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機械設計基礎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07751
- 條形碼:9787030607751 ; 978-7-03-06077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機械設計基礎 本書特色
***教學名師主編,體現***教學成果獎的優秀教學理念 ***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配套教材
機械設計基礎 內容簡介
《機械設計基礎》由首屆教學名師牽頭主編,以教學成果獎、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相關內容和資源作為支撐,并力求反映當今新專業技術成果。 《機械設計基礎》采用新頒布的國家標準、規范和資料,重點突出,語言精練,部分難點內容配有動畫或視頻。《機械設計基礎》共16章,內容包括緒論、平面機構基礎、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齒輪傳動、蝸桿傳動、輪系、帶傳動與鏈傳動、螺紋連接與螺旋傳動、軸與軸轂連接、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軸器和離合器、彈簧、機械的調速與平衡。
機械設計基礎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機器的組成 1
1.2 機械應滿足的基本要求及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 2
1.2.1 機械應滿足的基本要求 2
1.2.2 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 2
1.3 機械零件設計概述 3
1.3.1 機械零件的失效與設計準則 3
1.3.2 機械零件的設計方法 5
1.3.3 機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和選擇原則 9
1.4 本課程的性質、研究內容和任務 11
習題 11
第2章 平面機構基礎 12
2.1 機構的組成 12
2.1.1 構件 12
2.1.2 運動副 13
2.2 平面機構的運動簡圖 14
2.3 平面機構的自由度 17
2.3.1 平面機構自由度計算公式 17
2.3.2 計算平面機構自由度的注意事項 18
習題 21
第3章 連桿機構 23
3.1 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23
3.1.1 曲柄搖桿機構 23
3.1.2 雙曲柄機構 26
3.1.3 雙搖桿機構 27
3.2 鉸鏈四桿機構存在曲柄的條件 28
3.3 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 29
3.3.1 回轉副轉化成移動副 29
3.3.2 取不同構件為機架 29
3.3.3 雙移動副四桿機構 30
3.3.4 擴大回轉副 31
3.3.5 四桿機構的組合 32
3.4 平面四桿機構的設計 32
3.4.1 按照給定連桿位置設計四桿機構 32
3.4.2 按照給定的行程速比系數設計四桿機構 33
3.4.3 按照給定兩連架桿對應位置設計四桿機構 34
3.4.4 按照給定點的運動軌跡設計四桿機構 34
習題 36
第4章 凸輪機構 38
4.1 凸輪機構的應用和分類 38
4.1.1 凸輪機構的應用 38
4.1.2 凸輪機構的分類 38
4.2 從動件常用運動規律 40
4.2.1 凸輪機構的基本概念 40
4.2.2 從動件常用運動規律 41
4.3 凸輪輪廓設計 44
4.3.1 反轉法原理 44
4.3.2 圖解法設計凸輪輪廓 44
4.4 凸輪機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47
4.4.1 凸輪機構的壓力角 47
4.4.2 基圓半徑 48
4.4.3 滾子半徑 48
習題 49
第5章 間歇運動機構 50
5.1 棘輪機構 50
5.1.1 棘輪機構的工作原理 50
5.1.2 棘輪機構的類型、特點和應用 50
5.1.3 棘輪機構主要參數和工作條件 52
