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5699
- 條形碼:9787030745699 ; 978-7-03-07456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叢書》的分冊之一,主要論述海洋生物多樣性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
中國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 內容簡介
本書以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遺傳學為基礎,集中論述了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基于形態(tài)學標記的外部形態(tài)和表型性狀,基于細胞學標記的染色體數目、核型和染色體帶型,基于生化標記的同工酶、等位酶和蛋白質,以及基于分子標記的基因組序列的多樣性特征;分析了中國海域生物多樣性現狀;梳理了中國海域植物界和動物界生物在GenBank的登錄物種和每種的登錄號。中國海域動物界記錄的紐形動物門、動吻動物門、腹毛動物門、線蟲動物門、棘頭蟲動物門、輪蟲動物門、曳鰓動物門、半索動物門在GenBank的登錄物種中尚不完善。
中國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 目錄
**篇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遺傳學基礎
**章 海洋生物的染色體 3
**節(jié) 染色體的形態(tài)及核型分析 3
第二節(jié) 染色體的化學組成和結構 5
第三節(jié) 中國海洋生物的核型 9
第四節(jié) 染色體的帶型分析 30
第五節(jié) 染色體研究的現實意義 32
第六節(jié) 染色體的多樣性 35
第二章 質量性狀的遺傳和多樣性 38
**節(jié) 遺傳學三大定律和χ2檢驗 38
第二節(jié) 一對等位基因差異的質量性狀遺傳 40
第三節(jié) 兩對相對性狀和兩對等位基因差異的質量性狀遺傳 46
第四節(jié) 多對等位基因差異的質量性狀遺傳 55
第五節(jié) 質量性狀的表現度和外顯率對多樣性的影響 56
第六節(jié) 質量性狀的遺傳多樣性 57
第三章 性別決定和性連鎖遺傳 59
**節(jié) 性染色體及其類型 59
第二節(jié) 常染色體在性別決定中的作用 63
第三節(jié) 個體發(fā)育中表型性別的可塑性及多樣現象 64
第四節(jié) 性激素在性別決定中的作用 66
第五節(jié) 促雄性腺在蝦蟹性別決定中的作用 68
第六節(jié) 環(huán)境對性別發(fā)育及性別多樣性的影響 69
第七節(jié) 性染色體基因的遺傳及多樣性 71
第八節(jié) 常染色體性別基因的遺傳 76
第九節(jié) 從性遺傳 77
第四章 數量性狀的遺傳和多樣性 78
**節(jié) 數量性狀的表型特征 78
第二節(jié) 數量性狀的遺傳特點 79
第三節(jié) 數量性狀易受環(huán)境影響 82
第四節(jié) 度量和研究數量性狀的一些參數 83
第五節(jié) 遺傳力 85
第六節(jié) 數量性狀的遺傳多樣性 97
第五章 細胞質遺傳及其對遺傳多樣性的影響 99
**節(jié) 母系遺傳和細胞質遺傳 99
第二節(jié) 線粒體研究在群體進化史等領域的應用 102
第三節(jié) 線粒體DNA在遺傳多樣性檢測中的應用 103
第四節(jié) 細胞核基因和細胞質基因的關系 107
第六章 變異110
**節(jié) 有性生殖引起的變異 110
第二節(jié) 環(huán)境差異造成的變異 111
第三節(jié) 遺傳物質變化產生的變異 114
第四節(jié) 自發(fā)突變和人工誘變 118
第七章 群體遺傳和遺傳多樣性 121
**節(jié) 群體內遺傳多樣性的物質基礎 121
第二節(jié) 群體、基因庫、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121
第三節(jié) 群體遺傳平衡定律 122
第四節(jié) 影響群體基因頻率變化的因素 124
第五節(jié) 群體遺傳的多樣性 129
第八章 基因及其表達的調控 146
**節(jié) 基因的種類及一些特殊功能基因簡介 146
第二節(jié) 基因的結構 148
第三節(jié) 基因的表達 152
第四節(jié) 基因作用的多效性 152
第五節(jié) 基因表達的調控 154
第六節(jié) 種內遺傳多樣性的基因結構基礎 163
