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圖解飛行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8106
- 條形碼:9787559638106 ; 978-7-5596-3810-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飛行史 本書特色
1.這本書里有不少其他講飛行的書里少見的插畫,挺有意思。我們熟悉的噴氣式客機是七十年前才問世的,真是了不起的創造。2.把人帶到天上,再安全地帶回來,現在看著很普通,早二十年還是件大事。這本書里都是勇敢的人。3.小時候也幻想過,是不是插兩把扇子就能飛起來,原來早千八百年的人就這么嘗試了。4.人類造出過好多漂亮的熱氣球啊。有機會還想坐一次熱氣球,融入天空,太浪漫了。5.從觀看者和搭乘者的角度講飛行史,還是蠻特別的。想來我們熟悉的這種飛行方式出現不過一百多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就比齊柏林飛艇晚幾年,真是不可思議。6.在關于飛行史的書里,這本算比較有故事性的。里面竟然引用了葉芝那首愛爾蘭飛行員預見死亡,這是我*愛的葉芝作品。這本書也促使我們思考,飛行、飛行器、駕駛員和乘客之間的關系,講的是人的飛行史,而不僅僅是技術之類。7.插圖可以說天馬行空,讓人大開眼界。讀起來也很輕松。不得不說噴氣機出現之前的飛機長得都差不多。8.天空不僅僅是天空,飛行也不僅僅是天上的事。飛行里有歷史,有政治,有狂想,有勇氣。9.書中特別講到了女性在飛行史上的存在和貢獻,無論是生產工人,還是地勤人員,還是女飛行員,都是飛行史的重要參與者。10.我認真看了書里熱氣球的部分和將近一百年前的飛行時刻表,想象了一下自己如果能在當時飛行,是什么場景。書里不少圖片表現了觀看到看到飛行活動時候的反應,那種興奮很感染人。
圖解飛行史 內容簡介
縱觀歷史,飛行的可能性令人類著迷:身插翅膀從高塔躍下的中世紀夢想家,18 世紀升上高空的熱氣球,20 世紀早期的航空表演,近數十年中飛向太空的宇宙飛船……每一項關于飛行的創舉,都吸引著大眾的目光。
《圖解飛行史》立足于大英圖書館收藏的大量圖像資料,聚焦具有重大文化影響的飛行時刻;先是通過觀眾的眼睛,隨后通過乘客的眼睛,勾勒出一部充滿智慧、勇氣和奇跡的人類飛行史。
圖解飛行史 目錄
01 Winged Men “長著翅膀”的人
02 Windbags 風囊
03 Afloat 飄浮
04 Wind Wrestlers 與風搏斗
05 Air Quake 空中浩劫
06 The Joy of the Ride 兜風的樂趣
07 Aerial Nationalism 空中民族主義
08‘Beware Down Below’ “當心下面”
09 The Jet Age 噴氣機時代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圖解飛行史 節選
03 飄浮 到19世紀60年代,乘坐熱氣球飛行的可能性已經得到了徹底的探索。但發掘熱氣球在諸如運輸、勘測和探索等方面的潛在能力的想法卻在不斷消減。熱氣球的娛樂價值雖然已經確立,但由于沒有新奇的吸引人的地方,航空演藝人員很難為觀眾找到新的關注點。本章講述了19世紀下半葉那個風囊盛行的年代:風囊發展為巨大的載人升降機,并升級為菱形飛艇。如果浮力問題已經成功解決,那么可操作性就是下一個目標。本書第4章將論述與此同時重于空氣的飛行器的發展。事實上,這兩個流派在世紀之交都取得了成功。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熱氣球是“巨人號”(Le Géant)。 1863 年,完美的宣傳員費利克斯·納達爾(Félix Nadar)建造了這個巨大的充氣氣球,它帶有用柳條編織的兩層座艙,旨在測試輕于空氣的航空器的極限。其體積達 21 萬立方英尺,是格林的“皇家拿騷號”的三倍大。納達爾是一位性情古怪但人脈廣泛的巴黎攝影師,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乘坐氣球上過天。他在航空攝影方面進行了多項實驗,并因此獲得了該領域的**項專利。他相信未來屬于比空氣更重的飛行器,但他決定先采用經過檢驗的方案,以便為進一步的研究籌集資金。其他幾位航空企業家也開始著手制造巨型熱氣球,用于大氣層的科學研究,或者系上纜繩,將大量付費乘客送入空中。納達爾當時的計劃是制造一種熱氣球,它可以環游世界,聲名遠揚,還能讓航空旅行成為新聞焦點。他對 19 世紀中期新聞界的運作非常熟悉,因此他意識到,任何結果—無論多么令人毛骨悚然,都會讓他出名。他和巴黎文學界許多人都是朋友,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為他們拍攝過肖像。