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們內心的沖突(平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72618
- 條形碼:9787559472618 ; 978-7-5594-7261-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內心的沖突(平裝) 本書特色
1.百萬冊紀念版,2022年全新修訂,適合大眾閱的經典譯本。 2.內含多幅黑白格調插畫,獨特畫風另類表達“我們內心的沖突”。一面讀,一面分析和自省,有背脊發涼、醍醐灌頂的感覺。 3.蘇芩、張德芬、武志紅、壹心理等國內一線心理學大咖和媒體推薦讀物,經常占據各大心理學書單推薦榜。 4.人的心理活動是極其復雜的存在,那些彷徨掙扎旁人可能無從知曉,卻真實地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并解決沖突。 5.深刻解讀每個人身上的黑色生命力,活出完整、成熟、內在安寧的自己。
我們內心的沖突(平裝) 內容簡介
你是真的喜歡某人,還是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自以為喜歡上了他? 看到親人離世,你是真的感到悲傷,抑或只是習慣性地表達哀悼? 你是真的希望成為某種人,還是僅僅因為這種人受人尊敬且收入豐厚? …… 本書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與我們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于是產生了這些足以主宰我們人生的內心沖突。為了解決這些沖突,我們不但自欺欺人地虛構了各種“理想化意象”,通過“外化”把責任推給他人,還基于不同的性格傾向發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順從型選擇了親近他人,對抗型選擇了抗拒他人,疏離型選擇了疏遠他人。但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償與逃避,不但沒有消除沖突,反而使我們深感恐懼、焦慮和絕望,無法真誠地投入任何關系或者工作中,覺得一切已經定型,再也不會有所好轉,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作為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倫?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長的愿望,會一直愿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因此,她認為,只要改變了產生沖突的條件,就能真正解決它們。本書指出了我們在被內心沖突困擾時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沖突的切實方法,讓我們學會處置內心的孤獨、瘋狂、迷失和熱愛,收獲內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寧,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我們內心的沖突(平裝) 目錄
**部分
神經癥沖突和試著去解決
**章
激烈的神經癥沖突
第二章
基本沖突
第三章
親近他人
第四章
抗拒他人
第五章
疏遠他人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第七章
外化作用
第八章
和諧假象和輔助手段
第二部分
沖突得不到解決的后果
第九章
畏 懼
第十章
人格衰竭
第十一章
絕 望
第十二章
施虐傾向
結論
如何解決神經癥沖突
我們內心的沖突(平裝) 節選
不管我們是以什么為基礎,又用了什么復雜的方法來研究神經癥,到*后我們都會發現:人格的混亂和缺失,是造成神經癥的原因。事實上,這個內容算不上一個新發現,因為所有其他的心理學,差不多也都發現了這一點。只有內心充滿沖突的人,才會得精神疾病,那些內心安定、思想冷靜的人是肯定不會有這種問題的,這一點,每個時代的詩人和哲學家都很清楚。現代理論認為,所有的神經癥都是性格神經癥,這與神經癥的癥狀如何沒有任何關系。所以,不管我們是進行理論研究,還是進行實際分析,都要努力去更好地了解神經癥性格結構。 事實上,弗洛伊德的起源理論,雖然沒能把這個觀點更清晰地表達出來,但也已經很貼近這個觀點了,屬于開創性的工作。后來,弗朗茨·亞歷山大、奧托·蘭克、威廉·賴希、哈洛德·舒爾茨-漢克等人,紛紛對弗洛伊德的研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然而,在性格結構的準確本質及引發原因上,他們得到的結論卻并不相同。 我和他們的研究基礎完全不同。我覺得神經癥和文化因素應該有一定的關系,這是我對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學設想進行研究后,產生的想法。