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敘之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3028
- 條形碼:9787100213028 ; 978-7-100-21302-8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敘之思 本書特色
敘事學研究奠基人的力作,彰顯中國文化自信的學術讀本1.西方敘事學領域中國的奠基人的超全面選集,可以一次性了解申丹教授的問學歷程和*新學術動向;2.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必讀作品,論辯部分從視角與文本方面提供了文學批評的范例,可供參考學習;3.跨學科研究盛行的今天,本書仍可為跨學科提供很高的借鑒價值。
文敘之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編選的一部文集,共分六輯。**輯“問學歷程”以自述的形式勾勒出作者四十多年的求學和研究經歷,尤其是在國際學術前沿拼搏的過程。第二輯“論辯”為全書重點,共收入九篇論文,包括詳細介紹作者應國際很好期刊《文體》之邀撰寫目標論文,在集中探討做著自己創建的新理論的主題特刊中,與多國學者展開對話的長篇文章。第三至第六輯分別為“訪談”“序言”“書評”“導讀”,書末有附錄兩篇,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作者的治學理念、思想火花、學術風格、性格特征,及其跨學科的研究特點。本書可謂一部多姿多彩的個人學術史和當代學人艱難探索的奮斗史,具有豐富的啟迪意義。
文敘之思 目錄
**輯 問學歷程
跨學科研究歷程
敘事研究發展歷程
不同階段著作之關系
研究早期的創新經驗
第二輯 論辯
敘事學的新探索:關于雙重敘事進程理論的國際對話
《解讀敘事》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也談“敘事”還是“敘述”
《一小時的故事》與文學闡釋的幾個方面
對自由間接引語功能的重新評價
也談中國小說敘述中轉述語的獨特性
“故事與話語”解構之“解構”
何為“隱含作者”?
試論當代西方文論的排他性和互補性
第三輯 訪談
如何正確理解“隱性進程”和“雙重敘事進程”?
理論的表象與實質
第四輯 序言
《敘事學的中國之路:全國首屆敘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
《敘事學研究:第二屆全國敘事學研討會暨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成立大會論文集》序
《敘事學研究:理論、闡釋、跨媒介》序
“新敘事理論譯叢”總序
《文體學:中國與世界同步》序
《文體學研究:回顧、現狀與展望》序
《文體學研究:探索與應用》序
《文體學研究:實證、認知、跨學科》序
《連貫與翻譯》序
《歷史的敘述與敘述的歷史——拜厄特之歷史性的多維研究》序
《歷史話語的挑戰者——庫切四部開放性和對話性的小說研究》序
《英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兒童文學改編研究》序
《跨媒介的審美現代性:石黑一雄三部小說與電影的關聯》序
第五輯 書評
關于西方敘事理論新進展的思考
《小說修辭學》**版與第二版評介
關于西方文體學新發展的思考
文體學研究的新進展
《語言與文體》評介
從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譯研究的新發展
第六輯 導讀
《含混的話語:女性主義敘事學與英國女作家》導讀
《西方文體學的新發展》導讀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導讀
《小說文體論:英語小說的語言學入門》導讀
《跨文化性與文學翻譯的歷史研究》導讀
《跨越學科邊界》導讀
附錄
人格的魅力——懷念我的公公李賦寧
愛心鋪成希望之路
文敘之思 節選
