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巴爾干研究第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264919
- 條形碼:9787501264919 ; 978-7-5012-649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巴爾干研究第2輯 內容簡介
《巴爾干研究》是國內**部專門聚焦巴爾干研究的學術輯刊,旨在為國內外有志于巴爾干研究的學者提供的交流平臺,側重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視角來解讀巴爾干的方方面面,努力打通歷史研究與時政研究之間的壁壘,兼容巴爾干研究的歷史與現實,使二者相互借鑒融合,從而推進和拓展我國巴爾干學研究的領域,進而為增進中國和巴爾干國家的相互了解、切實推進“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明互鑒貢獻一點力量。
巴爾干研究第2輯 目錄
巴爾干研究第2輯 節選
《巴爾干研究第2輯》: (一)地理因素 從地理結構看,巴爾干有四大自然地理特征需要特別加以強調。一是其封閉性特征。巴爾干地區北面是高聳險峻的阿爾卑斯山,東北面則有西喀爾巴阡山和東喀爾巴阡山;其西、南、東三面環海,其中西面是亞得里亞海,南面是愛琴海,東面是黑海。 二是以山地為主。除受阿爾卑斯山、東喀爾巴阡山余脈影響外,巴爾干內部還橫臥有巴爾干山脈和南喀爾巴阡山等大山,整個地區以山地為主,又有多瑙河及其眾多支流順陡峭的山谷流淌并覆蓋半島。在崇山峻嶺及眾多山間急流的分割作用下,巴爾干地區地形破碎零散,缺少大平原,土地相對貧瘠,交通不便,不適合大規模發展農業和工業。除羅馬尼亞后來發現有一定的石油儲藏外,總體而言之,巴爾干的礦產資源相對有限。 三是地處歐亞十字路口,有歐亞通道的特征。巴爾干雖然三面環海,但分別從西、南、東三面與歐洲的亞平寧半島、亞洲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邊的俄羅斯及高加索地區隔海相望。而這些海域不算寬闊險惡,即使在古代也能以舟楫通行,如古希臘人就曾長期在愛琴海上望島行舟,以小舟在愛琴海的歐洲海岸與亞洲海岸之間自由航行。巴爾干與亞洲之間僅隔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一望之地,古代波斯帝國遠征希臘,也曾輕松地跨越海峽進入巴爾干半島,而現在更有現代化的大橋跨越黑海海峽,溝通歐亞陸地。此外,巴爾干與“瀕海歐洲”之間也可通過阿爾卑斯山和東喀爾巴阡山的一些隘口、谷地建立聯系。在巴爾千周邊,自古就帝國林立,如古代的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法蘭克王國、神圣羅馬帝國等,近代其周邊尤其有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等。這樣一來,巴爾干就成為帝國間相互征戰的戰場和通道。通過這些征戰,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帝國,都或多或少在巴爾干留下了帝國的印記以及民族、宗教和文化遺產。 四是因與所謂“瀕海歐洲”隔著高大險峻的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巴爾干與“瀕海歐洲”之間的歷史關聯性長期若有若無,二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上差異很大。 正因為存在上述四大地理特征,索爾·科恩在對歐洲進行地理特征分析時,才認為“瀕海歐洲”終止于維也納、布拉格和布達佩斯一線。而這條線以東的巴爾干地區則被他認定具有“大陸性”特征,是歐洲的邊緣,甚至與歐洲不屬于同一地理單元。 (二)經濟因素 從經濟因素看,巴爾干地區與“瀕海歐洲”的差異也很大,而*大、*根本的差異是巴爾干的發展水平與“瀕海歐洲”相比幾乎相差整整一個世代。 如前所述,巴爾干以山地為主,境內山脈縱橫,河流大都短促湍急,對地形的切割作用大,難以形成大面積平川。因此,這里缺少西歐那樣大的農牧業生產區,更沒有東歐平原那樣的大農場、大牧場。而農牧業產量長期不高、剩余不多,也導致巴爾干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國際貿易不發達,經濟長期以自給自足為主。同時,巴爾干各國也缺少豐富的礦產資源,加之內外交通并不發達,又阻礙了其發展工礦業。因此,較之歐洲其余部分,長期以來巴爾干地區的工業化程度較低,甚至低于波蘭等東歐國家。 根據法國地理政治學家阿·德芒戎提供的數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巴爾干居民以農為生的人口比例如下:保加利亞為79%,羅馬尼亞為78%,南斯拉夫為76%,而非巴爾干國家的波蘭則為64%;在出口產品的比例中,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農產品占比為80%-85%,羅馬尼亞為60%-65%,而不屬于巴爾干國家的波蘭則為50%-60%。從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當時巴爾干國家與歐洲主流國家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發達的西歐國家中,英、法等國每二三十人擁有一輛汽車,比、荷等國每六七十人擁有一輛汽車;而巴爾干國家中,羅馬尼亞每800人擁有一輛汽車,南斯拉夫每1150人擁有一輛汽車。 巴爾干之所以發展落后,除了其自然資源稟賦不足外,也與其一次次地錯失歐洲的發展機遇有關。導致巴爾干錯失歐洲發展機遇的根源,既與地理因素有關,也與民族、宗教、文化因素有關。17-18世紀歐洲開始工業革命時,巴爾干還處在落后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沒能搭上工業革命的順風車。到了19世紀后半葉,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的統治雖然退潮,但替代者奧匈帝國卻是歐洲*落后、*腐朽、*奄奄一息的帝國,不可能給巴爾干帶來現代氣息和發展機遇,當時的巴爾干不過是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四大帝國“直接統治的領土或擁有宗主權的藩屬”。**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通過巴黎和會簽署了一系列和約,包括對德的《凡爾賽和約》、對奧的《圣日耳曼條約》、對匈的《特里亞農條約》、對保的《納伊條約》、對土的《色佛爾條約》等。在肢解奧匈帝國的前提下,大國們胡亂劃分巴爾干的政治地圖,重新“構建”了匈牙利、“大羅馬尼亞”“大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等新的巴爾干國家,其結果是加劇了巴爾干的地緣政治亂局,進一步破壞了巴爾干經濟發展的地緣政治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西歐國家提供了高達120多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就連作為二戰罪魁禍首的聯邦德國也得到了巨額援助,其中“贈與形式”的援助就高達15億美元。而巴爾干國家雖然在二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亟待援助,卻因是蘇聯陣營國家以及因其斯拉夫人國家和東正教與伊斯蘭教的背景,而未能得到馬歇爾計劃的眷顧。雖然蘇聯有如“莫洛托夫計劃”這樣與“馬歇爾計劃”對抗的方案,同期對巴爾干國家也給予了一定的援助,但因政治關系和地緣政治關系的影響,蘇聯對巴爾干國家的援助規模遠不及其對民主德國、波蘭等國的援助。其結果是,巴爾干國家再次錯失機遇,未能搭上二戰后科技革命的“快車”,又一次拉大了與“瀕海歐洲”的發展差距。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