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執(zhí)中致德——中庸價值觀念的歷史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5862
- 條形碼:9787100215862 ; 978-7-100-21586-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執(zhí)中致德——中庸價值觀念的歷史考察 本書特色
知往鑒今,探索“中庸”之道的價值意蘊;執(zhí)兩用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書在厘清各歷史時期“中庸”價值觀演變的基礎上,考察其“得天為性”的本體論、“執(zhí)兩用中”的方法論、“達德至誠”的實現(xiàn)論與“天人合一”的價值論。全書過渡合理,筆墨輕重有度,值得一讀。 ★全書結構清晰,對“中庸”的闡釋從字到詞、由淺入深,哪怕毫無基礎也可閱讀;★對中庸價值本體論、方法論、現(xiàn)實論和境界論的闡釋角度新穎,值得再研究;★“中華傳統(tǒng)中文化研究叢書”之一,可搭配叢書其他書籍,以全面了解中華文化。
執(zhí)中致德——中庸價值觀念的歷史考察 內(nèi)容簡介
《執(zhí)中致德——中庸價值觀念的歷史考察》是“中華傳統(tǒng)中文化研究叢書”所列書目。全書以中庸價值觀念的起源與形成為線索,在厘清秦漢宋明清等時期發(fā)展的基礎上,考察中庸思想的價值本體論、價值選擇的方法論、價值理想的實現(xiàn)論和境界論等四個方面;探討各個歷史時期“中庸”觀念的演變過程及差異,以及儒家哲人對中庸價值觀念的不同理解,從而對儒家中庸觀念進行梳理,著重闡釋“得天為性”“執(zhí)兩用中”“達德至誠”“天人合一”等概念,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庸”的價值意蘊。
執(zhí)中致德——中庸價值觀念的歷史考察 目錄
**章 “中庸”價值觀念之起源與形成
**節(jié) “中”范疇的本義及引申義
一、“中”范疇的本義及起源
二、“中”范疇的引申義
第二節(jié) 中庸思想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
一、社會“失范”:中庸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二、學術下移:中庸學說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三節(jié) 中庸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
一、先秦時期中庸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
二、漢宋兩朝中庸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
三、明清兩朝中庸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
第二章 “得天為性”——中庸思想的價值本體論
**節(jié) 由天而性
一、“天”
二、“命”
三、“性”
四、“天命之謂性”的內(nèi)涵
第二節(jié) 由性而道
一、“率”
二、“率性”的內(nèi)涵
三、“道”
四、“率性之謂道”的內(nèi)涵
第三節(jié) 由道而天
一、“修”
二、“教”
三、“修道之謂教”的內(nèi)涵
第三章 “執(zhí)兩用中”“執(zhí)中用權”——中庸思想價值選擇的方法論
**節(jié) “過猶不及”“執(zhí)兩用中”
一、“過猶不及”
二、“執(zhí)兩用中”
第二節(jié) “執(zhí)中用權”
一、“經(jīng)”與“權”的概念釋義
二、先秦時期“經(jīng)權”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
三、漢宋時期“經(jīng)權”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
四、明清時期“經(jīng)權”思想的發(fā)展與演變
……
第四章 “達德至誠”——中庸價值理想的實現(xiàn)論
第五章 “天人合一”——中庸價值理想的境界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作者簡介
執(zhí)中致德——中庸價值觀念的歷史考察 節(jié)選
既然前文論述在施政方面要以“仁”為“經(jīng)”,是不是只要施以仁政,就會天下太平呢?當然不是,孔子雖然提倡要以“仁”施政,但是孔子卻不會偏執(zhí)在施行仁政這“一端”,他主張要在施仁政的同時加以“刑”,以此配合“仁”來治理國家。也就是說,孔子的施政方針就是以“仁”為“經(jīng)”,以“刑”為“權”。例如,《荀子》一書中對孔子用“刑”有過記載:“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雹倏鬃哟眙攪南鄧,當政七天就誅殺了少正卯?鬃拥膶W生懷著忐忑的心情詢問孔子,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孔子剛剛當政就先殺了他,就不怕引起人們的誤會嗎?孔子回答道,人有五種罪惡:一是內(nèi)心通達而險惡,二是行為邪僻而堅定,三是說話虛偽而善辯,四是善于記誦怪異之事而十分廣博,五是順從錯誤而加以潤澤,而少正卯一人就同時具有了這五種罪惡,所以這種人必須要殺。此外,孔子還主張在治理國家的同時既要嚴肅又要講誠信、節(jié)約財務、愛護子民,要根據(jù)農(nóng)時來使用民力,使百姓遵照道理去做。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張在施政過程中要堅持以“仁”為“經(jīng)”,以“刑”為“權”,這些思想都為后世的“經(jīng)權”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修養(yǎng)方面 古代凡是想在天下發(fā)揚明德的人,必須首先治理好自己的邦國;想要治理好自己邦國的人,必須首先整頓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頓好自己家族的人,必須首先修養(yǎng)好自己的品德。由此可知,一個人如若想要成就平天下的宏偉大業(yè)就必須以修身為基礎,從自身做起?鬃诱J為,執(zhí)政者的修養(yǎng)水平不僅關乎政治的成敗,還關乎人民是否能夠得到幸福。一個國家政治的好壞往往取決于執(zhí)政者自身的修養(yǎng)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觀念水平的差異,有修養(yǎng)的執(zhí)政者存在,那么這些政教就能被施行。如果執(zhí)政者沒有很好的修養(yǎng),那么這些政教就不能夠被施行。那么如何才能修養(yǎng)自身,達到有修養(yǎng)的水平呢?孔子認為,聰明的人不迷惑,他們會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提高自身修養(yǎng);仁德的人不憂愁,他們會將仁的思想進行推廣,傳達自己的思想;勇敢的人不畏懼,只要他們心中懷有信念,就會勇往直前。也就是說,“知”“仁”“勇”三個方面構成了君子修身的主要內(nèi)容,成為無數(shù)君子追求的目標! **,關于“知”在“權變”方面的論述! 墩撜Z·陽貨》篇載道:“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①喜愛聰明而不喜愛學習,他的弊病就是放蕩不羈。孔子從小有志于學習,雖然孔子對“知”極為看重,并且認為“知”是能夠成才的條件之一,但是孔子不僅僅只強調(diào)“知”的作用,還強調(diào)“知”要與“權”進行結合,如若兩者*終達到了“和”的狀態(tài),那么這樣的人才就會既有智慧又懂得權變,*終會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既然“知”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知”的含義又是什么呢?我們認為,“知”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知”包含了知識、認知、了解、把握的意思!墩撜Z·里仁》篇載道:“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雹诓灰獞n愁自己沒有職位,而應該憂愁自己用什么勝任其位;不要憂愁沒有人知道自己,而應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的人。另一方面,“知”通“智”,包含了聰明、睿智、智慧的含義。
執(zhí)中致德——中庸價值觀念的歷史考察 作者簡介
高涌瀚,周口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并參與省部級課題3項,在《道德與文明》《湖北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3篇! £惖赖,湖北大學哲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湖北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出版專著5部,在《哲學研究》《道德與文明》《江漢論壇》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