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九齡研究:長安二年科舉及開鑿大庾嶺路考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6791
- 條形碼:9787100216791 ; 978-7-100-21679-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九齡研究:長安二年科舉及開鑿大庾嶺路考辨 本書特色
探幽發微,張九齡相關史事的新見解 本書在目前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張九齡生平事跡的考證切入,鉤沉史料,主要對張九齡長安二年科舉、開鑿大庾嶺路等為后人莫衷一是的問題進行考證。 本書作者針對目前張九齡研究中的一些疑點進行各個擊破,所據史料詳實,厘清了張九齡赴舉時間、張九齡進士及第與沈佺期“考功受賕”的關系、開鑿大庾嶺路關聯問題等,對目前學術界的諸多說法進行辨析,提出新見,有助于人們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細節及張九齡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張九齡研究:長安二年科舉及開鑿大庾嶺路考辨 內容簡介
本書為張效民近年來研究張九齡的成果。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不同史料,考證辨析,厘清史事,提出新論。全書共五章,**章為研究述評,針對2005—2020年張九齡的相關研究論著,明晰目前的張九齡相關研究的進展和疑點。第二章至第五章為專題研究的系列文章,集中于張九齡父母生平、科舉相關史事、開鑿大庾嶺路的時間和政治內涵等方面,作者通過對史料的梳理辨析,對于張九齡之父張弘愈生卒年、張九齡赴舉時間、開鑿大庾嶺路時間、沈佺期考功受賕案等較長時期內莫衷一是的問題,作者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得出了新的觀點,為學術界提供新的參考。
張九齡研究:長安二年科舉及開鑿大庾嶺路考辨 目錄
一 張九齡相關研究著作綜述
二 張九齡生平事跡及其交游情況研究述評
第二章 張九齡父母生平事跡略考
一 張九齡之父張弘愈生平事跡考
二 張弘愈的逝年:張九齡“丁父憂”準確時間考辨——兼及初唐授官泛濫問題
第三章 張九齡與科舉考試
一 張九齡進士中舉時間考辨
二 張九齡赴舉翻越大庾嶺路線考
三 張九齡長安元年赴舉路線考——謙及對于張九齡幾首詩的理解問題
第四章 長安二年科舉疑案考辨
一 張九齡進士及第“重試”問題正誤
二 張九齡及第與沈儉期“考功受賕”問題辨正
三 沈儉期“考功受賕”謗議案真相探源
四 “考功受賕”“謗議上聞”案的政治背景和性質考辨
第五章 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問題考辨
一 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若干問題考辨
二 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若干問題再考
三 論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序》的政治內涵
四 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時間諸誤說探微
附錄
張九齡像
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志銘并序
張文獻公本傳
呂溫:張荊州畫贊并序
明韶州府、始興縣方志所見張九齡及其親族資料匯集
張九齡研究的幾點感受
主要參考征引書目
后記
張九齡研究:長安二年科舉及開鑿大庾嶺路考辨 節選
