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施米特與馬克思對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叢書—馬克思主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49698
- 條形碼:9787010249698 ; 978-7-01-02496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施米特與馬克思對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叢書—馬克思主義) 本書特色
注重考察施米特與馬克思政治理解的當代價值。結合人類社會的時代特點與未來趨勢,較為客觀地評價了施米特與馬克思政治理解的當代價值。在探討的過程中,既辯證考察了施米特政治理解的當代價值,又突顯了馬克思政治理解所具有的突出重要意義。
施米特與馬克思對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叢書—馬克思主義)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主權國家、理解政治的依據、民主、自由主義、敵友政治等方面,盡可能展示了施米特與馬克思在政治理解上的理論分歧與當代價值,竭力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有針對性地回應來自施米特的挑戰。既論證了施米特政治理解所要解決的現代政治危機及其限度,也在相關理論議題上著重考察與闡釋了馬克思的政治觀及其重大意義,突出強調了馬克思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來超越政治以及解決現代性困境。 本書特別重視展開施米特與馬克思的“隱匿對話”,更加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研讀,加強在相關政治議題上的對比研究。在對比研究的層面,更易于看清楚施米特政治思想的理論實質,以及其與馬克思政治思想構成交鋒的地方,著力展示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相關重要理論觀點。在對比研究中深化了對政治本身的理解,對其中重要的焦點問題展開深層次的挖掘與論證,展現其中蘊含的理論困境,探討施米特與馬克思給出的不同方案及其當代價值。馬克思的政治理解,突破了施米特的狹隘政治思維模式,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獲得了全面、客觀而深刻的政治理解與批判,是診斷與治療現代性政治危機的很優政治思想資源,從而在對比研究中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的理論自信。
施米特與馬克思對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叢書—馬克思主義) 目錄
**章 以主權國家為依托的政治概念?
**節 民族國家的挺立及其重要意義?
一、國家作為共同體的重要價值?
二、民族共同體是形成國家的重要前提?
三、國家與社會的復雜關系?
第二節 主權是國家的本質性特征?
一、主權與決斷非常狀態?
二、主權與代表理論?
三、關于施米特主權理論的幾點討論?
第三節 地理疆界上的國家建構?
一、國家是具有一定地理版圖的權力機構?
二、馬克思從世界歷史來考慮民族國家問題?
三、辨析施米特與馬克思對地理疆界國家的理解?
第四節 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創建及其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國家專政性質的認定?
二、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
三、創建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 理解政治的不同依據?
**節 悲觀主義政治理解的神學溯源?
一、施米特政治理解的神學依據?
二、為政治提供信念倫理的支撐?
三、政治是神學世俗化的產物?
第二節 性惡論是施米特政治概念得以確立的人性根據?
一、性惡論源自于神學的原罪之說
二、性惡論是對“人是危險的動物”的確認
三、價值觀的對立乃至沖突是政治理解的現實因素?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對人性善惡論視角的超越?
一、馬克思對性惡論所代表的“神目觀”的超越?
二、人性是一個社會歷史的概念?
三、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超越傳統人性善惡論
第三章 關于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節 主權者與人民同一性的民主理念?
一、探尋實質主義的民主觀
二、建立在代表理論之上的民主?
三、反駁機械主義的民主觀?
第二節 施米特民主觀的“反民主”傾向?
一、源自于神學的民主觀
二、統治者被賦予了至高權力?
三、施米特民主理論的混亂?
第三節 馬克思的民主觀及其當代價值?
一、理解馬克思民主觀的幾個重要問題?
二、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
三、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發展了馬克思的民主理論?
第四章 如何對待自由主義?
**節 以政治決斷對抗自由主義的商討?
一、批判作為經濟-技術思維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
二、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導致了公共性的缺乏?
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引發了黨爭政治的弊端?
第二節 施米特反對自由主義的實質?
一、走出資本主義議會制政治的危機?
二、防止合法性對正當性的侵蝕?
三、反對抽象理性主義對政治的宰制?
第三節 馬克思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批判及當代價值
一、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與現實利益的內在關系?
二、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兩面性
三、在現有條件下追求自由的實現?
第五章 敵友政治的現實詮釋及其當代價值?
**節 政治的標準在于劃分敵友?
一、敵對性是政治與神學的共有特征?
二、實際處境中的敵友劃分?
三、以敵對性思維對抗現代性的挑戰?
第二節 敵友政治關涉國家和人民的生存?
一、政治是人生存的本性
二、戰爭的威脅需要敵友政治的存在
三、敵友政治專屬于存在的決斷?
第三節 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的階級概念?
二、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的真實含義?
三、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的當代價值?
第六章 施米特與馬克思政治理解的當代啟示?
**節 敵友政治的邏輯難免引向價值虛無主義的深淵?
一、非辯證的思維方式導致施米特更多強調敵對性?
二、敵友政治是思考現實政治生活的重要視角?
三、敵友政治難免導致虛無主義的危險傾向?
第二節 馬克思對政治的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視角
一、政治不具有自身獨立發展的性質?
二、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政治理解?
