低世界的創造性、公正性和美麗性;因此,對聲音的美麗和破碎的欣賞是當今變革和不平等的動蕩和危機的重要指南。 狂野和破碎的聲音是一份邀請,讓我們學會聆聽、充滿好奇、找到歸屬感并行動起來。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與寂滅 目錄
序言
**部分:起源
原始的聲音,聽覺的古老根源
統一性和多樣性
感官的交易和偏差
第二部分:動物聲音的繁盛
捕食者,沉默,翅膀
花朵,海洋,乳汁
第三部分:演化的創造力
空氣,水,木頭
喧囂之中
性與美
語音學習與語音文化
幽深歲月的印記
第四部分:人類音樂及其歸屬
骨骼,象牙,呼吸
共鳴空間
音樂,森林,身體
第五部分:物種減少、危機和不公正
森林
海洋
城市
第六部分:傾聽
在集體中傾聽
傾聽遙遠的過去和未來
致謝
參考文獻
索引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與寂滅 節選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旁的步道上, 夏末蟋蟀和螽斯的歌聲給空氣中增添了一番滋味。日落好幾個時辰了,暑熱還未消退,鼓噪得躲在林間的昆蟲陣陣唧啾。路燈沿公園圍墻間隔有序地分布,形成步道上獨特的燈光節奏。小蟲逐光而來,聚在被路燈光暈籠罩的葉片上。一路走來,四周的聲與光此起彼伏,微妙地漲落。 螽斯唱起歡快的、嗡嗡作響的三重奏:ka-ty-did,節拍壓得很穩,每秒律動一次。有些歌手把歌曲縮減成二重奏,節奏放慢了。有時,夜間整個園子里的歌手都按照一個拍子,聲音大得讓我 覺得胸腔都在共鳴。今晚不同往時,螽斯們似乎不管協調與否,只顧尋找自己的節奏。與這種律動相對的是樹蟋單音調的悠長顫鳴, 纏繞、悅耳,綿延不絕。 公園一棟建筑后面的安全燈溢散出的光,照亮了上方一簇櫟 樹枝。枝丫間聚集著一百多只歐椋鳥。然而,這些棲息林中的鳥兒沒有回巢安眠。亮光刺激得它們尖叫、啁啾、鳴囀,在小枝間撲騰不已 一架大型飛機低低地飛過頭頂,在公園西邊畫出一道軌跡, 俯沖降落到拉瓜迪亞機場(LaGuardia Airport)上。這聲音起初像南邊地平線上的一根線,逐漸變成粗重的繩子,蓋過了蟲鳴。接著漸漸磨蝕、減弱,只剩下低沉的尾聲。日間飛機著陸的高峰時段,這種聲音每隔兩分鐘就會出現一次。 其他交通工具的聲響混進來 :汽車輪胎在瀝青路面上刮擦、 發動機嘶吼著加速運轉、大軍團廣場(Grand Army Plaza)狂亂的十字路口喇叭遙遠地交鋒,以及電動自行車嗖嗖地飛馳。
我從公共圖書館地下室的室內音樂會出來,漫步到這里。音樂家將自身與樂器的木料、尼龍弦和金屬弦融為一體 ;動物、油料、樹和礦石完美地結合,喚醒了樂譜上沉睡的樂音。隨后,我與朋友們交談,聲帶顫動賦予呼吸以一剎那的意義。在音樂和語聲中,神經以空氣為神經遞質,消除了個體在交流中的物理距離。 這一切聲音的能量都源于太陽。藻類沐浴著陽光生長,然后沉入地下,變成黑色的油。如今,藻類儲存的太陽能,在地下長久掩埋后,由噴氣式飛機和汽車的發動機釋放出來。由此,我們聽到它們的吼聲。電動自行車的能量來自煤炭發電廠供應的電能,也就是古老森林捕獲的光能。今年的光能存儲在槭樹和櫟樹葉片里, 供養著那些螽斯和蟋蟀。小麥和大米亦是如此供養著人類。此時雖是夜間,太陽仍在閃耀—光子轉變成了聲波。 這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夜晚。有三兩聲鳥叫蟲鳴,汽車和飛機各司其職,還有人類的音樂和語聲。在我看來,一切都理所當然。 地球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星球,充滿音樂和言語。然而,過去并不總是如此。地球上豐富多樣的聲音,此間種種奇跡,都是近期才出現的。不單如此,它們還十分脆弱。 在地球十分之九的歷史上,都不存在交流之聲。海洋*早出現動物,或是海底珊瑚礁*初形成時,沒有任何生物歌唱。