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健全的社會(弗洛姆作品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76542
- 條形碼:9787532776542 ; 978-7-5327-765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健全的社會(弗洛姆作品系列) 本書特色
《愛的藝術》《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人之一弗洛姆作品,社會心理學領域經典之作。
健全的社會(弗洛姆作品系列) 內容簡介
《健全的社會》是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是對現代社會中人的精神狀況的一次有力的探索。精神健康的問題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適應”社會的個體?社會作為整體是否會患上精神病?對此,在《健全的社會》中,艾里希·弗洛姆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現代社會使人們與自己創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組織、其他人,甚至自己疏離開來。現代資本主義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對這種趨勢放任自流的結果將是為異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會。在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各種社會組織方案后,弗洛姆提出了第三種方案:在理想的社會中,個人不再是達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個人的幸福是社會的核心關注點,社會的經濟增長不應凌駕于個人的發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會中,個人應當富有創造力和責任感。作為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對于人和社會的關系的看法與傳統的弗洛伊德派的觀點有根本的區別。后者將性欲視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動力。對此,弗洛姆明確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產生自人類生存的特殊環境。從中我們可以窺見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的影響。
健全的社會(弗洛姆作品系列) 目錄
作者前言
**章 我們精神健全嗎?
第二章 一個社會是否會生病?——社會常態的病理研究
第三章 人類狀況——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關鍵
人類狀況
根源于自身生存環境的人的需要
第四章 精神健康與社會
第五章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
社會性格
資本主義的結構
第六章 其他各種診斷
十九世紀
二十世紀
第七章 各種解答
專制主義的偶像崇拜
超級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
第八章 通向健全之路
概論
經濟改革
政治改革
文化改革
第九章 結論
健全的社會(弗洛姆作品系列) 節選
快樂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大多數人大概會這樣來回答這個問題:快樂就是有“樂趣”,或者“玩得痛快”。至于“什么是樂趣?”這個問題,回答就得視個人的經濟情況而定,更得看他所受的教育及他的個性結構了。不過,經濟方面的差異并不像看起來那么重要。社會上層階級的“歡樂時光”是那些支付不起而又渴望享受這種快樂的人的樂趣模板——社會下層階級的“歡樂時光”日益成為對上層階級趣味的廉價模仿,兩者在費用上不同,在性質上卻沒有太大的差別。 這種樂趣包括些什么內容呢?對于那些負擔得起的人來說,樂趣就是看電影、參加舞會、打球、聽收音機、看電視、星期天乘車兜風、做愛、星期天早晨睡懶覺及旅游。如果要用一個更講究的詞來代替“樂趣”或“玩得痛快”,我們也許可以說,快樂的概念*多相當于愉悅的概念。如果將我們關于消費問題的討論考慮進去,我們可以更精確地給這一概念下定義:快樂就是無節制地消費、按電鈕的權力以及懶散所帶來的愉悅感。 從這個立場出發,我們可以把快樂定義為憂傷與悲哀的反面。一般人也確實將快樂定義為沒有憂傷與悲哀的精神狀態。但這一定義卻表明,快樂概念中有某種極成問題的東西。一個活生生的、有感覺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必定會經歷很多次憂傷。其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我們不完善的社會安排造成了那么多不必要的苦難,而且是由于人類生存的本質,它使人不可能不以許多痛苦和悲哀來回應生活。因為我們是活生生的存在,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意識到,在我們短暫而多難的一生中,在志向與實際成就之間必然存在差距。我們必然要面對死亡,不是我們死在心愛者之前,就是他們死在我們前面——我們看到苦難,不可避免的,以及不必要的和無意義的,它們日日在我們周圍發生,我們怎么能避免經歷痛苦與悲哀呢?只有當我們的感覺變遲鈍、反應變慢、愛不那么深時,只有當我們麻木不仁、對人對己漠不關心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回避痛苦與悲哀。 如果我們想以快樂的反面來定義快樂,那么,我們應將它定義為抑郁而非憂傷的反面。 什么是抑郁?它指人感覺遲鈍,雖然肉體還活著,卻像死了一般。抑郁的人無法體驗歡樂,也無法體驗憂傷。一個抑郁的人如果能感到憂傷,他的癥狀就大大減輕了。抑郁狀態令人如此難以忍受,因為此時人對任何事都沒有什么感受,既感受不到快樂,也感覺不到憂傷。如果我們以抑郁作為快樂的反面來給快樂下定義,我們便同斯賓諾莎對快樂與幸福下的定義接近了。斯賓諾莎認為,快樂與幸福是一種活力洋溢的狀態,這種狀態融合了我們為理解我們的同胞以及同他們合為一體所作的努力。快樂來自建設性的生活經驗以及將我們同世界聯系起來的愛和理性的力量。快樂在于觸及現實堅硬的實質,發現自我,以及我同他人的一致與差異。快樂是一種激烈的內心活動狀態,是對愈來愈充沛的活力的體驗,這種體驗發生在我們同世界、同我們自己所保持的建設性的關系中。 由此可見,我們不可能在內心的消極狀態中,或者在那種彌漫在異化了的人的生活中的消費態度中找到快樂。快樂是感受到充實,而非需要充實的空虛。今天,一般人的生活可能也有許多樂趣;盡管如此,他在根本上卻是抑郁的。如果不用“抑郁”而用“厭倦”這個詞,也許我們可以說清楚這件事。實際上,除了程度上有差別,“抑郁”和“厭倦”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厭倦不是別的,而是體會到創造力癱瘓、活力匱乏的感覺。在生活的眾多災難中,很少有像厭倦那樣令人痛苦的了,因而我們都盡力來避免和它遭遇。 我們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回避厭倦。一種是根本性的,即保持創造力并以這種方式來體驗快樂;另一種就是設法回避厭倦的癥狀。后一種努力似乎是當今一般人追求歡樂的特點。當他獨自一人或只同*親近的人單獨在一起時,他就會感到他的抑郁和厭倦都冒了出來。一切文娛活動都意在幫助人借著我們的文化提供給他的多條逃跑途徑逃離他自己和威脅著他的厭倦狀態。不過,掩蓋癥狀并不能根除產生癥狀的條件。現代人除了害怕生病或者失掉地位和名譽所帶來的恥辱,*畏懼的莫過于厭倦了。在一個娛樂的世界中,人害怕厭倦。一天打發過去而沒有不順心的事,一小時消磨掉而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厭倦,他就會感到高興。
健全的社會(弗洛姆作品系列) 作者簡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他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