通常我們都認為,男性是威武的,而女性是柔弱的,這其實就是文化因素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在我看來,弗洛伊德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所以*后得到的才是有一定誤差的結論。我對這個課題的興趣,在近十五年來變得越來越大,特別是我還清楚地發現,社會因素不僅在女性心理學上有一定的應用,在其他方面也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這個發現來自心理學知識和社會學知識都很廣博的埃里希·弗洛姆,我們曾經做過同事。一九三二年,我來到了美國,在這里我發現,和我在歐洲國家看到的情況相比,這里的人們在氣質和神經癥等很多方面都差別很大,能解釋這一點的,就只有文化差異這個因素,這就證明了我的觀點。*后,我把我的觀點發表在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中,那就是,是文化因素引發了神經癥,更具體點說就是,人格的混亂和缺失,是造成神經癥的原因。 神經癥中的內驅力是什么,這個問題也是我的一項研究,在我寫《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之前的幾年里,這項研究我也一直在同時進行著。這個問題的**個答案來自弗洛伊德,是強迫性內驅力形成了這些力量。他覺得,人們希望能得到滿足和不能忍受失敗的心理,都屬于這類驅力,是人類的本能,所以它們作用的不只有神經癥患者,而是所有的人。但是,如果想要這個假設成立,那么神經癥就不能是由人際關系混亂引起的。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可以簡單地表達成下面幾點:只有神經癥患者有強迫性內驅力;它們其實是患者從孤單、失望、害怕、敵視等感覺中,得到的面對生活的方法;能不能得到滿足不重要,因為安全感是它們*需要的;是隱藏在背后的焦慮感讓它們產生了強迫性。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中,我把對感情和權力這兩種驅力的異常需求,描寫得詳細、清晰。 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中的*基本的原理,已經被我的內心所認同,但我還是發現,我已經走上了和弗洛伊德完全相反的研究方向,因為我想要了解得更好一些。如果是文化決定了弗洛伊德眼中的那些本能,如果他眼中的那些叫作“力比多”的東西,都是因為想要在與別人交往時得到安全感而產生的憂慮,所引起的對情感的異常需求,那么力比多理論就是不成立的。不是說童年時代的經歷不重要,但是在了解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時,是不能用弗洛伊德的理論的,所以,自然會有其他不同的理論產生。所以,后來我才出版了《精神分析新方向》這本書,目的就是把我的理論和弗洛伊德的理論的不同點,清晰地表達出來。 在這期間我仍然在對神經癥的內驅力進行探索。我發現,神經癥的性格結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所以,在之后出版的書中,我一共描述了十種神經癥傾向,這是我對強迫性內驅力的稱呼。那時候,我認為這種結構,其實是由無數個以某種神經癥傾向為核心的微觀世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宏觀世界。在這種神經癥理論的實際意義中,有一個很特殊,那就是它或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我們想要認識自己并改變自己,可能只需要專家提供一點點幫助,甚至根本不需要專家的幫助,前提是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不被精神分析聯系到以往的經歷上面,而是用于對我們現有人格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進行解釋。人們現在很希望能得到精神分析療法的幫助,但是*終只能得到很少的幫助,這種情況下,就只剩下了一種方法能滿足人們的愿望,那就是自我分析。那本書被我命名為“自我分析”,原因是其中的大多數內容,都是在對自我分析進行討論,比如它的可能性是多少,有什么局限性,以及怎么樣進行自我分析等。 雖然我對這些個體傾向進行了描繪,但是并沒有讓我得到滿足。我很擔憂在我將各種傾向都進行了清晰的描繪之后,它們會給人一種過于孤獨的感覺,因為它們排列得實在是太簡單了。對感情的異常需求、強制表達的謙虛和對“伴侶”的需求,其種類都是相同的,這一點我很清楚,但是,這些個體傾向在組合起來之后,所形成的其實就是對別人和自己的一種基本態度,還有就是一種特別的生活哲學,這一點我卻并沒有發現。以這種傾向為核心的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親近他人”。我還了解到,我們口中的“抗拒他人”的大概構成因素,就是強制性渴求權力和名聲的心理與神經癥野心的某些共同點。