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干涉的目的 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53264
- 條形碼:9787208153264 ; 978-7-208-1532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干涉的目的 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本書特色
人們持有的有關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響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戰結束以來,這一問題對國際關系理論家來說顯得日益重要和緊迫。1989年以來大國的軍事行動總是選擇戰爭。國家把軍隊派到巴爾干、索馬里、東帝汶和中東并非出于必要性;他們之所以要派遣軍隊是因為他們相信那是對的或善的,而不是因為他們必須這樣做。但這些信念來自何處呢? 武力使用和武力威脅使用是人類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現象。本書考察了一種武力形式——軍事干涉,以此提示了國際社會的變遷。作者認為,四個多世紀以來,國家為何進行軍事干涉與國家如何進行軍事干涉,二者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反映了國家對武力能夠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的共有理解發生了變化。 在對國家在國外使用武力的原因進行的精辟調查中,瑪莎·芬尼莫爾研究了過去四個世紀的軍事干預,并得出結論認為強國的目標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她在展示國家權力與目的之間的聯系方面開辟了新天地。——Foreign Affairs 國家究竟為什么干預,“拯救陌生人”是如何以及為何在現在被視為有利的,瑪莎·芬尼莫爾在這本非常有價值的書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她追溯了人類安全的新興問題,即越來越多地接受關于“人”這一概念的新規范以及我們對這些人的義務。——Boston Review
干涉的目的 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內容簡介
本書考察了一種武力形式——軍事干涉,以此提示了國際社會的變遷。作者認為,4個多世紀以來,國家為何進行軍事干涉與國家如何進行軍事干涉,二者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反映了國家對武力能夠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的共有理解發生了變化。
干涉的目的 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致謝
**章 使用武力的目的
第二章 主權國家違約與軍事干涉
第三章 變化中的人道主義干涉規范
第四章 干涉與國際秩序
第五章 武力使用的目的是如何變化的
附錄 衡量物質力量分配
干涉的目的 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節選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魯特對改善與拉美國家關系和擴大法律仲裁作用的興趣影響了他對武力收債的政策。25他決定在1907年的第二屆海牙和平會議上,把取消武力收債作為優先考慮的問題。其目標就是締結一項條約,簽約國同意在處理債務問題時必須進行仲裁而不是使用武力。這一條約有助于鞏固他提出的泛美友好計劃,保護窮國的利益免予遭受投機者的損害,這些投機者以武力索債為后盾而草率貸款,還有助于阻止歐洲強國粗魯地進入西半球,從而緩解由那些收債事件帶來的對實施門羅主義所造成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魯特決不會拒絕國家在收債方面的“利益”。他只是抨擊軍事干涉作為追求那種目的的合法手段。為了取得成功,魯特需要另外的索債方式,這就是仲裁。為締結一項條約,他需要說服那些歐洲債權國不要無法無天地進行干涉(自助),需要說服那些債務國同意進行強制仲裁。 實現這項任務的**步就是邀請拉美國家參加這次會議。1899年**次海牙會議時,這些國家被排除在外,這并不是有意安排,而是因為那些會議主辦者根本沒有想到去邀請它們。在魯特的要求下,主辦這次會議的俄國人發出了必要的邀請。然而,他的調解使拉美國家的參與也不過是一種形式,因為幾個歐洲強國懷疑,會議會因為大量無關緊要國家的參與而雜亂無序。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有關國家平等的規范在國際論壇上并不深入,由于國家力量極不對稱,“一國一票”的觀念對許多國家來說似乎荒唐可笑。 保證邀請拉美國家出席會議本身就是改善美國一拉美國家關系的積極步驟。但魯特認為,在海牙法庭上,還有一些重要的策略優勢去保證在債務問題上達成一項有意義的協定。歐洲的債權國對德拉戈的主張毫無熱情,魯特知道他不得不謹慎行事,這樣不至于加深雙方的分歧。1906年在里約召開的第三次泛美大會上,魯特率領的代表團接到指示,要求他們阻止與會方就一項要求終止武力索債的決議進行投票,魯特擔心這項決議看上去會像債務國企圖影響債權國的國家政策,從而引起對整個提議的反對。魯特反而派他的代表團游說各國支持一項來年行將提交給海牙會議討論的決議,到那時,貸款國和債權國都將出席會議,或許可以達成某項協議。 確立了自身立場之后,魯特就需要一份能使債務國和債權國都同意的提案。曾被稱為“德拉戈宣言”的東西在歐洲遭到了“徹底排斥”。只是在會議召開前八個月,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EdwardGrey)爵士才告訴美國人,在許多這樣的契約債務情形下,他“不知道我們如何才能約束自己不去使用武力來阻止不公”。格雷深知在當時的行為中存在著道德風險,他感到,“如此巨額的英國資本投到了那些信譽可疑的國家,英國政府給人一種會防止欺騙的印象,因此我得好好考慮這個問題”。英國政府特意把推動對外投資作為其帝國主義政策一部分,這樣使其同意放棄武力更加復雜化。同樣,德國也反對這個宣言。德國人深信宣言完全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因為它會剝奪德國針對其他債務國執行契約主張的所有有效手段,因此他們竭力阻止宣言成為會議的議題。 德拉戈提出的有關債權國僅聲明放棄武力索債而無其他追索權的議案不可能獲得歐洲的支持。魯特的計劃正是要將強制仲裁作為其替代手段。仲裁已成為海牙會議討論的焦點。1899年的**次海牙會議取得的為數不多的成就之一,就是常設仲裁法庭的建立,因此第二次會議議程的一個中心議題,就是擴展和加強那些仲裁條款。 但是安排會議議程的時候,魯特并未立即將索債問題列入議程之中。他有條件地接受了俄國的與會邀請,即會議期間他要保留提出議題的權利。其中有兩個策略上的好處。首先,它允許美國代表在一旦普遍仲裁條約(這是議程提案中的重要一項)遭遇困境時,將索債措施與前者的命運分離開來。魯特與其他多數與會者一樣對普遍仲裁條約的命運感到悲觀。許多國家都表示對普遍仲裁條約的訂立持保留意見,其中*突出的就是德國,早在1899年的會議上,它就帶頭反對過一項強硬的仲裁協議。將索債提案與普遍仲裁條約掛鉤就如同將這一創意帶進了深淵。魯特等人希望,即使普遍仲裁條約的訂立比較困難,但仍有可能在索債這種特殊情形中,同意進行強制仲裁。34 ……
干涉的目的 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作者簡介
瑪莎·芬尼莫爾,現為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學院教授,著有《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與邁克爾巴尼特合著《為世界定規則——全球政治中的國際組織》。 袁正清,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國際政治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建構主義研究》,譯有《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 李欣,中國邊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目前主要從事中國海疆問題研究。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