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線性文化視域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9754
- 條形碼:9787522509754 ; 978-7-5225-097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線性文化視域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內容簡介
黃河流域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存以及寬廣的地域范圍成為中國擁有有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的超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區域。黃河流域文化遺產及旅游資源范圍廣、樣態迥異多變,發展潛力巨大,但也存在各自為政、缺乏總體規劃、盲目開發、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硬件
線性文化視域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目錄
第二章 黃河流域概況
**節 黃河流域地理環境
第二節 黃河流變史
第三節 黃河流域文明的誕生
第四節 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與青銅文明
第五節 黃河流域的“百家爭鳴”與政治中心的確立
第三章 水文化與黃河文化
**節 水文化
第二節 文脈與線性文化遺產帶
第三節 黃河文化及其特征
第四章 山東黃河歷史文化旅游現狀與困境分析
**節 文化旅游
第二節 黃河山東段旅游資源
第三節 山東黃河段旅游面臨的困境及原因
第五章 黃河流域山東段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與路徑
**節 黃河流域山東段文化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原則
第二節 黃河流域旅游資源發展策略與路徑
參考文獻
線性文化視域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節選
為何稱為井田制呢?由于田地之中的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作“井田”。 西周時期黃河流域大部分及其他一些較為發達地區進入銅石并用時期,鐵器也在某些地區出現,農具制作開始規范化。各種器物特別是農具主要是銅石并用,非金屬農業生產工具仍然大量存在,相對而言生產力發展水平雖然比以前高,但仍然落后,發展也十分緩慢。農具制作的規范化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農具的生產,從另一角度也反映了社會整合度及政府整合能力的提高。 金屬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銅作為自然界比較常見的一種金屬元素,是人類*早使用的金屬之一。在世界史上,早在史前時代,許多地方的人們就開始采掘露天銅礦,并用獲取的銅制造武器、工具和其他器皿。中國古代雖然沒有露天銅礦的記載,但銅在中國是較為容易發現與冶煉的金屬元素。人類利用銅的歷史比鐵更早一些。金屬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人類使用銅及其合金已有數千年歷史。青銅是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是金屬冶鑄史上*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后,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逐漸告別制陶時代而進入青銅時代。據歷史考證世界上*早的青銅器出現于6000年前的兩河流域古巴比倫國。隨后青銅冶煉技術與制品逐漸向世界各地擴散。荷馬在史詩《伊利亞特》中就有關于冶煉青銅的記載:希臘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銅、錫、銀、金投入他的熔爐,結果煉成阿喀琉斯所用的盾牌。 黃河流域是中國青銅文明的發源地。有學者認為黃河流域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黃河流域優越的自然環境為青銅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前提。二是黃河流域相對先進的社會生產力與各種技藝加速了前兩次社會大分工的形成與發展,客觀上為青銅文明的起源與青銅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必要的社會需求基礎。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黃河流域早期人類認識和利用銅提供了有利條件,黃河流域的人們對金屬銅的認識和利用比周邊地區更早①。 考古發現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銅質器物,此時的銅器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如西安半坡遺址、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等都出土過銅質器物。黃河流域青銅文明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區,具有自身特征。首先在銅的認識與利用過程中,黃河流域人們*先認識的是紅銅。其次,黃河流域青銅文明發展的脈絡比較清晰。再次,黃河流域青銅承載著較為厚重的政治內涵。例如,青銅禮器成了身份的象征。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鼎盛期就是所謂中國的青銅器時代。這一時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前后延續約1600余年。在此期間青銅器大量出現,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在這個時期,青銅器代表了當時*先進的生產力,代表了財富與權力。其制作、使用及規制表現在諸多方面。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從類型上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青銅器禮器一般為貴族王侯所有,數量*多,制作也*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的*高水平。一般來說,飲酒主要用爵、斝、觚、觶、角等。角的樣子似爵,但前后都有尾,無柱,有的角還有蓋,盛行于商代;觚相當于后代的杯。“觥籌交錯”的觥也是常見的飲酒器,多為橢圓形,口上前有流,后有把手。戰國時的齊國以四升為豆、四豆為甌、四甌為釜、四釜為鐘。鐘、豆、釜等都是當時的標準量器。戰國時的釜為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豆似高足盤,或有蓋。商周時則為青銅制。作為飲酒器的爵、斝等沿口處均的柱,有單柱、雙柱兩種。飲酒時柱則抵住鼻梁,據說是以此提醒飲之人,酒多誤事,飲酒應適可而止。 ……
線性文化視域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作者簡介
王光利,男,山東淄博人,1969年生,1991年獲得山東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8年獲得江蘇師范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2012年獲得浙江大學美學博士學位。現為濱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出版《千古鬼才蒲松齡》《中西文化博弈論》《新世紀中國文學非虛構寫作研究》《胡適詩學理論研究》等5部著作。在《江蘇社會科學》等發表CSSCI核心論文10余篇。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