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敘述聲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1232
- 條形碼:9787522711232 ; 978-7-5227-112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敘述聲音研究 內容簡介
敘述聲音是一種比喻意義上的聲音,有多重內涵。它隱喻作者意識在敘述話語中留下的跡象,這些話語跡象可為讀者感知,體現著敘述主體與敘述行為的關系。敘述聲音是重要的敘事學術語。出于多種原因,此概念長久以來未被準確定義,因此有必要對敘述聲音理論進行深入研究。《敘述聲音研究》在全面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敘述聲音的概念、來源、構成、分類、特征和功能等方面開展研究,闡釋了它在文本建構、讀者接受和文化交流中的意義與價值。
敘述聲音研究 目錄
導論
一 “敘述聲音”是一種隱喻的表達
二 作為隱喻的敘述聲音研究綜述
三 研究內容和研究價值
**章 尋找“聲音”的軌跡:敘述聲音理論溯源
**節 西方敘述聲音理論
一 布斯的“作者的聲音”
二 熱奈特的“語態”
三 巴赫金的“聲音”
四 蘭瑟的“敘述聲音”
五 費倫的作為修辭的聲音
第二節 中國敘述聲音理論
一 古代敘事思想中的聲音理論
二 現當代文學中的敘述聲音思想
第二章 言說與傾聽:敘述聲音的發出與接收
**節 言說:敘述聲音的發出
一 作者(隱含作者)與敘述聲音
二 敘述者與敘述聲音
第二節 傾聽:敘述聲音的接收
一 受述者:理想的讀者和真實的讀者
二 解釋社群與傾聽
三 傾聽的價值
第三章 有聲的跡象:敘述聲音的構成與分類
**節 敘述聲音的構成
一 表層結構——涉及文體元素
二 語氣(情態)特征
三 言語與意義的融合
四 敘述話語與敘述聲音
第二節 敘述聲音的分類
一 敘述聲音中的“信號音”
二 敘述聲音中的“定調音”
三 敘述聲音中的“標志音”
第四章 模仿與超越:敘述聲音的特征
**節 敘述聲音與自然聲響的相似性
一 模糊與清晰:敘述聲音的隱與顯
二 獨唱與和鳴:敘述聲音的單一與復調
三 感知的差異:敘述聲音的可靠性與不可靠性
四 “余音不絕”:敘述聲音的呼應與回響
……
第五章 歷史與審美:敘述聲音的功能
第六章 跨媒介與跨學科:敘述聲音與日常生活敘事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敘述聲音研究 節選
在文本中,敘述者在場或者敘述聲音以評論干預的方式顯露痕跡,則敘述聲音相對清晰,容易辨識。而敘述者不在場且敘述聲音隱藏于字里行間,這種敘述聲音對于讀者而言模糊一些,需要讀者穿透迷霧,在相對嘈雜的各種聲音中聽出敘述聲音。例如虛無、人生如夢的基調貫穿《紅樓夢》始終。有幾處敘述聲音輕輕響起,暗示情節的發展: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敘述賈寶玉在秦可卿房中夢游太虛幻境見到許多詩詞對聯和“金陵十二釵正冊”“金陵十二釵副冊”“金陵十二釵又副冊”的判詞,聽了《紅樓夢》曲,此時賈府女孩的命運和家族的盛衰已在詞曲中得以傳達;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寫賈政有感于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所做的燈謎為不祥之物,心里郁悶。這是敘述聲音再次響起之處,燈謎又一次暗示了四姐妹今后的命運。這幾處敘述聲音在文本中是顯在的,但如果讀者不加留心,也容易忽視或者與寶玉一樣不解其意。 對于擁有多個敘述層的敘述文本而言,主次有別的多個敘述者的聲音之間也存在主與次的差別,當然這與敘述者話語所占篇幅多少也有關系(多個敘述者平分秋色的現象也存在,但不常見,相應的文本有《喧嘩與騷動》《檀香刑》等小說,將在下面兩個小節中具體討論)。主次的差別,常常對應敘述聲音的清晰與模糊,位于主敘述層的敘述者(無論是**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所發出的聲音往往更響亮一些。位于次一級敘述層的敘述者因為只是其中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份與地位均無法與主敘述者相抗衡,若他話語較少且信息量相對較少,那他的敘述聲音也就相對模糊,當然如果這個人物博得上一層敘述者的信賴且是故事的親歷者,他的聲音可能會與上層敘述者的聲音在清晰度上一致。 例如《呼嘯山莊》這部小說,故事是從外鄉人洛克烏進入呼嘯山莊講起,采用**人稱敘述,小說第四章到第三十章的敘述者是呼嘯山莊的女仆耐莉(丁恩太太),而*后四章則是洛克烏與耐莉兩個“我”交替敘事。顯然作品*外圍的敘述是由洛克烏完成的,他的情緒進入他的敘述聲音中,直接影響我們對希斯克利夫等人物的判斷。耐莉作為呼嘯山莊的女仆見證了三代人的命運,她忠誠可靠,對洛克烏十分友善,所以她的敘述是洛克烏愿意相信的。表面上看,這部作品的故事是由洛克烏講述給讀者聽的,但是敘述聲音卻是洛克烏與下一層的敘述者耐莉共同發出的。 當作品中存在一個對故事而言的關鍵性、線索式人物或者當這個人物是作者的代言人時,即使他的話語不多,“聲音也很小”,但一旦發出就振聾發聵,一定會引起讀者的注意。例如小說《子夜》中的范博文,典型的一段是他在吳老太爺死后發表的議論;小說《超人》中的小男孩,他的語言和行為改變了何彬的人生觀,讓愛這一敘述聲音傳遞出來。 在一個文本中敘述聲音的存現狀態是否始終不變呢?小說《金瓶梅》第五十八章中有段“周貧磨鏡”的故事也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在這一章節中,我們看到磨鏡老人不僅磨亮了潘金蓮的鏡子,而且現身說法哭訴兒子的不孝,目的是喚醒潘金蓮執迷不悟的內心。此處敘述者是想勸諫世人善良孝順。但是在故事尾聲,小廝揭示了磨鏡老人的真實情況,似乎又遮蔽了磨鏡的隱喻意義,但是敘述聲音更清晰,老人哭訴的目的也愈加明顯。作者安排這樣的情節,就是讓小廝的聲音從反向推動原本存在的敘述聲音,從而達到勸諫世人的效果。在這個部分,聲音的清晰與模糊發生了轉變。可見在具體文本中,敘述聲音的存在與表征狀態會隨著故事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有時在同一個敘述文本中,也會因敘述者在某一方面鋪陳或著墨過多,造成他的敘述聲音在模糊與清晰之間搖擺。例如漢大賦中的許多作品有“勸百諷一”之嫌;小說《廢都》中的“此處作者刪去××字”曾招來批評之聲。或者因為文化的多義和情感的復雜,作者采用了一種褒貶參半的聲音。例如賈平凹的創作,陳曉明曾有這樣的論述:“賈平凹借助地理風情,下功夫去發掘那種文化狀態中的人們的心靈美德、高尚情操,同時細致刻畫那些偏離道德規范的野情私戀。要強調正面道德化的意義,那就必須在強調道德的綱領下來進行,賈平凹一開始就精通寫作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一開始就使賈平凹的寫作在'性情'中游刃有余,而且充滿了含蓄的曖昧性。”①
敘述聲音研究 作者簡介
劉碧珍,女,1977年生,文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西師范大學敘事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從事敘事學、語文教育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主持完成省級課題十余項,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