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精)/張麗軍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8243
- 條形碼:9787101158243 ; 978-7-101-1582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精)/張麗軍著 內容簡介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從人類文明變遷、社會轉型、文化重建的大視野,來探尋百年鄉土中國文學史中的審美想象和農民“新人”形象的審美建構,力圖為21世紀正在進行中的鄉土中國社會轉型、文化重建提供來自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精神鏡鑒和思想資源,推進中華現代文化的建設和新世紀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百年來鄉土中國歷經“千年未有之劇變”,而且這一社會轉型、文化重構,依然持續性存在于當代中國歷史歷程之中。事實上,作為一個“鄉土中國”及其“農民新人”形象,這是眾多典型文化、代表性作家的審美結晶,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淀成果和文化形態之所在,更是百年來民族文化思維、審美想象的獨特思想邏輯的特征。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精)/張麗軍著 目錄
**章 魯迅對鄉土中國文化轉型的三種思想認知及其形象譜系
**節 “病中國”、國民性批判與老中國兒女
第二節 鄉土樂園、優美人性與“中國美少年”
第三節 被遮蔽的民間、不死的魂靈與獨立運行的鄉土文化系統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鄉土文學”對“老中國兒女”的文化批判與深情悲憫
**節 “鄉土文學”民俗敘事中的國民性文化批判主題
第二節 “鄉土文學”民俗文化呈現的“悲哀的”“活的靈魂”
第三節 從《柚子》《黃金》到《憤怒的鄉村》:鄉土生活中的“阿Q”及其悲劇
第四節 師陀《果園城記》中的“鄉土中國”一隅及其“鄉民”形象
第三章 趙樹理“農民文學”新鄉土文化與鮮活的“地之子
**節 “土氣息、泥滋味”的山藥蛋派文學
第二節 趙樹理:百年中國新文學獨異的審美經驗存在
第三節 趙樹理后期“中間人物論”視域下的農民形象探究
第四章 新鄉土中國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探索與農民新人的審美建構
**節 高干大:鄉土中國新式農民英雄與社會主義新道路探索者
第二節 柳青《創業史》的“新鄉土中國”與社會主義道路的“領路人”形象
第三節 豫劇《朝陽溝》:知識青年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想象
……
第五章 新時期鄉土中國文化重建的審美書寫
第六章 新世紀鄉土中國社會的艱難轉型與“地之子”的痛苦蛻變
第七章 多元文化視域下文明模式轉換、文化轉型的審美書寫
第八章 百年文化時空下的鄉土中國“農民夢”及其審美嬗變
后記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精)/張麗軍著 節選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 在由潛能——民俗過程——成功的序列構成的鄉土小說中,作者有意識地選擇那些本身給民眾帶來生命淪喪或者精神創傷的民俗,從民俗故事的選擇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通過小說傳達對蠻風陋俗以及形成此風俗的原因的啟蒙批判意識是十分明顯的,民俗建構起啟蒙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蹇先艾的《水葬》這篇小說詮釋了生命在陰郁的鄉間習俗中的無力,向讀者展現了一種西南閉塞地區被蠻風陋俗踐踏的異樣生命形態。故事的開篇作者讓筆下的主人公駱毛說話:“爾媽,老子算是背了時!偷人沒有偷到,偏偏被你們扭住啦!真把老子氣死!……”作者隱去了駱毛偷盜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而是以該事件的結果作為民俗事件展開的潛能條件,由于駱毛偷大紳糧周德高家的東西,雖然沒有偷到,被人逮住后被家丁依然施以水葬的處罰。作者把民俗化的過程作為敘述的重點,尤其是突出押解駱毛去刑場這一事件,雖然小說的結尾沒有正面描寫駱毛的慘死,但是在故事的整個進程中作者嵌入駱毛母親無助地等待這一事件,以一種間接的充滿愛的方式給讀者以靈魂和情感的沖擊,讓讀者在敘事序列中感受水葬這一民間習俗的野蠻與殘酷。