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績效多維影響的理論與對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8363
- 條形碼:9787547618363 ; 978-7-5476-183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績效多維影響的理論與對策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是近年來的熱詞。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和績效具有多維影響,本書不僅進行了相關理論探討,而且給出了可操作的實踐建議。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績效多維影響的理論與對策研究 內容簡介
近年來,金融科技(FinTech)因其具有易合規、高創新、上規模、輕資產等優勢,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蓬勃發展。目前,金融業已全面進入金融科技時代,正在向網絡化、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傳統金融領域被廣泛應用,科技與金融業的深度融合促使金融邊界逐漸模糊,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變金融生態,重塑金融格局。然而,科技的發展也是一把“雙刃劍”,金融創新的歷史上,充滿了早期繁榮但*終導致嚴重經濟危機的先例。本書在相關文獻綜述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系統性風險以及盈利能力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等績效表現指標多維度影響的整合性研究分析框架,并依此框架對中國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融合發展的戰略路徑方向選擇以及金融科技監管對策等議題進行了探討。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績效多維影響的理論與對策研究 目錄
目錄
**章 緒論
**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一、國際背景
二、國內背景
第二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現實意義
三、政策意義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基本觀點
一、研究內容
二、基本觀點
第五節 研究的技術路線
第六節 主要創新點
第二章 相關文獻綜述
**節 金融科技的概念內涵與技術特點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內涵
二、金融科技指數的測度
三、金融科技的技術特點
第二節 金融科技潛在風險的相關研究
一、潛在的傳統金融風險
二、潛在的技術風險
三、經營管理風險
四、金融科技的風險傳染效應
五、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六、金融科技對系統性風險影響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績效影響的相關研究
一、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績效影響的理論研究
二、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三、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異質性
第四節 金融科技監管相關研究
一、金融科技帶來的監管挑戰
二、金融科技監管實踐措施
第五節 監管科技相關研究
一、監管科技的本質內涵與發展歷程
二、監管科技的內容構成與應用場景
三、監管科技創新的驅動因素
四、監管科技創新的國際經驗
五、監管科技創新的國內實踐
第六節 現有研究評價
第三章 理論分析與研究命題
**節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理論基礎
二、影響機制
三、研究命題
第二節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理論基礎
二、影響機制
三、研究命題
第三節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理論基礎
二、數理模型與研究命題
第四節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作用機理
二、研究命題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金融科技指數、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與系統性風險的測算
**節 金融科技指數的測算
一、金融科技指數的測算方法
二、金融科技指數的測算結果
第二節 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指數的測算
一、雙指數市場模型計量原理
二、數據說明與描述性統計
三、雙指數市場模型計量結果
第三節 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的測度:CoVaR方法
一、CoVaR的計量原理
二、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三、各銀行的系統性風險貢獻值(ΔCoVaR)計量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影響的實證分析
**節 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取
二、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三、計量模型設計
第二節 基礎模型回歸結果與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二、描述性統計
三、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四、基準模型的穩健性檢驗
五、進一步的討論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影響的實證分析
**節 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二、計量模型設計
第二節 基準回歸結果
第三節 基準結果的穩健性檢驗
一、采用系統GMM估計
二、考慮系統性風險的動態效應
三、其他穩健性檢驗
第四節 進一步的研究
一、影響機制檢驗
二、異質性影響分析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分析
**節 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二、計量模型設計
第二節 基準模型回歸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二、穩健性檢驗
三、進一步的討論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節 銀行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測算方法
一、DEA模型
二、無導向DEA模型
三、Malmquist生產率指數(MPI)及其分解
四、無導向DEA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模型
五、投入產出指標選取與定義
第二節 全要素生產率測算結果
一、分年度我國銀行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情況
二、各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情況
第三節 計量模型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一、被解釋變量: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二、解釋變量:金融科技發展指數(Fintech)
三、控制變量
四、數據來源
第四節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影響的回歸分析
一、計量模型設計
二、變量相關性與平穩性檢驗
三、基準模型回歸結果與分析
四、基準模型的穩健性檢驗
五、異質性影響分析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九章 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融合發展對策
**節 商業銀行轉型發展對策
一、積極融入金融科技發展大潮,明確金融科技融合發展戰略
二、持續加大資源投入,全面實施金融科技發展戰略布局
三、提高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力度,加強金融體系產業鏈延伸
四、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儲備
第二節 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對策
一、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二、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強化綜合能力培養
三、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實現知識交叉融合
四、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構建協同育人平臺
五、提高師資團隊素養,打造專業教學團隊
第三節 金融科技監管對策