想要被人佩服和渴望得到完美,雖然都對患者和其他人的關系產生了影響,表現出來的特點也都屬于神經癥范疇,但受到影響*大的,似乎還是患者與自己的關系。另外,利用別人的需求似乎只是從某個大的整體上取下的小碎片,根本就算不得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這種需求不像對情感和權力的需求那樣屬于基本的需求,也沒有太多的人有這種需求。 后來的事實表明,我的質疑是正確的。神經癥中沖突有什么作用,成了后來的研究中,我*關注的地方。我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不同神經癥傾向的相互作用,是神經癥產生的原因。在《自我分析》這本書中,我又提出,神經癥傾向有相互強化的作用,那些相互矛盾的神經癥傾向還會產生沖突,*開始,這種沖突來源于患者對別人的矛盾態度,不過時間越長,沖突的來源越廣泛,到*后患者對自己的矛盾態度、矛盾的品質和矛盾的價值觀,都會造成這種沖突。 沖突是很重要的,我在很多現象中都能看到這一點。*開始,我發現,患者似乎并不知道他們的內心存在矛盾,這讓我很是驚訝,而且他們似乎也并不想知道這方面的事情,他們會在我和他們討論這些事情時變成一副吞吞吐吐的樣子。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次數多了之后,我才明白,雖然我想幫他們解決這些矛盾,但是他們并不喜歡像我一樣的矛盾分析者,所以才會變成一副吞吞吐吐的樣子。等到*后他們突然發現沖突之后,又會變成一副驚慌失措的樣子。從患者的這種反應中,我發現,自己其實是在玩“炸彈”,而這些炸彈完全有把他們粉碎的可能,他們自然也害怕這一點,所以面對這些沖突時選擇回避的態度,也是正常的。 隨后我發現,患者雖然也在努力想辦法,企圖“平息”這些沖突,但根本就沒有解決的可能,更確切地說,這種努力根本就是在制造虛假的和睦,完全不承認沖突是真實存在的。 患者主要使用下面四種嘗試來“平息”沖突。 **種是試圖將一部分沖突隱藏起來,把支配的權力,讓給它們的對立面。 第二種是“疏遠他人”。事實上,神經癥性疏離就是孤單,我們現在重新認識了它的功能。孤單是一種基本的沖突,也是*開始對待別人時的一種矛盾態度,另外,這種孤單還會讓人們保持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情感距離,這樣沖突就成了擺設,也就是說,它還有試著對沖突進行平息的意思。 第三種嘗試是神經癥患者遠離自己,這和“疏遠他人”的方法完全相反。對他來說,原來真實的自我,因為這種情況而變得不真實起來,于是為了代替真實的自我形象,他就會按照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在心中重新創造一個自我形象。在這個理想的形象中,沖突的每個部分都被粉飾成了一個多樣人格的不同組成部分,再也看不出來有沖突的樣子。很多神經癥問題,我們之前其實并不了解,自然也沒辦法分析,還有兩種神經癥傾向沒辦法劃分類別,在進行了這個嘗試之后,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想要變得完美現在轉變成了努力朝著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努力,想要得到別人的夸獎,其實就是想讓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的夸獎到底能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還要看我們的理想化形象和現實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差距越大,難度就越高。這種理想化形象,會深深地影響到完整的人格,所以它對于平息沖突來說,可以算是*重要的實驗。但是,一條新的內心裂縫被它制造出來,所以,必須要繼續進行修補。 第四種嘗試就是修補曾經偷偷將其他沖突掩蓋的內心裂縫。有時候,患者會把自己內心的活動,當成在自我之外發生的事件,這是因為他們利用了我口中的“外化作用”這個過程。外化作用會讓原本和理想化形象只有很小差距的真實的自我,完全變成另外一副樣子。另外,一種新的沖突又被它制造了出來,或者說原本就存在的沖突被它無限地放大了,這種說法更準確一些,其中被放大的程度*大的,就是自我和外界之間的沖突。 我在上面列舉的四種嘗試,就是患者為“平息”沖突而使用的辦法。一方面,在各種神經癥中,它們都發揮著作用,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另一方面,人格也因為受到了它們的影響,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當然,這四種方法并不是全部的方法,只是只有這四種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其他的方法并沒有。