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989494
- 條形碼:9787530989494 ; 978-7-5309-894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 本書特色
1、系統全面,多維度闡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 本書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場偉大的文明變革、一次原創性的理論貢獻、一個道路審視的全新維度、一次全新的實踐探索、一幅嶄新的現代圖景、一次 性的歷史變革、一次世界版圖的東方改寫、一次人類社會的全新 等內容展開,闡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深層本質及其得以創造、豐富、發展的時代場景、生成邏輯、時代意義,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和邏輯關系,為讀者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和世界意義提供方法論。 2、深入淺出,講述人類文明新形態究竟“新”在何處,人類文明新形態究竟有何重大世界歷史意義 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背景、理論淵源、文明根基、基本內涵、主要特征、政治優勢、世界意義、未來展望等角度,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闡釋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在何處,以及作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嶄新“文明形態”何以、如何 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大世界意義。 3、通俗實用,本書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可讀性、普及性,對于讀者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富內涵具有重要啟示 本書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和邏輯關系,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事理與情理相結合、現實與展望相結合的邏輯框架,詳細闡明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的拔新領異之處,并使其世界意義體現在書稿的行文之中。此外,本書的“序言”與“后記”部分深入分析了本書撰寫的理論基礎、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以此構成全書清晰、完整的撰寫框架。本書并在寫作過程中將個人學術思考與學界互動探討相結合、與時代發展需要相結合,致力于與讀者產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鳴。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主題的通俗理論讀物。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深刻領悟總書記在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黨的二十大精神基礎上,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內國際背景,通過對時代背景、理論淵源、文明根基等的闡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形成現實理論觀照,充分展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豐富內涵、價值取向和世界意義,進一步闡明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緊密關系,更深層次彰顯中國共產黨百年“守正創新”光輝品格及人類文明新形態承接歷史、感知時代、引領未來的重要意義。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 目錄
序 言
貢獻給世界的中國創造
——人類文明新形態
序 言 貢獻給世界的中國創造
——人類文明新形態
引 言 人類文明新形態究竟“新”在哪里
**章 時代背景:
一場偉大的文明變革
一 、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世界奇跡
二 、人類文明新形態回答世界之問
三 、人類文明新形態引領文明振興
第二章 理論淵源:
一次原創性的理論貢獻
一 、創新馬克思關于人類未來的學說
二 、創新馬克思關于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學說
三 、創新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的學說
第三章 文明根基:
一個道路審視的全新維度
一 、中華文明的獨特性
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
三 、人類文明成果的學習借鑒
第四章 基本內涵:
一次全新的實踐探索
一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制度優越性
二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超越性
三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指向未來性
第五章 主要特征:
一幅嶄新的現代圖景
一 、全面協調
二 、和諧共生
三 、和平包容
第六章 政治優勢:
一次超越性的歷史變革
一 、民主和自由并進
二 、穩定和發展雙贏
三 、真理和道義并存
第七章 世界意義:
一次世界版圖的東方改寫
一 、扭轉人類文明發展格局
二 、校正人類文明發展方向
三 、加速人類文明發展進程
第八章 未來展望:
一次人類社會的全新超越
一 、中國現代化的前景
二 、舊文明形態的負面效應
三 、屬于人類的新形態
結 語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深層本質
后 記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 節選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全新概括,科學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通往美好未來社會的康莊大道。 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創造的。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華傳統文化之“的”,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分清“良”和“莠”,識別“精”與“糟”,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又創新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魅力,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我們既不忘本來,又借鑒外來,進而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創造的。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之間的關系,使人類文明新形態站在了人類真理和道義的雙重制高點上。那么,人類文明新形態究竟“新”在何處?人類文明新形態究竟有何重大世界歷史意義?這大概需要我們長久思之。 1.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觀察的新維度 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上就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固然是一條基于中國國情且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道路,但更多的是一種立足于中國國情的理論陳述。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又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新觀察,即按照馬克思站在德國以外的立場來考察的邏輯理路,從世界歷史視角 (立場) 觀察、審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而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升格”為人類文明新形態。這種觀察視角 (立場) 的歷史轉換,并不是一種主觀隨意或主觀臆斷,而是立于歷史和全局高度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歷史方位的再反思。 2.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在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種新術語 同世界上其他類型的文明形態相比,人類文明新形態絕不是一個“名詞”的轉換,而是“概念”“范疇”“原理”的革命,即一種術語革命。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大新論斷有著極其深刻的學理依據,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作為理論創新、術語革命,其本質是對“中國崩潰論”“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的批判和革命。曾幾何時,西方一些國家政要、學者拼命鼓吹和兜售所謂的“普世價值”,認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無法實現現代化。盡管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現實,他們不得不承認“要為中國留有一席之地”,但仍心有不甘,以為我們搞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國家資本主義。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大論斷由于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確立了新的世界歷史方位,從而讓“中國崩潰論”徹底崩潰。 3. 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在對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新超越 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類文明演進中新生的具有巨大生命力、感召力的新形態,它站在真理和道義的雙重制高點,歷史地超越了西方“一元論”的世界觀,超越了西方“國強必霸論”的國家觀,超越了西方“以資為本”的價值觀,超越了西方“文明沖突論”的歷史觀,超越了西方“西方中心論”的發展觀,超越了西方“你輸我贏”的倫理觀。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國的防控立場、態度、舉措差異巨大,效果迥異。究竟哪一種社會制度更文明,究竟哪一種社會治理更有效,可謂高下立判。中國敞開胸懷,展現了勇于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擔當,與其他國家一起共克時艱,彰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情懷和天下情懷。 4. 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蘊含共產主義新元素 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圖景應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合理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 生產資料為全社會共同占有,人們為了共同利益,按照科學規則平等參與生產經營;人們精神生活極大豐富,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極大提高,人人具有大公無私、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推己及人、愛人如己成為人們相互交往的自覺遵循;國家、政黨、階級和階級斗爭*終消亡,各民族實現大融合,人與自然、人與人真正“和解”,世界呈現出一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景象。而今天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恰恰逐漸呈現了這些新的美好元素:特別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均衡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馬克思當年預測、描繪的共產主義畫卷中的某些元素,已經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圖譜中徐徐展開。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創造與世界意義 作者簡介
田鵬穎,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學會常務理事。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報刊發表文章35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