第九章 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和種質資源的保護 166
**節(jié) 物種多樣性的保護 166
第二節(jié) 物種及種群保護 172
第三節(jié) 種群遺傳結構的保護 176
第四節(jié) 種質純潔性的保護 196
第五節(jié) 種質資源的合理利用 201
參考文獻205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術語 218
**節(jié) 細胞 218
第二節(jié) 遺傳 225
第三節(jié)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231
參考文獻250
第二篇 中國海洋物種在GenBank的登錄
**章 植物界PLANTAE 253
**節(jié) 藻類ALGAE 253
第二節(jié) 維管植物TRACHEOPHYTA 265
第二章 動物界ANIMALIA 268
**節(jié) 多孔動物門PORIFERA 268
第二節(jié) 刺胞動物門CNIDARIA 270
第三節(jié) 櫛板動物門CTENOPHORA 291
第四節(jié) 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 291
第五節(jié) 環(huán)節(jié)動物門ANNELIDA 293
第六節(jié) 星蟲動物門SIPUNCULA 298
第七節(jié) 螠蟲動物門ECHIURA 300
第八節(jié)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300
第九節(jié) 節(jié)肢動物門ARTHROPODA 333
第十節(jié) 苔蘚動物門BRYOZOA 367
第十一節(jié) 內肛動物門ENTOPROCTA 368
第十二節(jié) 腕足動物門BRANCHIOPODA 369
第十三節(jié) 帚蟲動物門PHORONIDA 369
第十四節(jié) 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 369
第十五節(jié)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370
第十六節(jié) 半索動物門HEMICHORDATA 374
第十七節(jié)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374
第三篇 DNA分子遺傳標記的應用
**章 物種鑒定577
**節(jié) 原核生物 577
第二節(jié) 原生生物 579
第三節(jié) 真菌 580
第四節(jié) 動物 580
第二章 遺傳進化585
第三章 遺傳育種586
**節(jié) 魚 586
第二節(jié) 蝦蟹 588
第三節(jié) 軟體動物 588
第四節(jié) 海蜇 589
第五節(jié) 紅樹植物 589
第六節(jié) 海藻 590
參考文獻592
中國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 節(jié)選
**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遺傳學基礎 **章海洋生物的染色體 自從1900年人們重新發(fā)現孟德爾(Mendel)的《植物雜交實驗》論文以來,遺傳學發(fā)展突飛猛進,幾乎波及生物學的各個領域,從個體和細胞水平發(fā)展到群體和分子水平。遺傳學的一系列重大發(fā)現和成果,都在水生生物中得到證實并得以應用,從而促進了水生生物遺傳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染色體(chromosome)的發(fā)現和研究促進了遺傳學的形成和發(fā)展。染色體作為生物主要遺傳物質的載體,是細胞的一種重要結構,在有絲分裂中期和后期能被堿性染料(如蘇木精、番紅和結晶紫等)和可溶于乙酸的染料(如洋紅、地衣紅等)染色,形成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桿狀或粒狀小體。染色體在細胞周期中呈周期性變化,通常要在有絲分裂中期和后期才明顯可見。在細胞分裂間期,由于染色體在細胞核內極度伸長變細,失去染色體的形態(tài),只有相對濃縮的部位才被染上顏色,因而在顯微鏡下只能看到細胞核內出現許多不規(guī)則的網狀染色物質,稱為染色質(chromatin)。進一步研究證明,染色質和染色體實際上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周期中不同時期的兩種運動形態(tài):在有絲分裂間期,染色體解螺旋,表現為分散而略呈網狀的染色質;在分裂期,染色質則高度螺旋化,表現為具一定形態(tài)構造的染色體(李國珍,1985)?