比如心中有疑惑,就可以用自以為肯定正確的態度來進行平息;比如內心世界出現分裂之后,就可以用絕對控制這種單純的意志力,來強行將其結合起來;再比如沖突和理想有關系時,患者只要拿出逢場作戲的態度,對所有價值都表示漠視,就能消除這種沖突。 原本,我對這些還沒有得到解決的沖突所造成的后果并不了解,但現在我知道了,包括產生各種各樣的恐懼、虛耗精力、摧毀道德和信仰、對糾纏的感情感到異常失望等。 偏向于虐待確實有一定的意義,我也是在徹底了解患者失去所有希望的狀態之后,才明白這一點的。我現在也知道,那些患者是因為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所以才想到假裝通過替代性生活試著去解決沖突的,他們想要得到的,就是那種報復性勝利,從他們在虐待行為中表現出的態度上,就能夠看出這一點。所以,我覺得,從只是執拗地想要在更寬廣的范圍內表現自己,所以才產生了對破壞性利用的需求來看,這和單獨的神經癥傾向沒有任何關系。對于這類人,我們暫時稱之為虐待狂,因為實在是找不到一個更準確的詞語來稱呼他們。 一種以親近他人、抗拒他人、疏遠他人這三種態度之間的基本沖突為動力學中心的神經癥理論,就這樣出現了。為了解決這些沖突,患者從開始就付出了自己*大的努力,這是因為他需要保持自身的完整功能,不愿意遭受人格被分裂的痛苦。他確實可以人為地制造出一種平衡,但是,新的沖突一直在不斷產生,想要解決這些新的沖突,他就必須不斷去探索新的解決辦法。神經癥患者為了不被分裂,必須要做一些事情努力保持整合的狀態,這就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敵意、更加絕望、更加恐懼、更加遠離自己和別人,*終的結果是病情更加嚴重,想要將沖突真正解決掉,也變得更加困難。*后,患者的失望情緒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補償,就只能繼續虐待行為,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失望情緒也在不斷增長,新的沖突自然就產生了。 神經癥的發展和它所造成的性格結構,*后造成的就是這種情況,讓人很是懊惱。我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還稱我的理論是更好的理論呢?首先,很多人樂觀地認為,只要用很簡單的方法就能治好神經癥,這并不符合實際情況,而我的理論恰好推翻了這種想法。當然,說想要治好神經癥非常復雜,這樣悲觀也是不對的。我的理論不但弄清楚了神經癥的復雜性和嚴重性,還提出了有助于緩解嵌在沖突中的積極的、樂觀的觀點,也能幫助我們努力在實踐中將這些沖突徹底解決,使我們能更有效地整合人格,所以我才說我的理論是更好的。神經癥患者試著自己解決沖突是不切實際的,很可能會出現不但解決不了沖突,反而還傷害到自己的情況,神經癥沖突是沒有理性的解決辦法的。但是,如果能將人格中造成這種沖突的狀態進行改變,或許能夠解決這些沖突。一個人的絕望、恐懼和敵視等感受都可以因為分析而得到降低,和其他人與自己的疏離程度,也能因為分析而變小。所以,如果分析工作做得好的話,這些狀態都能夠得到改變。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是注定要承受痛苦的,*后也都會被毀滅,同時他也不認為人性是善良的,更不看好人類的發展前途,所以他對神經癥及其治療情況也并不看好。人類雖然是在本能的驅使下行動的,但這種本能基本上只能被支配,*多被提高。但是我覺得,每個人都希望通過提升自己的潛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人也都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對此我深信不疑。不過,潛能并不會一直保持,如果有東西不停影響他和別人或是他和自己的關系,他就可能會失去自己的潛能。理解得越深,我就越是堅信,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夠不停地改變自己。
我們內心的沖突(平裝) 作者簡介
[美]卡倫·霍妮(Karen Horney)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20世紀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倫·霍妮是社會心理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她相信用社會心理學說明人格的發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適當,是精神分析學說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著有《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學》等。 卡倫·霍妮的巔峰之作《我們內心的沖突》于今天來看,對讀者仍有極大的閱讀價值,其不僅在理論上有重大發展,而且達到了心理學著作中鮮有的哲學高度。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