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1820
- 條形碼:9787522701820 ; 978-7-5227-018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內容簡介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而深具重要啟示意義的治國理政經驗和政治智慧。中國人的政治智慧所能昭示和帶給我們的非常重要而有益的教誨就是,所謂國之大者,必在于其能文明以止、協和萬邦:政之優者,必在于其能天下為公、持中貴和;治之善者,必在于其能法天合德、與民一體。 對此,《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將分十一個專題進行梳理和探討、總結和論述,并嘗試運用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充分展示和呈現這些極具中國特色和思想魅力的政治智慧。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系統論述了中國人極具自身文化特色和思想魅力的政治智慧,充分展示了其民本的精神、博大的情懷、崇高的境界、遠大的理想和文明的理念。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目錄
(一)投隙抵時、應事無方的中國智慧
(二)中國政治智慧的多維向度、綜合特色與基本教誨
一 天下為公,法天合德——中國人的大公政制理想與公共性政治智慧
(一)天下不治,人主不德
(二)城邦與天下:中西政治思維理路的差異
(三)“天下”觀念的基本內涵
(四)天下為公:中國人的大公政制理想
(五)法天合德:中國人的公共性政治智慧
(六)誰之天下?誰是盜賊?
二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人的民本政治信念
(一)天下治安與民生安危
(二)民本思想的先聲
(三)先秦儒、墨兩家的民本思想
(四)回聲與反響:民本思想的傳承與延續
(五)民本思想的實質與啟示
三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中國人的自然觀念與無為政治理念
(一)“渾沌”之死
(二)天人關系思想的萌發
(三)時代的變亂與自然無為思想的演生發展
(四)無為思想的政治實踐與現代啟示
四 為政以德,王道仁政——中國人修德為政的德政思想與內圣外王的政治信念
(一)國家之寶,在德不在險
(二)中國傳統德政思想的發端與起源
(三)先秦儒家對德治仁政思想的系統闡發
(四)儒家德政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
(五)歷代對德政思想的實踐
……
五 納言聽諫,君道天職——中國人崇尚諫議的政治傳統、理論與制度
六 選賢與能,科舉取士——中國人重視教育的文教理想與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
七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中國人治國理政的綜合治道思維和政教理念
八 公正廉明,官品政德——中國歷史上的廉政文化與為官之道
九 以史為鑒,居安思危——中國人的歷史智慧與政治憂患意識
十 持中貴和,有容乃大——中國人中正不偏、寬大包容的政治文化精神
十一 文明以止,天下大同——中國人的文明理念與社會政治理想追求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節選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作為一種起源久遠的古老思想傳統,民本思想一直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形態和政治制度下得以持續傳衍和流行,這本身便是一件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它既然發端于上古原始氏族民主制時代,而且逐漸發展成熟并能夠長期流傳于君權神授的王權時代、宗法封建制的貴族分權時代、郡縣官僚制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時代,那么,作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流動理想,它也一定能夠在政治民主的當今時代得到更好的實現或更加得到發揚光大。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和認清民本思想的內涵實質及其政治價值意義。 不可否認,在民本思想中,人民雖然被承認在無法容忍的*終意義上擁有集體反抗暴君統治或政府苛政的正當權利,但總的來講,人民在政治上只是一種缺乏參政權、處于消極被動地位的政治角色,因此,在歷史上,尤其是君主專制的時代,民本思想其實很容易被專制君主工具性地利用來維護其政治統治。正因為如此,民本思想自有其思維方式上的特定缺陷或歷史局限性,正如梁啟超先生所指出的:“我先民極知民意之當尊重。惟民意如何而始能實現,則始終未嘗當作一問題以從事研究。故執政若違反民意,除卻到惡貫滿盈群起革命外,在平時更無相當的制裁之法。此吾國政治思想中之*大缺點也。” 盡管如此,同樣難以否認的是,民本思想中其實又確乎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理性、極為有益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要而言之,它主要能夠給我們帶來如下重要啟示:天和民可以說代表著中國傳統政治思維的兩大*為重要的政治價值維度。如果說對天的信仰和對天命的敬畏,催迫著古來中國人立足于從超越人類的視界來審視和思考人間秩序的合理安排和公正治理的問題的話,那么,對民的重視和對民心民意的尊重,則促使著古來中國人必須從民為邦本的立場來審視和思考政治共同體的正確治理之道和權力行使的正當性問題。民本思想中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共同體理念和政治智慧,民為邦本的命題意味著統治者和人民共同構成了一個休戚與共、痛癢相關、血脈命運密切相連的政治共同體,二者一損俱損,一榮共榮,因此,正確的治國理政之道便必須本著民為邦本的信念而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統治者必須擔負起“執政為民”的政治職責和應盡義務,必須將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置于個人和統治集團的利益考慮之上。說到底,從民為邦本的意義上講,政治的真正目的不是別的,而是人民大眾的安樂和福祉,國家存在的正當理由在于它理應是“一項協作性的事業”,而不是單純依靠刑法政令的強制手段來控制人民的統治機器或暴力機關,政治事務的根本性質就在于做人民的仆役而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個人和統治集團謀取不為人民所享有的特權私利。 正是基于上述對政治事務性質和政治正當性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古來中國人論政,主要強調的便是統治者的職責,正如錢穆先生所說:“西方人講政治,一定先要講‘主權’。他們的政治思想,很多是建立在主權觀念上。所以西方有神權、王權、民權的分法。到現在便是國家主權在民眾。中國講政治,一向不討論主權在那里。……中國人講政治,一向看重在‘職責’。只論政府該做些什么事?它的責任該是些什么?它盡了職沒有?而并不講主權在那里。……這是雙方政治思想上一絕大的歧異。”不過,為了人民的安樂和福祉,為了更好地踐行和實現民為邦本的政治價值信念,中國人民是樂于將“人民主權”或“治權在民”的政治價值原則和理想信念借鑒、吸收進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智慧當中去的。因為,無論民為邦本,還是治權在民,它們所強調和遵循的政治共同體的根本價值信念都是合作而不是沖突,是相互協作而不是相互對立,是人民本位而不是特權至上。 ……
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作者簡介
林存光,1966年生,山東省泰山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從事孔子與儒學、儒家政治哲學與政治文化、儒教中國問題、中國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孔子新論》《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政治的境界: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研究》《“文明以止”: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文明特性研究》《孔子政治哲學研究》《儒學的多維詮釋》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