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2757
- 條形碼:9787301332757 ; 978-7-301-33275-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 本書特色
1、作者出名作者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史三大流派之一社會史學派的代表巴克森德爾,是《藝術的故事》的作者貢布里希的得意門生,在學界被公認為“視覺文化研究”的鼻祖。其研究方法對西方中國藝術史研究學者如高居翰等人影響巨大。2、跨學科 本書提供了15世紀意大利繪畫和從繪畫風格角度解讀社會史的導讀。跨越藝術史和社會史兩個學科:是用圖像風格解讀社會史的典范,也是用社會史的角度闡發的藝術史著作。3、內容經典 書中不但提供了藝術訓練方法,還通過馬薩喬、利皮、卡斯塔尼奧、安吉利科等著名畫家的技法建立起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評價話語體系。讓讀者學會看懂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并且能夠進行評價。4、圖書特點 A.文中有85幅圖片,不但做到了文圖互敘,而且為**手圖像資料,可以作為社會史研究的重要例證。 B.文前的序是作者生前專門為中國讀者所作,具有文獻價值,在文中作者對中國藝術十分欣賞。 C.文后有關鍵點原文文本可做參照,索引也為讀者提供了閱讀和研究的便利。5、國內藝術界知名教授聯袂推薦,他們有中央美術學院李軍教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陳平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牛宏寶教授。
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 內容簡介
該書既是了解15世紀意大利繪畫的手冊,同時也是從圖像風格中解讀社會歷史的樣本。該書將意大利繪畫納入到15世紀意大利經濟和商業體系中,解釋了當時的各種日常活動和生活習慣對繪畫風格的塑造,例如禱告、舞蹈、戰爭等等。該書顯示出了藝術史對社會史所具有的重要洞察,是本世紀西方藝術史的重要著作。
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 目錄
中文版序 巴克森德爾 v
英文第二版序 xvi
英文初版序 xvii
致謝 xix
第1章??交易條件 001
1??引言 003
2??合同與雇主的約束 007
3??藝術與物料 024
4??技藝的價值 031
5??技藝的感知 040
第2章??時代之眼 047
1??相關概念 049
2??圖像與認知 053
3??認知風格 061
4??圖像的功能 067
5??伊斯特利亞 076
6??形體及其語言 095
7??人物程式 119
8??色彩的價值 138
9??體積 145
10??間隔和比例 156
11??道德視角 170
第3章??作品與分類 181
1??文字與圖畫 183
2??喬凡尼·桑蒂眼中的25位畫家 186
3??克里斯托弗羅·蘭蒂諾 193
4??分類 198
馬薩喬 198
(a)仿真 199
(b)立體感 202
(c)純粹 205
(d)嫻熟 206
(e)透視 208
菲力波·利皮 215
(f)優雅 215
(g)裝飾 220
(h)豐富 223
(i)構圖 226
(j)設色 229
安德里亞·德爾·卡斯塔尼奧 234
(k)線繪 235
(l)炫技 238
(m)短縮法 241
(n)敏捷 244
安吉利科修士 247
(o)至雅 247
(p)虔誠 250
5??結論 254
文本與參考文獻 258
索引 304
譯后記 313
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 節選