陸地原始森林里沒有發聲的昆蟲或脊椎動物。那時候,動物只能通過捕捉彼此的目光,或通過觸摸以及化學手段來傳遞信號和相互聯系。 數億年里,動物在無聲的交流中演化。聲音一旦形成,就將動物們維系成一個網絡,幾乎可以瞬時對話和交流;有時還能遠程連接,如同有心靈感應一般。聲音承載的信息,可以穿透迷霧、污濁、密林和黑夜。它能越過阻礙芳香和光線的屏障。耳朵是全方位的, 而且始終保持敏銳。聲音不僅將動物聯系起來,還通過不同的音高、音調、節奏和振幅,傳遞微妙的信息。 當生命相互聯系時,新的潛力出現了。動物的聲音成為創新的催化劑。這似乎很矛盾。聲音是短暫的,然而在傳播中,聲音將生物連接在一起,喚醒了生物演化和文化演化的潛在力量。這種創生的力量,用數億年時間產生了地球上令人驚嘆的聲音多樣性。你眼前這張紙上的文字,這些鉛字印刷的人類語言,不過是聲音、演化和文化極富成效的融合帶來的產物之一。世間還有無數奇跡正在奏響。每個發聲的物種都有獨特的聲音。地球上每個地方,都有由眾多聲音交匯而成的聲學屬性。 而如今,世界上豐富多樣的聲音正面臨危機。人類這個物種, 一方面將聲音的創造力推至巔峰,另一方面也是世界聲學寶藏的頭號破壞者。生境破壞和人類噪聲,都在削弱世界各地的聲音多樣性。地球歷史上,聲音從未像今天這樣豐富多樣;聲音的多樣性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岌岌可危。我們坐擁寶庫,卻又困守愁城。 “環境”問題通常表現為氣候變化、化學污染或物種滅絕。這些視角和考量都至關重要。然而我們還需要補充一個框架 :我們的行為正在使未來成為一個感官貧瘠的世界。隨著荒野之聲永久消失,人類噪聲甚囂塵上,地球變得扁平、黯淡。這種衰微也意味著喪失裝飾性的感官成分。聲音是具有創造力的,消除聲響的多樣性,將會削弱世界的創造力。這場危機也存在于人類物種內部。 噪聲帶來的重負,諸如健康狀態不佳、學習能力減退、死亡率增加,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并不均等。種族偏見、性別歧視和權利不對等,都會造成聲音層面嚴重的不公正。 傾聽,讓我們體會到交流和創造的奇跡。傾聽也告訴我們, 在我們生活的時代,多樣性正在衰減。因此,美學—感官知覺的鑒賞和考量—應該成為引導我們趟過席卷生活的變化與不公正之渦流的核心要素。然而,我們日益脫離了與生命共同體感官層面的傳奇關系。這種割裂是感官危機的一部分。我們漠然無視大半個生命世界的美,以及它的破碎。這擊潰了人類倫理必要的感官基礎。因此,我們所處的危機,不僅是周遭的“環境”危機,也是感知的危機。當地球上*強大的物種不再傾聽其他物種的聲音時,災難就會降臨。世界的生機,部分依賴于我們是否愿意回頭去傾聽地球的生命樂章。 傾聽,是一種快樂,一扇通往生命創造力的窗,也是一種政治行為和道德行為。
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與寂滅 作者簡介
戴維·喬治·哈斯凱爾(David George Haskell),美國南方大學教授以及古根海姆研究員(Guggenheim Fellow),致力于生物及環境方面的研究。2017 年他的《樹木之歌》獲得了約翰??巴勒斯杰出自然寫作獎。2012 年他的《看不見的森林》入圍普利策獎,并獲得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最佳圖書獎、美國戶外圖書獎。
譯者簡介:
熊姣,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現為商務印書館副編審。著有《約翰??雷的博物學思想》;譯著有《植物學通信》《造物中展現的神的智慧》《看不見的森林》《自然神學十二講》和《寂靜的春天》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