5.2 槽輪機構 53
5.2.1 槽輪機構的工作原理 53
5.2.2 槽輪機構的主要參數 54
5.3 其他間歇運動機構 54
5.3.1 不完全齒輪機構 54
5.3.2 凸輪間歇運動機構 55
習題 56
第6章 齒輪傳動 57
6.1 齒輪傳動的特點和分類 57
6.2 齒廓嚙合的基本定律 58
6.3 漸開線齒廓 59
6.3.1 漸開線及其性質 59
6.3.2 漸開線齒廓符合齒廓嚙合基本定律 59
6.4 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 61
6.4.1 直齒圓柱齒輪各部分的名稱及基本參數 61
6.4.2 標準齒輪 62
6.5 漸開線標準齒輪的嚙合 63
6.5.1 正確嚙合條件 63
6.5.2 標準安裝 63
6.5.3 連續傳動條件 64
6.6 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的加工 64
6.6.1 齒輪加工的基本原理 64
6.6.2 根切和*少齒數 66
6.6.3 變位齒輪 68
6.6.4 齒輪加工精度 69
6.7 齒輪的失效和齒輪材料 70
6.7.1 齒輪的失效 70
6.7.2 齒輪的材料 71
6.8 直齒圓柱齒輪的受力分析與強度計算 72
6.8.1 受力分析和計算載荷 72
6.8.2 齒面接觸疲勞強度計算 73
6.8.3 齒根的彎曲強度計算 75
6.8.4 齒輪傳動的主要參數選擇 77
6.9 斜齒圓柱齒輪傳動 79
6.9.1 斜齒圓柱齒輪齒廓曲面的形成及嚙合特點 79
6.9.2 斜齒圓柱齒輪傳動的基本參數和幾何尺寸計算 80
6.9.3 斜齒圓柱齒輪的重合度 81
6.9.4 斜齒圓柱齒輪的當量齒輪 82
6.9.5 斜齒圓柱齒輪的受力分析 82
6.9.6 斜齒圓柱齒輪的強度計算 83
6.10 錐齒輪傳動 85
6.10.1 錐齒輪概述 85
6.10.2 直齒錐齒輪齒廓特點 86
6.10.3 標準直齒錐齒輪傳動的幾何計算 86
6.10.4 直齒錐齒輪傳動的受力分析 87
6.11 齒輪結構 88
6.12 齒輪傳動的效率和潤滑 90
6.12.1 齒輪傳動的效率 90
6.12.2 齒輪傳動的潤滑 91
習題 91
第7章 蝸桿傳動 93
7.1 蝸桿傳動的特點和類型 93
7.2 圓柱蝸桿傳動的主要參數和幾何尺寸 94
7.2.1 圓柱蝸桿傳動的主要參數 94
7.2.2 圓柱蝸桿傳動的幾何計算 96
7.3 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結構 97
7.3.1 失效形式 97
7.3.2 蝸桿傳動的材料選擇 97
7.3.3 蝸桿和蝸輪的結構 97
7.4 蝸桿傳動的受力分析和強度計算 98
7.4.1 蝸桿傳動的受力分析 98
7.4.2 蝸桿傳動的強度計算 99
7.5 蝸桿傳動的效率、潤滑和熱平衡計算 100
7.5.1 蝸桿傳動的效率 100
7.5.2 蝸桿傳動的潤滑 101
7.5.3 蝸桿傳動的熱平衡計算 101
習題 103
第8章 輪系 104
8.1 輪系概述 104
8.1.1 輪系的分類 104
8.1.2 輪系的傳動比 104
8.1.3 從動輪轉動方向 105
8.2 輪系的傳動比計算 106
8.2.1 定軸輪系的傳動比 106
8.2.2 周轉輪系的傳動比 106
8.2.3 混合輪系的傳動比計算 108
8.3 輪系的功用 108
8.3.1 實現大傳動比 108
8.3.2 實現變速、換向傳動 109
8.3.3 實現運動的合成和分解 109
8.3.4 其他功用 110
習題 110
第9章 帶傳動與鏈傳動 112
9.1 帶傳動類型、特點和應用 112
9.1.1 帶傳動的類型與主要特點 112
9.1.2 V帶標準與結構 113
9.1.3 帶傳動的幾何參數 114
9.2 帶傳動工作情況分析 115
9.2.1 帶傳動受力分析 115
9.2.2 帶的應力分析 116
9.2.3 帶傳動彈性滑動和打滑 117
9.3 普通V帶傳動的設計計算 118
9.3.1 帶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 118
9.3.2 V帶傳動設計計算和參數選擇 118
9.4 同步帶傳動簡介 122
9.5 帶輪設計 123
9.6 帶傳動的張緊裝置 124
9.7 鏈傳動類型和應用 127
9.7.1 鏈傳動的特點及應用 127