梢娙旧|是伸展型的染色體,是染色體的基本物質。染色質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常染色質(euchromatin),在細胞分裂中期和后期染色特別深,但是在細胞分裂間期染色又很淺或不著色;另一種是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在細胞分裂中期和后期染色很淺或不著色,而在細胞分裂間期、分裂早期和末期染色又特別深。 **節(jié)染色體的形態(tài)及核型分析 染色體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在高倍顯微鏡下,典型的形態(tài)為由兩條染色單體組成。這兩條單體互稱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由主纟益痕(primary constriction)、著絲粒(centromere)、次纟益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隨體(satellite)、長臂(longarm)和短臂(short arm)組成(圖1-1-1)。 主縊痕是染色體上著色淺而縊縮的部位,內含著絲粒,由異染色質組成。 著絲粒外部疏松,內部致密,中部透明。著絲粒的DNA含量少,染色線螺旋化程度低,所以著色淺或者根本不著色。著絲粒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能自我分裂;二是能長出軸纖維,變成紡錘體上纖維的一部分,而且其收縮使中期的染色體分裂為二。著絲粒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同的染色體,著絲粒的位置不同。 次縊痕是染色體上染色線螺旋化較低或沒有螺旋化的節(jié)段,也由異染色質組成,著色不明顯。細胞分裂末期,通常核仁在出現次縊痕的地方重新形成,所以有的染色體的次縊痕也稱核仁組織區(qū)(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次縊痕處上下兩端的染色體片段保持直線,一般不能彎曲,這是它與主縊痕的區(qū)別之處。 隨體是有些染色體短臂上的一個球形或棒狀的突出物。有的隨體是核仁組織區(qū)。隨體DNA(或衛(wèi)星DNA)具有高度重復的核苷酸序列,重復次數在106以上,不能轉錄。具有隨體的染色體稱為隨體染色體(SAT-chromosome)。 長臂和短臂位于主縊痕的兩側,是染色體的主干部分,由高度螺旋化的DNA和組蛋白組成。根據著絲粒在染色體上位置的不同,染色體可被分為單臂染色體和雙臂染色體。 染色體的典型形態(tài)由上述幾部分組成,但是并非所有的染色體都具有上述結構。同種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tài)、相對大小、著絲粒位置、有無次縊痕和隨體等都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可作為識別染色體的標記。 依據著絲粒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即長臂與短臂長度之比——臂比(arm ratio),染色體被分為4種形態(tài): 中著絲粒染色體(metacentric chromosome),簡稱m染色體,其臂比為1.0~1.7,為雙臂染色體。 近中著絲粒染色體(submetacentricchromosome),簡稱sm染色體,其臂比為1.7~3.0,為雙臂染色體。 近端著絲粒染色體(acrocentricchromosome),簡稱st染色體,其臂比為3.0~7.0,為雙臂染色體,但多數學者將其計為單臂染色體(昝瑞光等,1984;余先覺等,1989)。 端著絲粒染色體(telocentricchromosome),簡稱t染色體,其臂比在7.0以上,為單臂染色體。 依據與性別決定關系的遠近,染色體被分為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那些與性別決定直接相關的染色體為性染色體;那些與常規(guī)性狀直接相關,而與性別決定無關或間接相關的染色體為常染色體。 核型(karyotype)就是把生物某一個體或某一分類群體細胞染色體按它們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配對找出同源染色體,再按染色體的長短、形態(tài)或著絲粒的位置等特征,給染色體分組、編號并排列成一定的圖型。