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海洋游泳生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8271
- 條形碼:9787030738271 ; 978-7-03-07382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海洋游泳生物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了60多年來中外科學家的調查和研究成果,凝聚了海洋生物和漁業工作者的多年智慧和心血。
中國海洋游泳生物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各類游泳生物對游泳生活的適應,頭足綱Cephalopoda、甲殼綱Crustacea、盲鰻綱Myxini、七鰓鰻綱Petromyzontia、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爬行綱Reptilia和哺乳綱Mammalia等海洋游泳生物的種類和分布,中國海域魚類的棲息習性,以及中國海域主要游泳生物的集群和洄游特征,并圍繞海洋游泳生物的利用,梳理了中國海域游泳生物的調查和研究成果,系統全面地展示了中國海域游泳生物多樣性現狀。
中國海洋游泳生物 目錄
**章 游泳生物 1
**節 海洋空間和三大生態類型 1
第二節 游泳生物對游泳生活的適應 3
參考文獻 11
第二章 中國海洋游泳生物 12
**節 種數與組成 12
第二節 分布與區系 51
參考文獻 58
第三章 海洋生物的洄游 237
**節 洄游 237
第二節 鰻鱺的降海生殖、洄游和鰻苗的溯河洄游 239
第三節 魚類的降海和溯河洄游 253
第四節 游泳生物在海域間的洄游 255
參考文獻 282
第四章 海洋捕撈漁業 286
**節 世界海洋捕撈漁業 286
第二節 中國海洋捕撈漁業 301
參考文獻 336
中國海洋游泳生物 節選
**章游泳生物 **節海洋空間和三大生態類型 一、海洋水體三個梯度 全球海洋面積3.62×10skm2,約占地球面積的71%。平均深度為3800m,*大深處超過10000m。水體總體積達1.37×109km3,比陸地和淡水有生命存在的空間大300倍(沈國英等,2010)。 海洋的三大環境梯度對海洋生物的生活、生產力和時空分布都有重要影響。這三大環境梯度如下。 (1)緯度梯度:從赤道向兩極太陽輻射強度逐漸減弱,季節差異逐漸增大,不同緯度每日光照持續時間不同,從而直接影響光合作用的季節差異和不同緯度海區的溫躍層模式。溫度影響物種的分布及其生長、發育,也決定物種的適溫度屬性(冷水種和暖水種)。 (2)深度梯度:從海面到海底的深度梯度主要是由光照只能透入海水表層,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無光造成的。同時,溫度也有明顯的垂直變化,表層因太陽輻射而溫度較高,底層溫度很低且較恒定。壓力也隨深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大(水深每增加10m,增加一個大氣壓)。有機食物在深層稀少,靠光合作用的自養生物只分布在海水表層(水深200m是大致的光補償點)。 (3)水平梯度:從沿岸向外延伸到近海、大洋的水平梯度,主要涉及深度、營養鹽和海水混合作用的變化,也包括其他環境因素(如溫度、鹽度)的波動,呈現從沿岸向外洋減小的變化。 二、海洋空間的兩大部分 海洋空間包括水體和海底兩大部分。它們各自又可分成不同的環境區域(圖1-1)。 圖1-1海洋空間主要分區示意圖(仿Tait,1980;沈國英等,2010) (一)水體 水體在水平方向上分為淺海區和大洋區。 (1)淺海區:大陸架上的水體,平均水深一般不超過200m,寬度變化極大,平均約為80km。本區由于受大陸影響,水文情況、化學成分、沉積物比較復雜多變。生物物種多、數量大。 (2)大洋區:大陸坡以外的水體,是海洋的主體,其水文、化學條件較淺海區恒定。大洋水體按垂直方向可被分為如下4層。 上層:從海面至150~200m深的水層。該層陽光照射強,但光照強度隨深度增加而呈指數式下降。多數海區溫度存在季節差異和溫躍層。 中層:從上層下限至800~1000m深的水層。該層光線極為微弱或幾乎沒有光線透入,溫度梯度不明顯,且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由于不能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加之上方下沉的有機物不斷分解,所以該層常出現氧氣含量*小值和硝酸鹽、磷酸鹽含量*大值。 深海:1000~4000m深水層。該層除了生物發光以外,幾乎是黑暗的環境,水溫低而恒定,水壓力大。 深淵:超過4000m的深海區和海溝。這里既黑暗,又寒冷,壓力*大,食物*少。 (二)海底 從海岸至大洋深淵的海底大致分為如下5個帶。 潮間帶潮水漲落之間的地帶,包括高潮時浪花可濺到的岸線。潮間帶是陸地和海洋之間狹窄的過渡地帶,隨漲潮和退潮周期性浸沒和露出。 潮下帶低潮線以下10~20m深的海底。 大陸架潮下帶往外至水深200m的海域,地形較為平緩,坡度小。 大洋底大陸坡以外的洋底,其中深海平原是大洋底的主體。大洋底還有洋中脊和深海溝(沈國英等,2010)。 海岸帶1980年開始的“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把海岸帶定義為:海岸帶系指自海岸線向陸地擴展到10km,向海擴展到15~20m等深線這一狹長地帶(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成果編委會,1991)。 1975年生效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規定:潮間帶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為海洋濕地。 