9.7.2 鏈傳動的類型 127
9.8 滾子鏈傳動 129
9.8.1 滾子鏈傳動的結構 129
9.8.2 滾子鏈標準 129
9.8.3 鏈輪 130
9.9 鏈傳動工作情況分析 132
9.9.1 鏈傳動的運動特性 132
9.9.2 鏈傳動的受力分析 133
9.10 滾子鏈傳動的設計 133
9.10.1 滾子鏈傳動的失效形式 133
9.10.2 滾子鏈的功率曲線 134
9.10.3 滾子鏈傳動參數的選擇 135
9.10.4 低速鏈傳動的設計 136
9.11 鏈傳動的布置和潤滑 136
9.11.1 鏈傳動的布置與張緊 136
9.11.2 鏈傳動的潤滑 137
習題 139
第10章 螺紋連接與螺旋傳動 140
10.1 螺紋 140
10.1.1 螺紋的形成及主要參數 140
10.1.2 螺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鎖 141
10.1.3 螺紋的類型 143
10.2 螺紋連接的類型和標準螺紋連接件 144
10.2.1 螺紋連接的主要類型 144
10.2.2 標準螺紋連接件 146
10.2.3 螺紋連接件的材料及許用應力 148
10.3 螺紋連接的預緊和防松 149
10.3.1 螺紋連接的預緊 149
10.3.2 螺紋連接的防松 150
10.4 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 151
10.4.1 普通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 151
10.4.2 加強桿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 155
10.5 提高螺紋連接強度的措施 156
10.5.1 改善螺紋牙間載荷分布不均的現象 156
10.5.2 減小影響螺栓疲勞強度的應力幅 157
10.5.3 避免附加應力 157
10.5.4 減小應力集中 158
10.5.5 采用合理的制造工藝 158
10.6 螺旋傳動 158
10.6.1 螺旋傳動類型與特點 158
10.6.2 滑動螺旋傳動設計 160
10.6.3 其他螺旋傳動簡介 164
習題 165
第11章 軸與軸轂連接 167
11.1 軸的概述 167
11.1.1 軸的功用與分類 167
11.1.2 軸的材料 168
11.1.3 軸設計的主要內容 169
11.2 軸的結構設計 170
11.2.1 軸上零件的裝配方案 170
11.2.2 軸上零件的定位 170
11.2.3 各軸段直徑和長度的確定 172
11.2.4 軸的結構工藝性 172
11.2.5 提高軸的承載能力的常用措施 173
11.3 軸的工作能力計算 174
11.3.1 軸的強度計算 174
11.3.2 軸的剛度計算 178
11.3.3 軸的臨界轉速 179
11.4 軸轂連接 180
11.4.1 鍵連接 180
11.4.2 花鍵連接 183
11.4.3 銷連接 183
11.4.4 成形連接 184
11.4.5 過盈連接 184
11.4.6 脹套連接 184
習題 185
第12章 滑動軸承 187
12.1 滑動軸承概述 187
12.1.1 摩擦狀態 187
12.1.2 滑動軸承特點 187
12.1.3 滑動軸承的分類 188
12.2 滑動軸承的結構 189
12.2.1 徑向滑動軸承 189
12.2.2 止推滑動軸承 190
12.3 軸瓦結構與材料 190
12.3.1 軸瓦結構 190
12.3.2 軸瓦材料 191
12.4 滑動軸承的潤滑 192
12.4.1 潤滑劑 193
12.4.2 潤滑方法和潤滑裝置 194
12.5 非液體摩擦滑動軸承的計算 195
12.5.1 向心軸承 195
12.5
