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族群邊界制定:制度、權力與網絡: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3959
- 條形碼:9787543233959 ; 978-7-5432-339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族群邊界制定:制度、權力與網絡: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書突破了常識觀念和常識論斷,借鑒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erick Barth)、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等重要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理論,建立了對族群邊界制定過程的比較的、長期的、動態的系統分析。 ·華康德(Loïc Wacquant)稱贊此書為“近20年來讀過的社科類書籍中*精彩的之一。它將奠定威默在分析社會學中的重要學術地位”。 ·本書曾獲2013年美國社會學協會文化社會學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佳圖書獎優秀獎(Honorable Mention)。
族群邊界制定:制度、權力與網絡: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內容簡介
本書借鑒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巴斯主張的族群邊界研究視角,對族群邊界制定進行了比較分析,闡述了族群邊界如何以及為何有時與不平等和排斥、與政治顯著性和公共辯論、與持久忠誠和強烈認同相關。作者提倡從更廣泛且包容的族群性的定義出發,注入了布迪厄式社會學以得出更為動態的分析,主張更系統地分清族群和非族群過程以避免包羅萬象的“族群視角”的詮釋方法,并強調比較分析需要充分考慮世界各地族群現象的差異。作者在探討傳統的社會學族群性方法和各種邊界制定工具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比較框架來解釋不同族群邊界的產生和轉變,指出制度、權力等級和政治網絡這三個社會領域的特征決定了族群邊界制定行動者將采取的策略。
族群邊界制定:制度、權力與網絡: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目錄
致謝
**章 導論
邁向族群邊界制定的比較分析
族群性、種族和民族性的整合觀點
章節概覽
第二章 赫爾德的遺產
如何不思考族群性
如何思考族群性:群體形成范式
機制和因素:邁向解釋性的說明
去族群化的研究設計
第三章 策略與方法
推進比較邊界制定議程
現有的類型學
**部分:邊界制定模式
擴張
收縮
價值重估
地位移動:邊界跨越與重新定位
模糊
第二部分:邊界制定方法
話語與符號
歧視
政治動員
強制與暴力
總結與展望
第四章 沖突與共識
對比較理論的挑戰
制度、權力和網絡
為邊界而斗爭
邊界特征與動力
概要和未來研究的建議
第五章 分類斗爭
研究設計
巴塞爾、伯爾尼和蘇黎世的社會人口變化
局內人和局外人:老牌居民的視角
差異與轉變:移民及其子女的視角
網絡中的社會邊界
結論與展望
第六章 網絡邊界
引言
聯系形成的原則:一個理論框架
數據集
剖析種族同質性
跨越種族:網絡結構的綜合模型
結論
第七章 文化與封閉
族群性與價值觀的四種研究路徑
族群邊界制定:制度、權力與網絡: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節選
**章 導論 邁向族群邊界制定的比較分析 過去關于族群性(ethnicity)的辯論大多是在二分法的框架中展開的!霸髁x者”(primordialists)指出,族群共同體的成員身份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代表著社會世界的一個給定特征;而“工具主義者”(instrumentalists)則認為,個人在他們認為合適的不同身份認同之間進行選擇!氨举|主義者”(essentialists)斷言,族群文化和族群認同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保持穩定;而“情境主義者”(situationalists)則表明,個人如何依據情境的變化邏輯來認同不同的族群類別!坝来嬷髁x者”(perennialists)堅稱,族群性代表了人類歷史上*穩定的社會組織原則之一,許多族群共同體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之久;與之相對,“現代主義者”(modernists)則將族群性的突顯歸因于過去兩三百年以來民族國家的崛起。有些學者認為族群性是一種具有強烈心理根源的“群體認同”,而與之對立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族群差異主要是由個人或集體行動者不斷變化的“利益”所驅使。 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試圖調和這些立場,并達成理論的綜合(McKay 1982;Bentley 1987;Keyes 1981;G. M. Scott 1990;Nagata 1981)。但到90年代末,建構主義、工具主義和情境主義相較于本質主義、原生主義和永存主義分別占據了優勢,不過,本質主義、原生主義和永存主義這些相反的立場今天仍在被表達,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復雜(請參見Roosens 1994;Hirschfeld 1996;Gil-White 1999, 2001;Darden 2012),但它們不再主導著主流話語。當今文獻中對族群性之“建構性”“競爭性”和“偶然性”特征的常規引用以及同樣常規的對原生主義的無謂批判,都證明了建構主義的主導地位(*近的研究,請參見Brubaker 2009)。 根據這一建構主義共識,研究者應當研究認知的類別或差異的話語,而不是族群(ethnic groups);概述一個族群共同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后來是如何解體的,而不是描述它是如何沿著歷史的道路前行的;研究對文化差異的不同主張,而不是觀察一個族群文化的日常運作。今天很少有學者敢于主張族群文化和族群認同的給定性(givenness)、跨情景穩定性(transsituational stability)和深植性(deep-rooted)特征,盡管這些觀念在美國大學的族群研究系中以及在碰巧偶然涉及族群現象的經濟學或哲學的非專業研究人員中仍然很普遍。 本書概述了這一建構主義共識的主要內容,并對其假設和成就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然而,與此同時,本書試圖通過為如下問題提供更精確的比較分析來超越這一共識,即如何以及為何族群性在某些社會和環境中重要,而在其他社會和環境中卻不重要;以及為何它有時與不平等和排斥、與政治顯著性和公共辯論、與持久忠誠和強烈認同相關,而在其他情況下,族群性、種族和民族性(nationhood)并未構造(structure)資源分配,很少引發政治熱情,并且只代表著個人認同的次要方面。到目前為止,建構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在對族群差異所發揮的這些不同作用的比較性闡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寥寥無幾。
族群邊界制定:制度、權力與網絡: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 作者簡介
安德烈亞斯·威默(Andreas Wimmer),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和政治哲學教授。曾任教于蘇黎世大學、波恩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普林斯頓大學等。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