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行知茶文化叢書:讀懂普洱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802965
- 條形碼:9787573802965 ; 978-7-5738-029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知茶文化叢書:讀懂普洱茶 本書特色
該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普洱茶的方方面面,從普洱茶的傳說和身世之謎,到普洱茶的采摘、制作、發酵、精制、收藏、品評等,既有對史料文獻的解讀,也有作者在實地考察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段有關普洱茶的文化之旅就此開啟。
行知茶文化叢書:讀懂普洱茶 內容簡介
該書以實地探訪為根基,對普洱茶的種植、初制、發酵、精制工藝、收藏和評鑒等進行逐項介紹,*終上升至普洱美學的理論高度,帶領讀者全面感受普洱茶之美。
行知茶文化叢書:讀懂普洱茶 目錄
**章 南方嘉木??
茶祖與茶王樹的傳說
茶人與茶樹王的論證
古茶樹迷思
大葉種茶爭論
繁殖方式選擇
認知的深化
第二章 千山摘翠??
地域的擴大
節氣的劃分
老嫩的分別
純異的爭論
千山摘翠
第三章 匠心制茶:初制工藝
攤青與萎凋
殺青
揉捻
干燥
第四章 匠心制茶:熟茶發酵
第五章 匠心制茶:精制工藝
第六章 藏茶成珍
第七章 評茶技藝
第八章 普洱美學
第九章 泡茶圖解
后記
行知茶文化叢書:讀懂普洱茶 節選
中國人對于“熟”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執著,得益于熱食文化的滋養,飲食中的烹飪技法被援引入制茶工序,即茶葉初制工藝中的殺青工序。伴隨烹飪技術的演進,殺青技法不斷豐富,從水煮殺青、蒸汽殺青、鍋炒殺青到微波殺青,核心的追求在于提升殺青的成效。
經由殺青工序,鮮葉中蘊含的低沸點香氣物質在溫度上升的過程中揮發,散發出青草般的香氣,高沸點的香氣物質*終得以展現出來,嗅之猶若花果的香味。對殺青溫度的掌控*為緊要,以葉溫 80℃為界限,過則為高溫殺青,不及則為中低溫殺青。蒸青綠茶、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選擇高溫殺青,曬青綠茶則選擇中低溫殺青。高溫殺青后的綠茶,青葉中低沸點的青草氣徹底揮發,追求的是高沸點的純正花果香。中低溫殺青后的綠茶,既保留了高沸點的花果香,又殘余有低沸點的青葉香。殺青溫度猶似一道分界線,高溫殺青后的綠茶追求新鮮自然,伴隨時光的流逝香氣消散;中低溫殺青后的綠茶追求歷久彌香,殺青后部分香氣物質消散,新的香氣物質不斷形成。科學闡釋了其中的奧秘:青葉中酶的活性臨界點為 80℃,高溫徹底殺死了酶的活性,中低溫則保留了部分酶的活性,端賴于酶的作用,中低溫殺青后的綠茶留下了香氣轉化的載體。
……
行知茶文化叢書:讀懂普洱茶 作者簡介
馬哲峰,茶文化學者,國家ji高級評茶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國家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督導員。創辦有鄭州馬哲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行知茶文化講習所,致力于茶教育、促進茶經濟、弘揚茶文化。2017年榮膺《普洱》雜志創刊十周年優秀撰稿人。所著《普洱尋茶記》,榮登2018年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所著《讀懂中國茶》,榮登2019年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所著《普洱六山記》,榮登2020年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所著《尋味普洱茶》,榮登2021年茶媒推薦十大優質茶書榜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