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洪武到成化——明代前期官窯瓷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9601
- 條形碼:9787559849601 ; 978-7-5598-496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洪武到成化——明代前期官窯瓷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1. 本書以明代洪武至成化120年間官窯瓷器為研究對象,詳細梳理了各時段內官窯瓷器在制作工藝、紋飾、審美等諸多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2. 與同類題材相比,本書稿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如:詳細剖析了元代顏色釉瓷器與洪武時期顏色釉瓷器的傳承關系;將蘇麻離青料和蘇勃泥青料的區分應用到元代和明永宣時期清花瓷的辨識上;從胎體、釉色諸方面重新評價永樂與宣德官窯瓷器的歷史地位;利用造型、工藝等特征為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空白期瓷器分期,刷新對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瓷器的認知,等等。 3.書中彩色插圖60頁,為作者所精選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該階段發展特征的明前期官窯瓷器,半數以上為局部放大圖。正文后附有傳世明代前期官窯瓷器現存情況(包括器物特征、收藏地點等)綜合目錄,并列出研究明代前期瓷器所必需的參考書目,以滿足廣大愛好者與專業研究者的需求。
洪武到成化——明代前期官窯瓷器 內容簡介
本書以明代洪武至成化共計120年間官窯瓷器為研究對象,共文共計10章,**章為研究概論,對明代瓷器研究狀況作了整體綜述。主體部分第2至8章大致以各帝在位時間為分章依據,詳細梳理各時間段內官窯瓷器在制作工藝、紋飾、審美等諸多方面的發展與變化。第9章是對現有明代前期官窯瓷器判定方法的整理總結,第10章詳細著錄了現存可知明代前期官窯瓷器見于考古發掘報告、學術著作、論文等的全部名錄,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線索價值。
洪武到成化——明代前期官窯瓷器 目錄
前言
研究概論
一、明代前期的概念
二、所謂“官窯”與“御窯”
三、明前期瓷器的研究方法
四、瓷器的胎土
五、瓷器的釉面
六、瓷器的裝飾紋樣
七、瓷器繪畫技法研究
八、瓷器的造型
九、瓷器的著色劑
十、明前期出現的陶瓷新品種
洪武時期的瓷器
一、御窯廠的設立
二、元青花的秘密
三、官窯瓷器特征
四、瓷器的胎釉
五、釉里紅器
六、青花器
七、顏色釉
八、裝飾技法
九、器物造型特征
十、款識
十一、后代仿制情況
十二、小結
永樂時期的瓷器
一、概況
二、胎釉特征
三、紅釉器
四、青花器
五、白釉器
六、彩器
七、其他品種
八、裝飾技法
九、器型變化
十、年款
十一、后代仿制品
十二、小結
宣德時期的瓷器
一、概況
二、胎釉特征
三、紅釉器
四、青花器
五、彩器
六、其它色釉
七、裝飾技法
八、器型變化
九、年款
十、后世仿制品
十一、小結
洪武到成化——明代前期官窯瓷器 作者簡介
劉申寧,1952 年出生于上海。1968 年下鄉,同年入伍。1977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 年畢業回到部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1989年轉業到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同年參加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曾參與“八五”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國家古籍整理重點項目,獲中國圖書獎榮譽獎、國家古籍整理優秀圖書一等獎。1992 年起擔任《李鴻章全集》執行編委,參與主持全集的編輯工作。曾任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退休后出任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現為復旦大學特聘研究員,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研究顧問。小傳被收入《中國史學家辭典》和《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