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慈湖家記 本書特色
我國先秦時代由孔子、 孟子等開創的儒學,經過長期發展及與多種思想修為融合,到宋(元)明,乃及于清,統稱為理學(至近現代又被稱為新儒學)。此理學概念中,主要包括以明理得道(“道問學”)為主要途徑的理學派,及以明心得道(“尊德性”)為主要途徑的心學派。 在宋明理學中,陸王(宋代陸九淵、明代王陽明)心學派,不但繼承儒學而又融通禪道內證工夫,倡導“知行合一”。其關于心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成就,不但影響深遠,而且歷久彌新。此《慈湖家記》一書即為陸九淵高弟楊簡(慈湖先生)一生重要心學著作的薈萃。
慈湖家記 內容簡介
本叢書是在馬一浮選輯編目的“儒林典要”叢書基礎上擴充整理而成,選取宋至清代著名儒者的代表性著作,并請有學術潛力的中青年專家學者撰寫導讀,以供儒學學習者愛好者選讀。
慈湖家記慈湖家記 前言
《慈湖家記》,原指楊簡居家時諸雜論文字,后經其弟子搜集整理收入《慈湖遺書》。《四庫提要》云:“此書(《慈湖遺書》)自六卷以前為雜文及詩,七卷至十六卷為《家記》,皆雜論經義治道之說,如語錄之體。”由此概知,《家記》在《慈湖遺書》全書十八卷中占有十卷(包括如《己易》《泛論易》《論書》《論詩》《論春秋》《論禮樂》等,凡二十六篇),可謂《慈湖遺書》的主體內容;而所謂“雜論經義治道之說”,主要是闡發對心學的認識與實踐體驗。
《慈湖家記》的學術價值及傳播情況,正如近現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所評價:“陸后傳至楊慈湖,學說是更高一步。在江西,陸的學說很是流行,浙西也有信仰他的。”(章太炎:《國學概論•哲學之派別》)因此可知,陸九淵、楊簡師弟二人,可謂是“宋明心學”的開創與奠基者,而楊簡《慈湖家記》則鮮明地體現了宋明心學精髓。
慈湖家記 目錄
己易………………23
泛論易……………32
家記二
論書………………50
論詩………………82
家記三
論春秋……………89
論禮樂……………93
家記四
論論語上………137
家記五
論論語下………177
家記六
論孝經…………213
家記七
論大學…………219
論中庸…………223
家記八
論孟子…………229
論諸子…………236
家記九
泛論學…………246
論文……………256
論字義…………260
論歷數…………264
家記十
論治務…………268
論治道…………276
論封建…………289
論兵……………291
擇帥……………294
始謀……………295
論敵……………295
軍法……………296
賞罰……………296
生直……………297
家記十
論治務…………268
論治道…………276
論封建…………289
論兵……………291
擇帥……………294
始謀……………295
論敵……………295
軍法……………296
賞罰……………296
生直……………297
慈湖家記 節選
學者初覺,縱心所之,無不元妙,往往遂足。不知進學,而舊習難遽消,未能念念不動,但謂此道無所復用其思為,雖自覺有過而不用其力,虛度歲月,終未造精一之地。日用云為,自為□化,雖動而非動,正猶流水日夜不息,不值石險,流形不露,如澄沚不動,而實流行。予自三十有二微覺已后,正墮斯病。后十余年,念年邁而徳進不進,殊為大害,偶得古圣遺訓,謂:“學道之初,系心一致,久而精純,思為自泯。”予始敢觀省,果覺微進。后又于夢中,獲古圣面訓,謂簡未離意象。覺而益通,縱所思為,全體全妙。其改過也,不動而自泯,泯然無際,不可以動靜言。于是益信孔子“學不厭”乃是“知及之”已后事,是謂用力于知者,雖動而得不動之妙,終未及仁者常覺、常明、常不動之為至靜。故孔子曰:“知者動,仁者靜。”予何敢言仁,用力于仁者也。恐同志者復蹈前患,故備記如右。(《家記九.泛論學》)
慈湖家記 作者簡介
楊簡,南宋慈溪(今浙江寧波)人,因筑室講學于慈湖之上,人稱慈湖先生。在宋明儒學中,陸(九淵)王(陽明)心學以其通透直截的內證工夫,影響深遠。楊簡乃陸九淵高足,被認為“后來居上”,章太炎謂:“陸后傳至楊慈湖,學說是更高一步。”《慈湖家記》為楊簡重要著作,是其一生心學實踐之總結。馬一浮先生1940年代于復性書院刻印“儒林典要”,列入此書。此次新增導讀,梳理心學源流,講解工夫要點,提示修習方法、入手要領等,庻可得其真實受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