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機器人走進家庭——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084864
- 條形碼:9787513084864 ; 978-7-5130-848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機器人走進家庭——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及相關專業的參考用書,可供新聞傳播和機器人開發及設計領域的從業者參考,也可供對智能傳播感興趣的讀者閱讀。本書通過理論分析、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研究,考察在中國社會情境下日常生活中實際用戶對社會機器人的使用,分析公眾對機器人進入日常生活的接受意愿,探討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
社會機器人走進家庭——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將社會機器人這一議題帶入傳播學領域,分析家居情境下社會機器人使用者的經驗和公眾對機器人進入日常生活的接受意愿,探討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本書有三個特點:**,系統介紹社會機器人、人機傳播等概念,為相關研究添磚加瓦;第二,定性和定量研究兼備,系統詮釋人工智能進入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第三,詳細描繪中國社會情境下用戶對以社會機器人為代表的新媒介技術的馴化,是中國實踐、中國經驗的具體映射。
社會機器人走進家庭——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 目錄
1.1社會機器人與日常生活
1.2社會機器人——類人的“傳播者”
1.2.1社會機器人的發展
1.2.2社會機器人的定義和特性
1.3研究問題與研究思路
1.4本書主要內容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框架
2.1用戶對社會機器人的感知與評價
2.1.1用戶對社會機器人的感知
2.1.2人機交互視角下社會機器人的使用
2.2公眾對社會機器人的接受、采納與擴散
2.2.1信息傳播技術的采納與擴散
2.2.2西方情境下社會機器人接受度的影響因素
2.3傳播的進化:人機傳播
2.3.1人機傳播的緣起、概念化
2.3.2人機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異同
2.4理論框架
2.4.1計算機是社會行動者的理論
2.4.2行動者網絡理論
2.4.3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和技術的馴化理論
2.4.4現象學社會學
2.5具體研究問題的細化
2.6小結
第3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3.1研究框架
3.2基于深度訪談的研究
3.2.1為何采用深度訪談的定性研究
3.2.2深度訪談的實施
3.2.3訪談對象樣本的選取與概括
3.3基于問卷調查的研究
3.3.1為何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
3.3.2問卷調查的實施
3.3.3問卷發放與數據收集
3.3.4問卷調查樣本特征
3.4小結
第4章 社會機器人進入家庭:用戶的馴化
4.1研究路徑:信息傳播技術與日常生活
4.1.1社會機器人為何會進入家庭
4.1.2媒介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馴化
4.2馴化的步驟:機器人使用形式的穩定化過程
4.2.1購買的驅動力
4.2.2擺放的位置
4.2.3“鑲嵌”在日常生活中
4.2.4意義的建構
4.3能動的用戶創造的使用類型圖譜
4.4用戶眼中社會機器人的混合身份
4.4.1作為“她/他、它”的社會機器人
4.4.2作為中介、代理者的社會機器人
4.4.3作為陪伴者的社會機器人
4.4.4作為用戶身份標簽的社會機器人
4.5社會機器人的使用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4.6小結
第5章 社會機器人早期使用者的用戶類型
5.1社會機器人早期使用者群體特征
5.2社會機器人早期使用者的類別
5.2.1年輕父母:熱情的早期采納者
5.2.2兒童: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
5.2.3老年人和殘障人士:享受科技紅利并連接家庭
5.2.4單身青年:注重生活品質和展現身份特征
5.3小結
第6章 網民對社會機器人的接受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6.1基于文獻和深度訪談提出的研究假設
6.1.1因變量
6.1.2新增的自變量
6.1.3其他自變量
6.1.4人口統計學變量
6.1.5問卷的量表指標設計
6.2描述性統計
6.2.1網民對社會機器人承擔不同社會職責的接受意愿
6.2.2網民對社會機器人四類社會角色的接受意愿
6.2.3自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6.3社會機器人作為工具代理者的接受意愿影響因素
6.3.1數據分析路徑
6.3.2社會機器人作為工具代理者的接受意愿的邏輯回歸分析
6.3.3人口統計學變量與社會機器人作為工具代理者的接受意愿
6.4社會機器人作為專業技能者的接受意愿影響因素
6.4.1社會機器人作為專業技能者的接受意愿的邏輯回歸分析
6.4.2人口統計學變量與社會機器人作為專業技能者的接受意愿
6.5社會機器人作為家庭看護者的接受意愿影響因素
6.5.1社會機器人作為家庭看護者的接受意愿的邏輯回歸分析
6.5.2人口統計學變量與社會機器人作為家庭看護者的接受意愿
6.6社會機器人作為家庭成員的接受意愿影響因素
6.6.1社會機器人作為家庭成員的接受意愿的邏輯回歸分析
6.6.2人口統計學變量與社會機器人作為家庭成員的接受意愿
6.7小結
第7章 社會機器人走進家庭的展望
7.1人口統計學因素和對社會機器人的接受意愿與使用
7.2社會影響因素和對社會機器人的接受意愿與使用
7.2.1社會因素和人際傳播:減少不確定性
7.2.2感知流行:機器人作為潮流和未來趨勢的表征
7.3機器人功能感知和對社會機器人的接受意愿與使用
7.4個人特質和對社會機器人的接受意愿與使用
7.4.1隱私悖論:在隱私和便利之間權衡邊界
7.4.2機器人影視文化消費:認知更多元
7.5對人機傳播的討論
7.5.1人機傳播中的說服效果
7.5.2人機傳播中“禮貌的老年人”
7.5.3人機傳播中“理解”的重要性
7.5.4將人際傳播規則運用于人機傳播
7.6社會機器人創新被接受與擴散的可能路徑
7.6.1接受社會機器人在家庭中使用的潛在可擴散人群
7.6.2基于中國社會情境的討論
7.7人工智能改變日常生活的展望
7.7.1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機器人化
7.7.2社會機器人成為一種環境
7.7.3用戶對社會機器人進入日常生活的思考
7.7.4社會機器人進入日常生活帶來的隱憂
7.7.5人機關系:應摒棄二元對立視角
7.8小結
第8章 結論與啟示
8.1研究結論和局限
8.1.1研究結論
8.1.2研究局限
8.2研究啟示
8.2.1理論啟示
8.2.2對機器人設計者的啟示
8.2.3對媒介報道框架的啟示
8.2.4對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啟示
參考文獻
附錄A訪談提綱
附錄B受訪者信息素描
附錄C網民對社會機器人的態度和接受意愿調查問卷
社會機器人走進家庭——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 作者簡介
黃瑩,女,1985年8月出生。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講師,北京大學-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聯合培養博士,曾為加拿大數字媒體中心、西門菲莎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移動傳播、數字媒體的社會使用、智能出版等;曾參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省部級社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課題4項。多篇研究發表于《新聞界》,《中國出版》, 《中國編輯》、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Learned Publishing,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等SSCI和CSSCI權威期刊,曾獲國際傳播學會(ICA)地區年會“優秀論文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