三、資本邏輯勢必引起民族國家間的分裂與對抗
第三節 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是重要發展趨勢?
一、合作共贏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礎?
二、合作共贏思想對傳統敵對性思維的超越
三、合作共贏思想有助于開辟人類社會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施米特與馬克思對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叢書—馬克思主義) 節選
他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與意志能力,開始有了與上帝之間的分別乃至對立。在《圣經》中,蝮蛇就是魔鬼、邪惡的代表,在伊甸園中已經潛在地包含了邪惡的因素,只不過在蝮蛇沒有引誘夏娃之前,人類始祖并未沾染這種邪惡。但是,在人類始祖不聽取上帝的勸告,轉而聽取了蝮蛇的誘惑之后,事件的性質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就是邪惡的種子在人類始祖身上開始滋長,一旦人類始祖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他們就真正具有了人的意識,進而與上帝區分開來,人類始祖對上帝權威的違抗,造成了人與上帝之間的緊張關系。 伊甸園中人類始祖之所以能夠無憂無慮地生活,就在于上帝與人之間建立了庇護與服從的關系。人類始祖悖逆了上帝的意志,就是對*高價值、絕對權力、統治秩序的極大挑戰。上帝將人類始祖驅逐出伊甸園,就在于人的危險性業已形成,如果人類始祖繼續留在伊甸園中,他們可能會繼續挑戰上帝所確立好的秩序,這無疑是對上帝絕對權威的挑戰與否定。上帝將人類始祖驅逐出伊甸園,意味著上帝不再允許這種事件的發生,上帝要維護神學世界的*高價值和統治秩序。將人類始祖驅逐出伊甸園,意味著上帝的世界與人類的世界分開了,人類始祖帶著原罪回歸到屬人的生活世界,從此差別、對立乃至敵對等得到了擴展,人類社會內部的紛爭甚至戰爭無法避免。從這種意義上說,原罪代表了區分乃至對立的文化元素,這種文化元素恰恰是世俗世界難以擺脫的,從而構成了人與人之間分裂、對抗的深刻根源。 然而,其實這種分裂、對抗的因素就存在于神學之中。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它是一個完滿形象的象征,但是它為什么允許魔鬼的存在?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上帝作為至善的代表,它的善良到底是如何彰顯的?如果沒有魔鬼形象的出現,上帝的至善是難以彰顯的。這就說明,上帝作為至善的完滿形象,需要作為邪惡對象魔鬼的對照,在這種對照中才能顯示上帝的至高倫理道德。這就說明分裂、對抗的要素早在上帝那里就出現了,作為完善理念的上帝,它需要魔鬼與之對待,在上帝與魔鬼的相互對待中,才能為上帝的存在提供存在論上的證明。原罪之說,說明人類始祖偏向了魔鬼一邊,成為了邪惡的攜帶者,魔鬼的因素隨即在人的身上得以體現,從而人本身就成了善與惡交織的矛盾統一體。在人身上恰好以對立的方式,既體現了神性的存在,也體現了魔鬼的蹤影,實質上是善與惡的交織。 施米特將原罪看得如此重要,就在于他抓住了人反抗上帝這一重要事件。人既然可以反抗作為絕對權威的上帝,他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意志能力去反抗同類。原罪已經取消了上帝與人之間的絕對同一性,使得差別、對立的因素在人的身上扎下根來。由原罪而來的差別、對立成為敵對性的來源,施米特正是抓住了原罪事件的這種特征,并將其不斷放大,將敵對性看作了人類社會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進而成為他的政治理解的深刻來源。 施米特的政治哲學,通過回溯到神學,將原罪確定為人性惡的主要依據,進而發展出了將敵對性作為思考對象的政治理論,體現了他對人與人之間敵對緊張關系的現實關注與把握。基于對現實社會中人們之間緊張關系的堅定判斷,施米特反對人性善的理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善恰好體現在自由主義的思維模式中。“對施米特來說,自由主義的謬誤在于認為人類在本質上是善的,因此如果我們清除仇恨,就能夠清除敵對與殺戮。”①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共識是主要的方面,差異、分歧可以通過商討加以解決。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分歧不會發展到敵對性的程度,因為它們可以通過協商加以解決,進而被控制在和平解決的范圍內,難以發展成為激烈的斗爭乃至戰爭。施米特從性惡論的角度出發,否認了這種商討政治的有效性,進而對作為其前提的自由主義作了尖銳的批判。他認為人性善是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而人性善已經違背了原罪之說,違背了宗教神學所確立的差別、對立乃至敵對的原則,而這種原則在人類社會中不斷地在起作用。 ……
施米特與馬克思對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叢書—馬克思主義) 作者簡介
劉增明,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美國丹佛大學訪問學者。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動態》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部分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出版學術專著《施米特敵友政治觀研究:一個馬克思主義視角的考察》,參與出版《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等著作2部,參編軍隊院校政治理論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2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省級項目2項,主持在研湖南省教改重點項目1項。獲學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省級科研獎勵一等獎1項,獲軍隊級科研獎勵三等獎1項,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三類崗位津貼1次。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