作者以生命毫無價值的死亡為證據,在陰郁的氛圍中將人的主體性價值的喪失和被剝奪、踐踏刻畫得生動而深刻,民俗通過作者敘事技巧的靈活使用與啟蒙主題實現了一致,讓讀者在作者設計的外故事層和內故事層的雙重作用下體驗民俗的落后與野蠻,同時又在作者的話語引導下接受隱含作者的啟蒙思想,實現作者、隱含作者、讀者在文本層面的有效交流。 在由潛能——民俗過程——失敗的邏輯關系構成的鄉土小說中,作者有意識地呈現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間習俗。由于民俗本身具有民間實用性質,在不勝枚舉的民間習俗中總有一些民俗是可以達到既定目標的,可是作家們在將民俗納入自己的小說創作中時,大多數是將那些沒有成功的民俗故事呈現給讀者,想要通過民俗自身的反科學性和欺騙性來達到對落后習俗的批判和否定,《燭焰》《公路上的神旗》《菊英的出嫁》就具有典型性。在這類小說中,作者往往將筆下的人物放置于一種生命的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狀態或許由疾病所致,或許由外在的災害所致,因而小說潛在的目標即是打破這種不平衡狀態,以實現生命的平衡。例如在《燭焰》中翠姑的未婚夫病重,為了打破這種不平衡,婆家提出以迎娶翠姑,來實現“沖喜”的目標;《菊英的出嫁》中作者在講述菊英死亡原因時,嵌入了菊英母親通過向菩薩跪拜祈求神靈保佑來給菊英治病這一事件;《公路上的神旗》則是S縣十七八堡的村民為了打破長期干旱的不平衡狀態,以接水龍王來求雨。作者對這種潛在的目標采取簡單化的處理方式,將由潛能所導向的民俗過程作為核心的事件。由于迷信有著自身演繹的內在邏輯,作家往往通過順著迷信的內在邏輯發展安排故事的情節發展,*終掀開被迷信籠罩著的黑暗世界,批判鄉間的落后習俗。《燭焰》中當翠姑嫁到夫家時,丈夫已是“人事不知”,不久翠姑就成了寡婦,*終以民俗沒有達到潛能目標而結束。由于在整個敘事進程中作家以冷峻的筆觸向讀者展現民俗進程,展現迷信的整個邏輯過程,讀者也比較容易接受*終的失敗結局,進而領悟和采納隱含作者所設定的封建倫理制度下“沖喜”習俗對人性摧殘這一觀念,從而作家實現自我的啟蒙修辭意圖。 作家在民俗敘事進程中向讀者傳達啟蒙批判的價值立場時,除了將民俗的落后、愚昧、野蠻納入批判的行列外,作家還選擇以民俗為一種啟蒙批判手段,以它來指向外在世界的黑暗與動蕩,進而實現更深層次的啟蒙批判。這類小說以潛能——非現實化為結構模式,在小說的敘事進程中,作家將非現實化的原因嵌入到既有的情節結構中,即布雷蒙德所說的“嵌入法”,實現對無法采取民俗演繹或者民俗演繹進程受阻的說明或詳解,既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民俗存在的復雜性,同時也能夠讓讀者在鄉村世界中感受到社會的黑暗。 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于辛亥革命失敗以后,是知識分子在通過政治革新失敗后而尋求的一種救國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了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國。但是,這次革命是不徹底的,它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真正使中國人民脫離苦海。作為五四啟蒙的先驅陳獨秀在與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國會解散以來,百政俱廢,失業者盈天下。又復繁刑苛稅,惠及農商。此時全國人民,除官吏兵匪偵探之外,無不重足而立。生機斷絕,不獨黨人為然也。國人唯一之希望,外人之分割耳。”陳獨秀將當時辛亥革命失敗以后社會的黑暗概括了出來,物質上的極度貧困,生活上的極度混亂,時局的極度動蕩,讓百姓一直在各種惡勢力的盤踞之下苦苦掙扎。二三十年代的鄉土小說以民俗在動蕩時局下的變異和無法演繹來批判黑暗的社會,此時的民俗在文本中由啟蒙批判的對象轉化成為啟蒙批判黑暗社會的有力工具,利用民俗鄉土作家將啟蒙批判的利劍對準壓迫和殘害百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準剝削、壓迫百姓的統治階級。 ……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精)/張麗軍著 作者簡介
張麗軍,山東莒縣人,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茅盾文學獎評委,山東省齊魯文化英才,東岳學者,兼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百家評論》副主編等。迄今已出版著作8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報刊發表論文30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一般項目2項,主持省部級項目10余項。獲省部級獎勵10余項。在20世紀鄉土文學研究、當代文學批評等領域有較大影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