一、主動性、穿透式監管:監管理念的變革
二、監管框架:推動協同監管體系框架建設
三、監管沙盒:監管機制的創新
四、監管科技:監管工具的優化
五、限制傳染:遏制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六、自我監管:加強市場參與主體的自律行為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十章 結論與展望
**節 主要結論
第二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26家銀行分位數回歸結果(1%)
附錄226家銀行分位數回歸結果(5%)
后記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績效多維影響的理論與對策研究 節選
第六節主要創新點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金融科技融合發展的視角建立了中國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發展與監管改革的整合性研究分析框架,并依此框架針對金融科技對銀行風險與績效多維度的影響,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融合發展的戰略路徑方向選擇,以及金融科技監管對策等議題進行了探討。在該分析框架中,金融科技通過替代效應、競爭效應、技術溢出、風險傳染、系統性風險等外部沖擊作用和基于銀行機構內部的風險承擔、技術創新、融合效應等內生影響機制等途徑作用于銀行機構的業務活動與經營策略,進而對銀行的風險水平與績效表現造成影響。此框架將金融科技發展與銀行的風險承擔、系統性風險、經濟績效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等因素相結合,為國內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融合發展的理論分析和改革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對金融科技的潛在風險進行了系統研究,既分析了金融科技環境下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又分析了由底層信息技術等非金融因素引致的新型風險,與以往研究相比更為全面、系統。同時,從理論層面,對系統性風險的主要來源機制進行了探討,并對金融科技個體特質風險與系統性風險之間的關聯機制進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意義。 第三,通過建立數理模型和演繹推理,從理論上分析了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系統性風險以及銀行盈利能力、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等的作用機制,側重于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多維度影響機理的理論解讀與實證檢驗,彌補了國際上既有文獻有關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相關性研究中較少考慮微觀層面因素與內在作用機制的不足。 第四,多維度論證了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與系統性風險的作用機制與影響程度。理論分析表明,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在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給金融體系帶來深度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尤其是增加了銀行的研發、業務創新及資金成本等管理成本,進而提高銀行風險承擔。實證分析證實: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顯著提高了中國商業銀行的系統性風險。銀行總的風險承擔水平、個體特質風險以及風險傳染在金融科技在其中存在明顯的中介效應,即金融科技通過提高銀行機構總的風險承擔水平與個體特質風險,以及加大銀行機構間的風險傳染效應,進而加劇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這些研究發現為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加強風險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經驗支撐,同時也可為監管部門制定相應政策,完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與宏觀審慎監管,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提供決策依據。 第五,通過分組回歸、引入銀行類型虛擬變量等多種識別策略,證實了金融科技對不同類型風險承擔、系統性風險、盈利能力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異質性影響。從風險承擔來看,金融科技對大中型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更為明顯。同時,金融科技對東部地區、創新能力強的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要比中、西部地區與創新能力弱的銀行更加顯著。從系統性風險來看,與中小銀行相比,金融科技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溢出的作用程度相對較低。在績效影響方面,金融科技發展對全國性大中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積極影響要大于區域性的小型銀行。與此相反,金融科技對小型與中西部地區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并沒有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這說明金融科技發展對中西部地區的小型銀行帶來的沖擊與負面影響更大。這些結論是深入理解中國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基礎,有助于具體分析中國銀行機構在金融科技沖擊下的轉型發展戰略方向選擇,同時也可為監管部門制定相應規劃政策措施,完善金融科技監管,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提供決策依據。 第六,指明了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融合發展的戰略方向。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變金融生態,重塑金融格局,“無科技不金融”已成為行業共識,金融科技已成為銀行機構未來發展的必然歸途。金融科技的應用發展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促進銀行技術進步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商業銀行和監管機構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此,商業銀行一方面應緊跟“金融科技”風口,積極融入“金融+科技”融合發展大潮,明確金融科技戰略定位,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帶來的有利方面,不斷加大科技人才相關投入,降低科技創新成本,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獲取新的績效增長空間,另一方面,要強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提升金融科技潛在風險防范技能,做到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的有效平衡。 第七,給出了金融科技監管對策體系。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對金融風險防控工作與相關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在不斷推動金融機構的變革與創新,帶來新業態、新模式,在便利金融交易、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活動整體效能的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由于金融監管滯后于金融創新,監管部門面臨理念落后、能力不足、手段缺失、協調困難等諸多挑戰。針對我國金融體系當前實行的“一元多頭式”分業監管存在的弊端,本研究提出加快“多元主體協同式”監管體系框架重構,采用主動性、穿透式監管方式實現監管理念變革,利用監管科技與監管沙盒制度創新監管工具手段,建立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行為機制相協調的監管體制,把控好金融創新與風險管控之間的適度平衡,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績效多維影響的理論與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
劉孟飛,經濟學博士、博士后,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管理等。在《金融研究》《經濟管理》《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高校產學研創新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余項。先后獲得陜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等多項獎勵。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