機械設計基礎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機器的組成 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為了代替或減輕勞動、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生產效率,設計和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機器。在工業生產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各種類型的機器。國民經濟各部門使用機器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機器是執行機械運動的裝置,用來變換或傳遞能量、物料或信息。比如電動機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起重機用于起吊搬運物料,照相機用于變換和傳遞信息。 任何一臺機器都是由許多機械零件組合而成的,即零件是組成機器的不可拆的基本單元。為實現某種功能而組合在一起進行協同工作的零件組合,稱作部件,比如滾動軸承、聯軸器、減速器等。根據使用情況,機械零部件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在各種機器中普遍使用的零部件,稱為通用零部件,如齒輪、鍵、帶、螺栓、螺母等;二是只在一定類型機器中使用的零部件,稱為專用零部件,如內燃機的曲軸、汽輪機的葉片等。某些零件固連在一起構成沒有相對運動的剛性組合,成為機器中獨立的運動單元,稱作構件。零件與構件的區別為:零件是制造的基本單元,構件是運動的基本單元。 從運動的角度來分析,可以認為機器是由若干機構組成的。每個機構包含若干構件,各構件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比如圖 1-1所示的單缸內燃機,包括曲柄滑塊機構(曲軸 1、連桿 2、活塞 3)、齒輪機構(齒輪 5和齒輪 6)和凸輪機構(凸輪 7、挺桿 8)等機構。 按功能劃分,一臺完整的機器通常包括四個基本組成部分:動力部分、傳動部分、執行部分和控制部分。動力部分又稱作原動機,是機器工作的動力來源,應用*廣的為電動機和內燃機。執行部分是機器直接從事工作的部分。通常,很少有機器將原動機和執行部分直接相連,而需要通過傳動部分(又稱傳動裝置)進行運動轉換。傳動裝置的作用包括:①改變轉速(如減速、增速、變速等);②改變運動形式,原動機一般做等速回轉運動,而執行部分可能做往復直線運動、擺動、間歇運動等;③實現動力分配,有的機器中可能包含多個執行部分,需要由傳動裝置實現各執行部分間的動力分配。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控制部分在機器工作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為了使機器更好地工作,通常還需要增加潤滑、照明、顯示等輔助部分。 機械是機器和機構的總稱。“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主要研究機械中的常用機構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及設計計算方法。 圖 1-1 單缸內燃機 1-曲軸;2-連桿;3-活塞;4-氣缸體; 5-小齒輪; 6-大齒輪;7-凸輪; 8-挺桿 1.2 機械應滿足的基本要求及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 1.2.1 機械應滿足的基本要求 除一些特殊機械外,大多數機械產品應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使用功能要求 機器首先應滿足其預期的使用功能要求,如其工作部分的運動形式、速度、運動精度和平穩性、需要傳遞的功率以及使用上的某些特定要求等。 2.安全可靠性要求 機器在其設計壽命期內應可靠地工作,不發生各種損壞和失效(定期維護和更換易損件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的功能越來越先進,結構越來越復雜,可能發生故障的環節越來越多。對于重要的機器,需要通過可靠性設計來確定其工作的可靠度。機器工作中應該有對操作人員的防護措施,以保證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 3.經濟性要求 機器的經濟性體現在三個方面:設計制造成本低、使用消耗小、維護費用低。提高經濟性的具體措施主要如下。 (1)采用先進的現代設計方法,盡可能應用優化設計、并行設計、 CAD技術、虛擬樣機技術等設計方法和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參數、提高設計效率、降低設計成本。 (2)機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三化”,即零件標準化、部件通用化、產品系列化。“三化”可同時提高產品設計、制造和維護等方面的經濟性。 (3)機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采用自動化生產設備,以及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 (4)運用工業工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機器的生產流程進行合理的組織規劃。 (5)通過選用高效率的傳動系統和摩擦學設計,降低機器的使用消耗。 4.環境保護要求 機器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要確保不致造成環境污染,應當盡可能降低噪聲水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所產生的廢氣、廢液、有害物質等必須進行有效治理,以滿足環境保護法規的相關要求。 1.2.2 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 機械設計是一個創造過程,需要將創新與借鑒相結合。一個機械產品的設計要注意創新,否則,就難有市場競爭優勢。同時,機械設計過程中應借助前人的設計經驗,查閱相關設計資料和手冊,以提高設計效率。 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包括:調查計劃、研究設計、試制和批量投產等幾個階段。 1.調查計劃階段 機械設計是一項有預定目標的活動,其設計任務往往來自于市場需求。開展研究設計之前,首先需要進行調查研究,收集市場上同類或近似機械產品的工作原理、技術經濟指標、用戶意見和要求、市場供銷與競爭形勢、技術發展趨勢等信息,明確所設計機械產品的用途、功能、主要技術指標和參數范圍、預期的成本范圍等。然后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擬定產品開發計劃書,內容包括:調查結果分析、機器功能、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經濟性和環保性分析、計劃安排等。 2.研究設計階段 研究設計分為總體設計和技術設計兩步。 總體設計是根據開發計劃書中提出的機器功能進行功能分析,確定出功能參數,然后提出解決方案,包括:執行部分的運動和阻力;原動機類型和功率;傳動系統的選擇,運動和動力計算,確定各級傳動比和各軸的轉速、轉矩和功率等。上述各部分都會有多種選擇,可得到技術上可行的若干方案。要從技術、經濟及環保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選出*佳方案。 技術設計的目的是通過結構設計繪制零件工作圖、部件裝配圖和總裝圖,并編制設計說明書。設計時需根據總體設計的要求,通過強度、剛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計算,確定機械系統中各零部件的材料、形狀、參數尺寸、加工和裝配等具體參數和要求。在技術設計過程中,要注意現代設計方法和工具的運用,比如優化設計、有限元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可靠性設計、虛擬樣機技術等,可大大提高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 3.試制階段 試制階段是根據設計圖紙加工制造出物理樣機,然后進行樣機試驗,測試各項性能指標是否達到設計要求,以及零部件強度、剛度、運轉精度、振動穩定性、噪聲等方面的性能,對設計錯誤和不妥之處進行修改。需要指出的是,樣機試驗和設計修改可能需要反復進行。特別是一些隱性設計問題,在短期試驗中不會表現出來,比如某些汽車在銷售一兩年后,才暴露出安全隱患,而進行“召回”。 4.批量投產階段 批量投產階段是在通過樣機試驗和設計修改后進行的正式生產,需要注意生產工藝、生產效率等方面的問題,以降低生產成本。在產品投放市場后,要做好售后服務,注意用戶反饋和市場變化,為產品的進一步改進設計提供依據。 上述機械設計的一般程序為傳統的產品開發模式,其設計過程逐步推進,是串行的。