三、海洋生物三大生態類型 海洋生物根據其生活方式和生境,可被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三大生態類型。前兩者是水體(水層)生物,后者是海底生物。 浮游生物被動地漂浮在水體中的生物。缺乏或沒有發達的運動器官,運動能力弱或完全沒有運動能力,只能隨水流移動,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多數個體小。 游泳生物生活于水層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動的生物。具發達的運動器官和適于游泳的體型,包括魚類、頭足類、哺乳類、爬行類和甲殼類。許多游泳生物有定向的周期性洄游,包括產卵洄游、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游泳生物個體大,是海洋捕撈的主要對象。 底棲生物生活于海底表面和沉積物中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海底生境比水體復雜多樣,因此底棲生物是一個很大的生態類群,其物種組成和數量、生活方式都比前兩個類型復雜多樣。 三大生態類型中的一些物種,同時屬于游泳和底棲2個生態類型。有些物種的生活史中幼蟲和幼體階段營浮游生活,成體營游泳或底棲生活。還有些物種營寄生生活。浮游幼蟲在《中國海洋浮游生物》一書中論述。本書游泳生物所指的是成體,寄生種計入底棲種。 第二節游泳生物對游泳生活的適應 游泳生物的體型、運動器官及內臟和生理方面都體現出與游泳生活相適應的特點,分述如下。 一、魚 魚的體型與其運動狀態和速度緊密相關,游泳魚類的體型大致有紡錘型、側扁型和圓筒型,底棲魚類的體型為平扁型。除這些基本體型外,還有一些特殊體型,如馬頭狀的海馬(.Hippocampus),球狀的多紀鲀(Takifugu)、剌鲀(Diodon),箱型的箱鲀(Ostracion)及翻車鲀(Mo/a mola)等。 紡錘型(魚雷型):這種體型可大大降低水的阻力,這類魚是游泳速度*快的大洋性魚類。這類魚不停地游動,包括進食、繁衍和“休息”都在運動中進行,其身體的形態、功能都有益于加強游泳能力。這類魚身體表面無鱗、光滑,皮膚能分泌黏液,鰾無或退化,具紅色和白色兩種肌肉。例如,鯖科(Scombndae)都是大洋中上層魚類,其背鰭和臀鰭后方尾柄上、下都有數個小鰭,有助于克服水的阻力。金槍魚(Thunnus spp.)、馬鮫(Scomberomorus spp.)、鯖(Scomber spp.)、魚堅(Katsuwonus spp.)、蛇魚堅(Auxis spp.)和鮪(Euthynnus spp.)在中國海域都很常見。軟骨魚綱的真鯊科(CarcharWmdae)分布在中國海域的26個種也都是長紡錘型、大洋性、游泳迅速的物種,如鐮狀真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沙拉真鯊(C. sorrah)都是常見種(圖1-2)。 圖1-2中國海洋紡錘型魚類 側扁型:內灣和近海中、上層許多魚身體都呈側扁型,多數有鱗片,并且體表有黏液、側線、臀鰭。具有用于運動和平衡的背鰭、尾鰭、臀鰭和成對的胸鰭及腹鰭。與紡錘型的大洋性魚相比,側扁型魚類有上、下垂直移動的習性。有些棲息于中、下水層,甚至接近海底,游泳速度不那么快。側扁型魚類體型變化比較大,生境也比較多樣,物種多樣性大,如有鯡形目的鰳(Ilisaq spp.),以及鳀科(Engraulidae)、鯡科(Clupeidae)、天竺鯛科(Apogonidae)、鯛科(Sparidae)和石首魚科(Sciaenidae)等的全部或大部分種(圖1-3)。側扁型魚類占海洋魚類的大部分。 圖1-3中國海洋側扁型魚類 圓筒型:身體長圓形,無鱗,體表有黏液,游泳時扭曲前進,如海鰻cinereus)、原鶴海鰻(Congresox talabon)等海鰻科的7個種。圓筒型魚類有許多種是底棲、穴居和礁區魚類,主要是鰻鱺目的鰻、鱔等。 二、軟飩動物頭足綱(Cepha丨opoda) 本綱的槍形目(Teuthoida)、烏賊目(Sepiida)和耳烏賊目(Sepiolida)都營游泳生活,能進行長距離游泳。外套膜演化成肌肉很厚的胴部,兩側有肉鰭,槍形目和烏賊目胴部是紡錘形或錐形,耳烏賊目胴部呈短圓筒形;前者游泳很快,后者游泳較慢。頭部腹面有一漏斗口,水從此噴出使身體前進。漏斗口、肉鰭都是頭足類動物的游泳器官。在游泳生物類群中,頭足類的種類和數量僅次于魚類,但游泳器官和游泳方式與魚不同。頭足類靠頭部腹面的漏斗口和肉鰭運動,由漏斗口往后噴水推進頭足類向前運動,漏斗口向前噴水推動頭足類向后運動,漏斗口能靈活向各個方向伸彎,頭足類就能自如朝各個方向游動。烏賊具內殼(海螵蛸),內殼比水輕,與肉鰭一樣對運動具平衡作用(圖1-4)。 三、爬行綱(Reptilia) 龜鱉目(Testudiformes)的海龜科(Cheloniidae)中國海域記錄4種。海龜具槳狀四肢,頭不能縮入堅硬的龜殼內。研究表明其可耗時兩個多月,穿越大洋2200km,從大洋到沙灘產卵。對世界各地繁殖群體DNA的標記表明,不同海域交配的海龜其DNA有差別,顯示海龜總是執著地一代一代返回相同的地點。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是棱皮龜科(Dermochelyidae)的單一種,槳狀四肢更寬大,沒有堅硬的龜殼,是大洋游泳種,能深潛640m(圖1-5)。 蛇目(Serpentiformes):中國海域記錄有眼鏡蛇科(Elapidae)海蛇亞科16種海蛇,都營近岸游泳生活。海蛇尾呈槳狀,身體側扁,腹鱗,有關肌肉高度退化。多數海蛇僅吃魚而不吃無脊椎動物。海蛇是由陸生動物次生地返回海中生活,所以仍需經常浮出水面用肺呼吸(圖1-5)(趙爾宓,2006)。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