《張九齡研究:長安二年科舉及開鑿大庾嶺路考辨》: 一是這條路線與顧祖禹所記大致相合。按照今人賴井洋的研究,烏逕古道的具體走向是:“烏逕古道水路從南雄縣城湞江碼頭出發,溯湞江、昌水而上可直達烏逕新田圩碼頭,由新田圩碼頭轉陸路,至九渡水為碼頭下桃江,人貢水,出贛江,至贛州乃至福建及長江流域和中原地區,兩段水路行程超過200千米”。到贛州更加具體的行程是“古道水路由南雄縣城溯昌水(湞江上源,發源于江西信豐爬欄寨)而上可抵烏逕新田碼頭,約65千米;然后陸路轉烏逕圩、永錦街、石坳子、過錦龍圩、石盤江、逕口、到石逕圩;由石逕圩過老背塘、犁水蚯、擔水排、焦坑俚、分水坳、進入信豐九都鎮潭頭水。再到九渡水圩碼頭轉水運,約30千米。烏逕古道水陸全程100千米”。*近出版的《南雄市志》中也載有“烏逕路”一條,謂:“烏逕路是一條僅次于梅關的貫通南北、水陸聯運的古道。”又說烏逕古道“相傳是古時通往江西信豐縣小道,名十里逕。逕深林密,烏鴉群集,因名烏逕。”關于其經行節點的記載與賴井洋所記相同。二是按照顧祖禹所記的“有路通三洲、五渡、龍南、信豐”一語中的“三洲、五渡”均在南雄城外的湞江-昌江水路上。信豐正是烏逕古道所達的陸路終點。龍南則需要轉換方向向西南而行,但也是這條路線可以通達的。三是烏逕古道走向與顧祖禹所記的小梅關在“府東北四十里小梅嶺上”的行程也大致相合。按賴井洋的考察,由南雄縣城溯昌江而上至新田圩轉陸路,約65千米。水道蜿蜒曲折,路程會比陸路遠一些。如果是陸路,路程會減少一半以上。這也大致相合。四是既然有這樣一條“南北通衢”,張九齡一行又何苦要去走所謂“人苦峻極”的小梅關秦漢古道呢?須知,張九齡是隨著韶州土貢一起入京的,所經行的道路應該是貢路、驛站,絕不會冒險取荒徑小路。而所謂“南北通衢”應該也是既指道路寬大易行,這也符合貢路的要求。 現在的問題是,顧祖禹所記“小梅關”“在府東北四十里小梅嶺上,山徑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龍南、信豐等處”存在內在的矛盾。如果是“府東北四十里”的小梅關是指“與梅關相對”而居于北面的小梅關,則越嶺東出后就只能到達大庾縣轄地,而不可能“有路通三洲、五渡、龍南、信豐”。如果從目的地反推,則“有路通三洲、五渡、龍南、信豐”,顧祖禹所謂的小梅關則另有所指,應該是指循烏逕古道翻越的那段大庾嶺山路上的某處所在。為寫這篇文章,本人曾咨詢韶關市規劃部門人員,他們再咨詢南雄規劃部門,得到答復,現在南雄市雄州街道有一處被稱為“小梅關”的地方,也不知顧祖禹所說的“小梅關”是否此地?不能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顧祖禹所說通信豐等地的小梅嶺、小梅關,絕不是指與梅關相對的南雄北面的小梅關。 烏逕古道在唐開元四年張九齡未開大庾嶺新路前,有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既有史書記載,也有實地勘察成果的證明。近年來,有學者對于烏逕古道沿線開展了細致的考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在烏逕鎮的新田村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例子。新田古村是在西晉建新三年(315)由李耿等人首先遷入而建的。關于李耿,方志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的《南雄市志》中有其傳記,還有他的裔孫李金馬的傳記。 明嘉靖《南雄府志》表二“選舉”中記“憲宗元和:李金馬,保昌人,力學,有大節,累官戶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清道光《自隸南雄州志》卷二十五則有更加詳細的李金馬傳記,或者真有其人。關于李耿、李金馬,在《晉書》和新舊《唐書》中未見其傳記,但地方志屢見其事跡記載,或并非空隙來風。然烏逕古道確是真實存在的,應該沒有疑問。千百年來,烏逕古路上的烏逕區域,外遷氏族不少,人口稠密,早就成為南雄重要的居民聚居區。這當然與烏逕處在交通線上,是唐前人粵之大路,來往便捷緊密相關。這也反證了烏逕古道的交通功能,千百年來發揮著巨大作用。這或許就是顧祖禹所謂“南雄府東北四十里”的那條秦漢古道? ……
張九齡研究:長安二年科舉及開鑿大庾嶺路考辨 作者簡介
張效民,廣東省政府參事,長期致力于唐宋文學及現代文學研究,有《魯迅作品賞析大辭典》、《艾蕪評傳》多部作品出版。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