同源染色體(homologous chromosome)指形態(tài)相同,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能配對的兩條染色體,這兩條染色體含有相同的基因序列,一條來自父本,一條來自母本。核型代表一個物種或個體在染色體水平上的表型。 核型分析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按臂比將染色體依次分為m、sm、st、t四種染色體,在每組中再按長度遞減,將染色體按順序排列起來(短臂向上,也可向下);帶隨體的染色體可排在*前或*后以示區(qū)別,也可單獨排列;如有性染色體或B染色體也應單獨列出。B染色體系指一些超數染色體(supernumerary chromosome),在許多方面不同于正常染色體(A染色體)。二是按染色體長度或短臂長度遞減排列染色體。 無論何種方法,都應說明染色體的相對長度、著絲粒位置、染色體基數或臂數(fundamental number or fundamental arm number,NF)。染色體的長度不僅依生物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與其所出現的細胞狀態(tài)有關。胚胎早期染色體較長,有絲分裂前期末和早中期染色體也較長。在核型分析中,用于比較染色體長短的方法只能取其相對長度,即每一個染色體長度占單倍體整套染色體總長度的千分值。 第二節(jié)染色體的化學組成和結構 一、染色飩的化學組成 染色體主要由DNA、組蛋白(histone)、非組蛋白(nonhistone protein)和RNA等化學成分構成。DNA占染色體重量的0.3~0.4;組蛋白與DNA的含量比較恒定,比率大致相當(組蛋白:DNA~1.1~1.3);RNA含量很少,約占DNA含量的0.05;非組蛋白的含量因不同組織、不同細胞變動較大,占組蛋白含量的0.2~1.5。 原核生物沒有“典型”的染色體,其遺傳物質不與蛋白質構成核蛋白體,所謂的染色體只是簡單的DNA或RNA分子,每個細胞僅有一條DNA分子,所以原核生物是單倍體(haploid),沒有二倍體(diploid)。 DNA真核生物的每一條染色體都含有一條線狀DNA分子。隨DNA的半保留復制,染色體也進行半保留復制,復制后至分裂前的染色體有兩條染色單體,每一條染色單體均含有1條DNA分子。真核生物的DNA序列可分為三類。①高度重復的DNA,也稱衛(wèi)星DNA(satellite DNA):這部分DNA具有高度重復的核苷酸序列,重復次數在105以上,重復序列短。這部分DNA只占DNA總量的10%左右,不能轉錄。在細胞分裂間期,它們集中在異染色質和核仁附近。在分裂中期主要位于著絲粒、端粒及異染色區(qū)。②重復DNA(repetitive DNA):這部分DNA所含的重復序列比衛(wèi)星DNA長得多,但重復次數較少,復本一般為102~105,約占細胞DNA總量的15%。它們散布在結構基因之間,構成結構基因的間隔區(qū),能被轉錄。有些在細胞分化中能擴增,有些還參與基因表達的調節(jié)(黃華樑,1982)。③單一DNA(unique DNA):這部分DNA是基因組中具有基因功能的特異性核苷酸序列,一般只出現一次至幾次,能轉錄為mRNA,是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密碼,約占細胞DNA總量的70%。原核生物的DNA都是單一DNA,沒有重復序列。據謝仰杰等(2006)報道,業(yè)已報道的144種軟骨魚類的核DNA含量為3.0~34.1pg/N,不同物種變化很大,全頭類的核DNA含量*少,角鯊目和扁鯊目的核DNA含量*多。核DNA含量與染色體數目無明顯的相關性。例如,日本單鰭電鰩(Narke japonica)2n=54,DNA含量為21~241pg/N,而石紋電鰩(Torpedo marmorata)2n=86,DNA含量為14.0pg/N。 組蛋白這是一類堿性蛋白質,帶正電荷,主要含有賴氨酸、精氨酸等堿性氨基酸,沒有色氨酸。堿性蛋白質在體內代謝穩(wěn)定性接近于DNA,F已查知,組蛋白有5種:組蛋白技、HA、H2B、H3和氏。其中,組蛋白氏含有大量的賴氨酸,分子量為21000;組蛋白H2A和H2B含有較多的賴氨酸,分子量分別為14500和13700;組蛋白壓和氏含有較多的精氨酸,分子量分別為15300和11300。組蛋白HA、H2B、H3和氏具有極高的進化穩(wěn)定性,在不同的生物和組織器官中分別具有非常近似的氨基酸序列,極少發(fā)生變異,尤其是壓和H4。從組蛋白的結構序列分析可知,鯊魚、鯉魚和雞的組蛋白壓的一級結構都是一樣的,它們與小牛的組蛋白瑪僅有一個氨基酸殘基的差別(小牛的絲氨酸-96代替了半胱氨酸)。海膽和小牛的組蛋白H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