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2246
- 條形碼:9787576032246 ; 978-7-5760-322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本書特色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當代社會發展理論,以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理論為理論背景,力圖用當代實踐、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成果重新闡釋已經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忽視甚至被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特點;系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又未充分論證,同時又契合著當代重大問題的觀點,并明確提出:馬克思哲學的創立使哲學的主題發生了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從“認識世界何以可能”轉向“改變世界何以可能”;馬克思的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一。 《為馬克思辯護》先后出版了四個版本,收入《楊耕文集》的是第四版;在英國、德國、俄羅斯分別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內容簡介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當代社會發展理論,以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理論為理論背景,力圖用當代實踐、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成果重新闡釋已經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忽視甚至被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特點;系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又未充分論證,同時又契合著當代重大問題的觀點,并明確提出:馬克思哲學的創立使哲學的主題發生了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從“認識世界何以可能”轉向“改變世界何以可能”;馬克思的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一。《為馬克思辯護》先后出版了四個版本,收入《楊耕文集》的是第四版;在英國、德國、俄羅斯分別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目錄
**章 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
一、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機械唯物主義與現實人道主義
二、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三、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終結以抽象本體論為基礎的形而上學
第二章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基于概念史的考察與審視
一、從“唯物主義辯證法”到“辯證唯物主義”
二、從“歷史科學”到“歷史唯物主義”
三、從“實踐人道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
第三章 馬克思哲學的理論主題與理論特征
一、時代課題的哲學解答
二、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三、馬克思哲學的理論特征: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
第四章 馬克思: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者
一、反對形而上學與建立“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二、從人的存在出發與開辟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義的視野
第五章 馬克思哲學的后現代意蘊
一、后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
二、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后現代”
三、馬克思哲學與后現代主義在當代的“相遇”
第六章 后馬克思主義:歷史語境與多重邏輯
一、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語境
二、后馬克思主義的三種理論邏輯
三、后馬克思主義的意義與困境
第七章 實踐:人的存在方式與世界二重化的基礎
一、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二、實踐的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
三、實踐過程中的實踐理性與評價理性
四、實踐: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
五、實踐: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
六、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第八章 實踐本體論:內涵、實質與意義
一、實踐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實踐的本體論意義
三、實踐本體論與否定性的辯證法
四、斯大林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理解
五、盧卡奇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理解
六、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
……
第九章 社會歷史過程與自然歷史過程
第十章 歷史規律的形成與特征
第十一章 世界歷史、東方社會與社會主義
第十二章 意識與意識形態批判
第十三章 社會批判及其核心:資本批判
第十四章 社會有機體方法:社會的總體分析法
第十五章 “從后思索”:認識歷史的根本途徑
第十六章 科學抽象:歷史科學的分析工具
第十七章 認識的反映、思維的建構與實踐反思
第十八章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主要參考文獻
**版后記
第二版后記
第三版后記
第四版后記
第五版后記
第六版后記
德文版后記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節選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楊耕文集》: 一、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制度從它確立的**天起就受到來自不同立場、不同方面的不同批判,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形影相隨的。尤其是19世紀初以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可謂淋漓盡致,“提供了啟發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然而,從總體上看,這種批判是激情多于理性,幻想壓倒科學,針對的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沒有解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問題。而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從根本上說,就在于它以社會發展規律為基礎,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的經濟學分析為依據,從結果到原因,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 社會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從歷史上看,盡管每一代封建君主都被教導如何進行統治,被告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甚至專門編撰了《資治通鑒》之類的書供他們閱讀,以希圖封建王朝萬世一系,可是歷史上照樣發生農民起義,照樣發生改朝換代,照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這表明,某種社會形態的盛衰興亡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就是生產方式一系列變革的產物,具有歷史必然性,所以,資本主義“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圖萬世一系的封建王朝*終走向崩潰一樣,在歷史中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必然歷史地走向滅亡,為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就根植于歷史過程本身之中,根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就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實際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表現形式,它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即剩余價值規律。“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資本形成和增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剩余價值的不斷生產和實現的過程,對剩余價值無止境的追逐正是資本的本性。 因此,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和貪婪構成了資本家——“人格化”的資本不斷擴大再生產、無限發展生產力的內在動力。“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首先是剩余勞動的創造——是資本的價值增加或資本的價值增殖的必然條件。因此,資本作為無限制地追求發財致富的欲望,力圖無限制地提高勞動生產力并且使之成為現實。”反過來說,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要受到資本的價值增殖這個規定性的限制。 從根本上說,資本的價值增殖或剩余價值的實現依賴于生產過程向流通過程的轉化,而資本離開生產過程重新進入流通過程時,立即就受到兩種限制: 一是資本作為生產出來的產品受到現有消費量或消費能力的限制。資本的生產和積累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它必然造成兩極對立,即一邊是為數較少的人不斷積累財富,一邊是為數眾多的人不斷陷入貧困;一邊是發達國家越來越發達,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難以擺脫貧困的狀態。這就造成了極其有限的消費能力,造成了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之間的巨大反差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深刻對立。 ……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作者簡介
楊耕,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與研究》雜志社總編輯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主編。 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哲學)組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 先后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國優秀出版企業家、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個人;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人物獎、韜奮出版獎。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