阿爾貝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與**個問題相關。他認為申丹將《啟示》劃歸為“互補型”而將肖邦的《黛西蕾的嬰孩》劃歸為“顛覆型”不合情理。在他看來,這兩篇作品中的隱性進程都顛覆了情節發展。申丹指出,阿爾貝忽略了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在《黛西蕾的嬰孩》中,反種族主義的情節發展僅僅是虛假的表象,當我們看到捍衛種族主義的隱性進程之后,就會拋棄這一表象。也就是說,隱性進程會直接顛覆情節發展。與此相比,《啟示》中的隱性進程雖然跟情節發展相沖突,但其功能是揭示出造成女主人公弱點的社會原因,拓展和補充(僅描述女主人公弱點的)情節發展。 阿爾貝注意到申丹一方面提出“互補型”和“顛覆型”的二元區分,另一方面又指出“隱性進程和情節發展以各種方式產生互動,從和諧互補到劇烈顛覆”,這是一種階梯性質的遞進,而不是二元對立。阿爾貝認為申丹的這兩種觀點相互矛盾。申丹在答辯中指出,階梯性遞進只存在于“互補型”內部。在某些作品中,隱性進程和情節發展呈現出和諧互補的關系;而在另一些作品中,這兩種敘事運動則是在沖突中形成互補,且沖突的程度有強有弱。這樣在“互補”這一大類中,就存在從和諧互補到不同程度沖突中的互補這樣階梯性質的遞進。與此同時,又存在“互補型”和“顛覆型”這兩大類之間的二元對立。“顛覆型”中的情節發展總是虛假的表象,而“互補型”中的情節發展則總是具有堅實的意義;前者會被隱性進程所取代,而后者則會與隱性進程攜手表達出作品的總體意義。由此可見,申丹的兩種觀點并不矛盾。 阿爾貝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涉及作者的創作意圖:“作者究竟是完全未意識到隱性進程的存在”還是“雖然意識到了,但覺得它并不重要”?申丹首先欣喜地肯定了阿爾貝對作者意圖的關注,因為他通常從認知敘事學的立場出發,僅僅關注讀者的反應,而對修辭敘事學關注作者意圖的立場加以抨擊。申丹指出,正如目標論文所提及的,她對相關作品都另文展開了詳細深入的分析,逐步揭示出其涵括的隱性進程。從中可以看出,這些隱性進程都是作者從頭到尾有意設計和構建的。至于重要性,阿爾貝自己在回應論文中明確指出:“隱性進程顯然是十分重要且一直被忽略的敘事現象”。誠然,他可以說雖然隱性進程一般來說很重要,但在具體作品中,其重要性可能會不盡相同。申丹指出,既然作者精心設計和構建了隱性進程,就說明其認為這些敘事暗流很重要。例如,就上文提到的《黛西蕾的嬰孩》《判決》和《啟示》而言,可以推斷肖邦、卡夫卡和曼斯菲爾德均十分重視相關隱性進程,因此才會精心構建,以便暗暗表達種族主義的立場或者揭示情節發展背后的社會原因。 阿爾貝提出的第四個問題涉及新近的批評動向。進入新世紀以來,有學者提出應該關注文學文本的表層意義,而不是探索其深層意義。阿爾貝據此發問:在21世紀,我們究竟是否依然需要關注作品的深層意義?申丹回答說:就文學批評家、大學的文學教師和研究生而言,依然需要關注。然而,對那些為了消遺而閱讀的讀者而言,則是另一回事。究竟坡的《泄密的心》是否僅僅構成簡單敘事,究竟《啟示》是否僅僅對女主人加以反諷,這對于消遣性閱讀來說確實無關緊要。申丹在撰寫目標論文時,考慮的是阿爾貝這樣的專業讀者。他在回應該文時聲稱“自己一直非常欽佩申丹的研究”,“尤其是”勞特利奇出版社推出的申丹揭示隱性進程的專著。這本身就體現出他贊成挖掘作品的深層意義。 阿爾貝提出的第五個問題是:若未發現隱性進程,對作品的解讀就一定會片面或者錯誤嗎?申丹指出,阿爾貝認可在卡夫卡的《判決》中,隱性進程暗暗表達出“個人與社會的沖突”,父親與兒子都是社會壓力的犧牲品。與此相對照,在情節發展中,僅僅存在父子之間的沖突,讀者僅能看到兒子是父親的犧牲品,或者父親是兒子的犧牲品。若看不到隱性進程,對作品的解讀難道不會片面嗎?阿爾貝同樣認可在《黛西蕾的嬰孩》中,有一個捍衛種族主義的隱性進程,它暗暗顛覆反對種族主義的情節發展。若看不到隱性進程,難道不會對作品進行錯誤解讀嗎?如果阿爾貝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他應該不會再認為忽略隱性進程的解讀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考察作品,也不會再認為這種忽略是“可取的”。
文敘之思 作者簡介
申丹,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敘事學和文體學領域國際知名學者,國際期刊《敘事》(Narrative)和《文體》(Style)顧問、《語言與文學》(Language and Literature)編委。在國內外出版的五部學術專著獲省部級以上獎(其中四部獲一等獎),新著《雙重敘事進程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超過150篇(獲四項北京市和教育部優秀成果獎一、二等獎)。2014年以來,連年上榜Elsevier在國際上高被引的中國學者榜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