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7627
- 條形碼:9787214267627 ; 978-7-214-2676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本書特色
該叢書由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張鳳陽教授和王海洲教授領銜,率國內政治現象學領域*優秀的中青年學者,拿出各自深耕之作;同時,引進國外研究前沿,組成“政治現象學叢書”。關注政治生活中諸多具有復雜性內容和結構的議題,在以政治現象學為主要觀察、描述和分析方法的指導下,重新反思各種議題所關切的政治社會本質和政治歷史規律。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系統探討情感與政治、公共生活的專著。作者首先討論了公共生活研究的三個傳統——哈貝馬斯、阿倫特、桑內特——對情感的理解,然后以現有研究為基礎,提出一種理解情感的“實踐”路徑并將之作為理論框架,認為情感不僅是身體的、生理的反應,也是人們參與世界的方式,能夠幫助創造意義、形成社會關系和建構政治-社會秩序。借助這一框架,本書細致分析了共情、同情、憤怒、恐懼、嫉妒、怨恨、懷舊、自戀、焦慮、苦悶等在政治與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和影響。對每種情感的分析都包含兩個維度,即情感與現代性的關系、情感的政治和社會影響。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目錄
導言 情感:一個麻煩制造者?
一、共情與“角色承擔”
二、情感的反交流性與情感缺乏的后果
三、親密關系與公共生活
四、再現公共生活世界的情感視角
**章 理解情感:基于“實踐” 理論的視角
一、情感研究的革命
二、超越“二元論”
三、“情感表達”作為社會行為
四、邁向“實踐”的路徑
第二章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共情與公共討論
一、審議民主為何排斥“情感”?
二、重拾“情感主義”
三、公共討論為何需要共情?
四、脆弱的共情
五、面對“他者”:多重空間中的共情
第三章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同情的偏見與公共生活
一、同情的社會建構
二、同情的審美模式
三、同情的“偏見”
四、全球同情的空間結構
第四章 “眾怒”的年代:新媒介與憤怒的政治
一、政治中的憤怒
二、新媒介與憤怒表達的情感規則
三、憤怒、正義觀念與道德語法
四、憤怒表達與社會互動
五、“眾怒”的年代
第五章 我們時代的“怕”:不確定性與恐懼文化
一、現代社會的“恐懼文化”
二、不確定性與恐懼
三、媒介化與“恐懼”的文化
四、“恐懼”的政治與社會后果
第六章 “羨慕嫉妒恨”:變遷社會中的情感結構
一、基調情感與感覺結構:理解變遷社會
二、羨慕:“我希望也擁有你所擁有的”
三、嫉妒:“我希望你失去你所擁有的”
四、無能感與報復欲:怨恨情感的內核
第七章 現代社會的“納西索斯”:自戀文化與公共生活
一、“自戀”的時代
二、看到自己、展示自己:現代媒介技術與自戀
三、自戀者眼中的“他者”
四、自戀與公共生活的衰落
第八章 “過去”的力量:現代社會中的懷舊
一、懷舊:現代社會的流行情緒
二、追尋“過去”的美好
三、建構“地方”的意義
四、“今不如昔”:懷舊如何影響社會?
第九章 希望、焦慮與苦悶:青年群體社會心態的三個側面
一、“在希*的田野上”
二、彌漫的焦慮
三、變遷社會中的苦悶
第十章 增值、轉化與創造邊界:數字媒介時代的情感流通
一、情感流通與情感經濟
二、情感流通研究的理論前提
三、情感流通過程:聚焦、生成與擴散
四、情感的增值與轉化
五、情感流通創造邊界與認同
結語 再出發:情感研究的想象力
參考文獻
后記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作者簡介
袁光鋒,政治學博士,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2016年9月—2017年9月)。研究領域為情感與公共生活。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