杰納扎諾的馬里亞諾修士是位布道者。他的講道得到了人文主義者波利齊亞諾的格外推崇。馬里亞諾曾掬起熱淚撒向信眾。這樣的出格做法當然會引來議論。我們如今也因此可以了解他的故事。但顯然常見的做派還是更溫和、更傳統。1520年前后出版了第三版《世界的鏡子》(Mirror of the World),其中提供了一個簡明的英文清單,列出了表達底線: 1. 講述重要之事時,身體要站直,不要動,用手指前端指示就可以了。 2. 講述兇殘或憤懣之事時,可以緊握拳頭,晃動胳膊。 3. 講述任何有關上帝或者神圣之事時,可以仰視并用手指指向蒼穹。 4. 講述溫和、謙遜與和善之事時,把雙手放在胸前。 5. 講述任何神圣之事或者論述信仰熱忱之時,可以高舉雙手。 在腦海里開列一份這樣的單子,不斷通過觀畫經驗來修刪增補,這是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實際上畫家和布道者要解決的問題是一致的,他們站在布道者的位置上。布道者情緒的肢體表達各具風格,而畫家則是要把這種表達付諸筆端。通過觀看安吉利科修士的《圣母加冕》(圖31),我們可以了解整個過程。安吉利科使用了上述第五種手勢,描繪了六位布道者。他們至少是布道團中的佼佼者。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暗示:在言說神圣之事或者論述信仰熱忱之時,可以高舉雙手。這些手勢對于多樣化表現一群圣徒是很有用的,正如佩魯吉諾在西斯廷禮拜堂的濕壁畫《把鑰匙交給圣伯多祿》(圖32)那樣。在表現一群人的時候,這些手勢會豐富敘事表達。 這些手勢都是宗教畫中的。世俗畫中的手勢于此關系不大,但是自成體系,很難解釋清楚。與信仰手勢不同,沒有人會用書去傳授這些手勢。它更加個人化,而且隨潮流而變。在此舉一個相關的例子,有助于解讀一些杰出畫作。15世紀下半葉,這個手勢十分流行,表示邀請或歡迎的含義。在1493年(圖33)的一套木刻作品,為研究創造了條件。雅各伯??德??塞松利斯《象棋手冊》(Liber scaccorum)的佛羅倫薩版本中有這一木刻的插圖。這本書中把中世紀社會的各階層形象地比作各種棋子和棋盤。在這個比喻中,后側主教的兵是一個旅店老板。識別這個身份是因為他有三個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因為他做了一個邀請的手勢——“他伸出右手,做了一個邀請的手勢。”右手手掌微微抬起,手指輕輕搖動。 受到這幅木刻插圖的啟發,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手勢在許多畫中都有體現。即便當我們已經知道這幅作品表達的是相遇,但了解這個手勢仍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解讀它,因為這個手勢在各種視覺情境中都會出現。波提切利的濕壁畫《七藝女神歡迎年輕人》(圖34)中,主要人物正是采用了這個手勢來歡迎年輕人。 曼特尼亞在婚房(圖5)所繪的系列壁畫中,有一幕也是這樣的。路德維科??貢扎加歡迎他做了主教的兒子弗朗切斯科??貢扎加,但手勢如貴族般高雅而克制。“小畫家”彬圖非常擅用手勢。在描繪三個魔女誘惑大圣安東尼時,手勢的運用登峰造極(圖35)。如果聽過羅伯托??卡拉奇奧洛修士或者其他布道者的演說應該知道,圖中出現的魔女,代表的是圣安東尼四個誘惑中的第二個——“肉體的誘惑”。對于敏銳的觀者,這些女孩的性格已經透過她們那輕佻的手勢展露無疑了。1471年威尼斯出版了一本給未婚女子的手冊《端莊少女》(Decor puellarum)。書中以正統的口吻敦促道:“不管你正在站立還是走路,右手必須永遠搭在左手上,疊放在面前,保持與腰帶平齊的高度。”畫面中間那個女子,無視這個規矩,雖然更善于把握時機的同伙要制止她的行為,但她已經做出了歡迎的手勢,而且不止一只手,用的是雙手。更微妙、更能說明這一點的例子出現在波提切利的《春》里。畫面的中心人物維納斯(圖36)沒有隨“美惠三女神”的曼妙舞姿一起舞動,而是用邀請的手勢和目光歡迎大家進入她的王國。如果誤讀這個手勢傳遞的信息,就會誤讀整個畫作。
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 作者簡介
[英]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 20世紀后半葉重要的藝術史家之一。曾任教于瓦爾堡研究所、倫敦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要學術著作包括《喬托與人文學者》《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的椴木雕刻家》《意圖的模式》《陰影與啟蒙》《圖畫的文字》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