設計階段,由于得不到制造、試驗及售后服務所反饋的信息,或設計人員在設計零部件時沒有充分考慮制造、裝配過程中所必須處理的約束和軟、硬件的資源限制,因此,常出現設計者設計出來的零部件雖能滿足產品性能要求但卻不能制造,或制造成本很高,使得在后續過程中不得不反復修改設計,導致產品的開發周期長、成本高、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 基于上述原因, 20世紀 80年代,美國提出了并行工程的思想,即要求產品開發人員在設計階段就綜合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從概念形成到產品報廢)中制造、裝配、檢驗、質量、維護、可靠度、環境、回收等各環節的影響,通過各環節的并行集成,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并行工程的實施需要組織管理技術、過程重構技術、協調管理與協同工作環境、 DFX(Design For X)技術、產品數據管理技術、質量功能配置技術等關鍵技術的支撐。 1.3 機械零件設計概述 1.3.1 機械零件的失效與設計準則 1.機械零件的失效 機械零件在預定的時間內喪失正常工作能力的現象,稱作失效。機械零件常見的失效形式有以下幾種。 1)斷裂 機械零件在受到外載荷作用時,如果危險截面的應力超過了強度極限就會發生過載斷裂。當零件在交變應力下長期工作時,則可能發生疲勞斷裂,比如齒輪輪齒根部的折斷、滾動軸承保持架的破裂等。 2)塑性變形 當零件受到的應力超過材料的屈服極限時,零件會產生塑性變形,從而失去原有的幾何尺寸和形狀,使機器不能正常工作,比如在低速重載下工作的軟齒面齒輪就可能發生齒面塑性變形失效。 3)零件表面破壞 零件的表面破壞有磨損、接觸疲勞和腐蝕等形式。磨損是指兩個接觸表面在相對運動過程中表層材料不斷喪失和轉移的現象。在接觸交變應力作用下長期工作的零件,其表面可能發生點狀剝落,即接觸疲勞破壞。在潮濕空氣或其他腐蝕介質下工作的零件,其表面可能發生腐蝕現象。 4)破壞正常工作條件引起的失效 某些零件必須在特定條件下才能正常工作,如果破壞了這些**條件,則將發生不同類型的失效。比如帶傳動傳遞載荷過大導致了打滑、螺紋連接工作中發生了松動、機床主軸彈性變形過大、高速回轉零件出現劇烈振動等,這些情況下零件都沒有被破壞,但機器卻無法正常工作,故都屬于失效。因此,零件的失效并不一定發生破壞。 2.機械零件的設計準則 機械零件在工作中必然會受到一定的載荷作用,這些載荷欲使零件發生失效,同時零件可通過自身的材料、結構反抗失效。機械零件的設計需要按照一定的設計準則來進行,以確保零件反抗失效的能力大于載荷欲使零件失效的趨勢。常用的設計準則有強度、剛度、可靠性、振動穩定性和耐熱性準則。 1)強度準則 強度是機械零件抵抗斷裂、塑性變形或表面疲勞破壞的能力。強度準則是指零件中的*大工作應力不超過許用應力,它是零件設計計算*基本的準則,其表達式為 (1-2) 式中,σ、τ分別為零件工作時的正應力和切應力;[σ]、[τ]分別為零件的許用正應力和許用切應力;σlim、τlim分別為材料的極限正應力和極限切應力,其值與材料性質及受載情況有關(在靜應力作用下工作的塑性材料零件,極限應力取屈服極限 σs、τs;在靜應力作用下工作的脆性材料零件,極限應力取強度極限 σb、τb;在交變應力作用下工作的零件,許用應力取對應循環特性下的疲勞極限);sσ、sτ為保證零件工作時具有一定強度裕度而設定的安全系數,其取值可查相關手冊。運用理論力學知識,在理想狀態下對零件進行受力分析所得到的載荷,稱為零件所受的名義載荷。在進行強度計算時,必須考慮機器實際運轉時其他附加載荷的影響,使用計算載荷。計算載荷是名義載荷與載荷系數的乘積。 2)剛度準則 剛度是指零件受載時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零件剛度不足,將改變零件的位置和形狀,從而影響機器的正常工作。剛度準則要求零件工作時的彈性變形量不超過許用變形量,一般表達式為 (1-3) (1-4) 或 (1-5) 式中,y、θ和 φ分別為零件工作時的撓度、偏轉角和扭轉角; [y]、[θ]和[φ]分別為零件的許用撓度、許用偏轉角和許用扭轉角。 當零件剛度不足時,可從材料、結構及裝配等角度采取措施來提高其剛度,但同類材料的彈性模量相差不大,故用昂貴的合金鋼替代普通碳鋼并不能有效提高零件的剛度。 3)可靠性準則 一批滿足強度和剛度要求的相同零件,即使在設計的工況條件下和設計壽命內工作,并非所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