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46075
- 條形碼:9787567146075 ; 978-7-5671-460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 內容簡介
《“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主要以口述訪談的方式,記錄了上海楊浦區大橋街道居民的故事和他們的敘事。“大橋人”的敘事既不同于“上只角”的“愛情神話”,也不同于以往“下只角”的“底層敘事”。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大橋街道里弄的鄰里親密感和穩定性變得更強、更穩固。隨著“舊改”的推進,守望相助的集體式生活凝結成特有的里弄精神和里弄文化。 在重新看見“他們”的同時,《“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通過再思考那些看上去平凡的、零碎的、似乎毫不重要的日常生活,找到“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 目錄
**章 緒論
**節 大橋街道在哪里?
第二節 我們如何研究?
第三節 章節安排與主要內容
第二章 大橋街道的形成
**節 楊樹浦的歷史與演進
第二節 大橋街道建制與住宅類型
第三節 里弄治理空間:居民委員會
第三章 大橋人的城市記憶
**節 城市的里弄生活
第二節 大橋人的敘事
第四章 想象的共同體: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
**節 附近的重建:城市更新中的楊浦敘事
第二節 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人民城市”一窺
第五章 煙火氣中的大橋故事
附錄
渭南路486弄一塊拆遷地
街角的小賣部
一只貓的一生
“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 節選
《“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 里弄的出現并非古已有之,*初是結合上海城市發展的客觀環境與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逐漸建立起來的,是與上海城市發展同步的。“弄者,建筑物間所夾小路業。里者,居也”,里弄即是由相連小弄組成的住宅群。里弄,是海派特色建筑之一,也是老上海特有的景觀之一,就像北京的四合院、姑蘇的小巷子。隨著上海城區的日新月異,老弄堂是越來越少了。 上海弄堂大約已有150年的歷史。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縣城內的居民大批避入租界,外國商人趁機搭建一些聯列式的木板屋,出租牟利,這便是*早的上海弄堂。到1860年前后,太平軍攻占江浙、直逼上海,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1860年,上海租界以“里”為名的木板式弄堂住宅建筑總數已達8740幢。板屋易發生火災,于是漸漸改為磚木結構,老石庫門里弄開始出現,這是中國傳統單體院落式住宅與歐洲聯列式總體布局結合的建筑,因有石條門框和烏漆厚木大門,故名“石庫門”。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日增,為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石庫門住宅的發展發生了分化,20世紀前10年末,結構和設施較好的新式石庫門住宅和比老石庫門還低矮密集的廣式里弄住宅開始出現。20世紀二三十年代,結構、布局、設施都優于老式石庫門的新式里弄住宅興起,這種住宅不僅有衛生設備,更有煤氣、取暖設施,弄內排列整齊,間距寬敞,有轎車可通行無阻的回車道和綠化帶。30年代起又出現花園里弄和公寓里弄住宅,前者是獨立式單體花園住宅與聯列式總體布局相結合的,后者的廚衛等生活設施是按一層一套或一層多套設計的,以滿足多家合住的需要,而在這之前的里弄住宅都是按照一幢一戶設計的。此外,沒有統一規劃而材質又低劣的棚戶區和一些企事業單位興建的舊工房等,雖在建筑概念上不屬于里弄住宅的范疇,卻在習慣上也往往被稱作“弄”。 上海里弄屬于上海舊城區住宅。上海舊城區范圍主要是指1949年以前所形成的市區范圍,占地約82.4平方公里。上海舊住宅主要指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住宅,可分為兩部分:1949年以前的舊住宅以里弄住房為主;1949年以后到80年代前的則為多層集合式建筑。里弄住宅隨租界的拓展向東向西發展。里弄作為承載居民生活的城市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形成了復雜網絡,令城市充滿活力。 弄堂,容納了上海大多數的居民。據統計,不含舊工房、棚戶,1949年全市有各式弄堂9214條,各式里弄住宅20萬幢,占全市住宅建筑總面積的57.4%,至少容納了全市70%以上的人口。 里弄在被建造的時候并無配套設施的考慮,只是在市場調節的作用下,隨著居民的遷入,附近的小商店開始應運而生。在上海的人口構成主要是外來移民的時候,這樣的安排同時解決了居住和就業的問題,并且成為上海里弄街區*重要的功能組成模式,*大限度地支撐著一個大型城市的日常運行。里弄小店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附近的居民,有雜貨鋪,有賣水果蔬菜的,還有一些店鋪提供理發、洗浴、裁縫等服務。街區商店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居民要采購日常必需品通常都不用過馬路,甚至走幾步就到了。盧漢超在《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中提到,這種集居住、就業、商業服務于一體的里弄街區配置模式的意義在于,“小的街區商店和地區中心使得上海成為一個步行的城市”。 ……
“大橋人”的城市生活史 作者簡介
章羽,復旦大學社科學院博士,復旦大學社會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性別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婦女學學會理事,密歇根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關注議題:城市化發展中的社區與婦女。合著《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上海文藝出版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