嶄露頭角的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納達爾的航空協會擔任秘書。該協會出版了一本名為《氣球駕駛員》(L’aeronaute)的雜志,其中充滿關于“巨人號”建造和進展的大量筆記和插圖。 在“巨人號”初次飛行獲得成功后,幾位非常富有的乘客從戰神廣場出發,開始了向東的長途飛行。不幸的是,這次飛行沒有成功:“巨人號”搭載6名乘客(包括納達爾和他的妻子)飛行了長達17個小時,但它在德國降落時遭遇了可怕的意外,每個人都受了重傷。納達爾在媒體的熱切關注下恢復了健康,他向媒體反復講述自己的旅程,并在之后起訴執飛的飛行員,想以此博取更多新聞。不久之后,他發表了一份名為《飛翔的權利》(The Right to Fly)的宣言,主張飛行的未來在于空中機車,而不是熱氣球。 這種被認為過時的技術—氣囊技術,與另一種技術—滑翔機和發動機的下一步合作,現在看來似乎有些奇怪,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對既合乎邏輯又能鼓舞人心的組合。盡管很少有成功的案例(第 4 章將進行回顧)—固定機翼在 19世紀發展緩慢,但越來越明顯的是,乘坐滑翔機飛行將會在日后的某一時間點成功實現。與此同時,人們對氣象學重新產生了科學方面的興趣,而熱氣球則是進行空中野外工作的唯一選擇。世界上**個國家航空協會成立于 1852 年,名為法國空氣靜力學和氣象學會(Société Aérostatique et Metéorologique de France),這表明人們對熱氣球研究和天氣科學同樣重視。英國科學促進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決定資助有關高層大氣的氣象研究時,制造了一個熱氣球,這是英國迄今為止*大的熱氣球。格林之后*受尊敬的英國飛行員是亨利·考克斯韋爾(Henry Coxwell),他制造了一個體積達9.3萬立方英尺的氣球:這只“猛獸”在 1862 年夏天首次飛行。它可以容納 11 名乘客,但通常只搭載考克斯韋爾自己和被指定的氣象學家詹姆斯·格萊舍(James Glaisher)。在 9 月 5日從伍爾弗漢普頓出發的第三次實測飛行中,它上升了 3 萬英尺,但考克斯韋爾和格萊舍為此付出了代價—他們差點無法生還。格萊舍昏倒了,考克斯韋爾發現自己的手麻木得無法拉動閥門管線,但他還是用牙齒夠到了。二人下來之后向媒體講述了這個故事,后來故事通過報紙和雜志傳遍了全世界,配合版畫表現這戲劇性一刻。令格萊舍懊惱的是,登上頭條的是他們遭遇的危險,而不是氣象學。 格萊舍對1866年英國航空學會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并在用氣球的發展。但他無法阻止公眾對熱氣球在空中展現的壯觀、崇高場面的興趣。1870年,他與法國飛行員卡米伊·弗拉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威爾弗里德·德·豐維爾(Wilfrid de Fonvielle)和加斯頓·蒂桑迪爾(Gaston Tissandier)合著了《空中旅行》(Travels in the Air)。加斯頓的兄弟阿爾伯特·蒂桑迪爾是建筑師,也是藝術家,經常在作品中描繪氣象現象。他為這本書配套制作了富有吸引力的版畫,書很快就再版。 從熱氣球到驅動力飛行并不是單向的技術進步。許多發明家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方法。1852年,法國工程師亨利·吉法德設計了**艘靠蒸汽驅動的飛艇,飛行了17英里(在非常平靜的天氣里)。隨后,他利用自己對蒸汽機的研究,制造了動力絞車,用來升降巨大系留氣球的繩索。吉法德的氣球既被科學界所用,又供公眾娛樂使用—的確,這兩類觀測者混雜在系留氣球的座艙里,艙里有29名乘客。1868年,系留氣球被搭建在西德納姆(Sydenham)的水晶宮外,以吸引參觀**屆航空展覽會的觀眾。傳單上承諾觀眾可以從1 000英尺高的地方俯瞰“整個英格蘭十分之一的國土”。1869年,系留氣球的主人為記者提供了一頓免費的空中午餐,以促進對這段經歷的報道。系留氣球體驗確實變得更受歡迎。1878年在巴黎展出的“吉法德巨型氣球”,一次性搭載了50名乘客,僅在夏季,就有3.5萬人乘坐氣球上升到 500 英尺的高度。來到空中—體驗升空并從高處俯瞰風景,開始被認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 熱氣球仍然是一項大眾活動,但現在令人嘆為觀止的表演元素不僅僅在于氣球的外觀和升力,還在于它給乘客帶來的景觀和感受。包括沃克斯豪爾和克雷莫爾地區在內的游樂園開始搭建系留氣球,為更多的人提供了空中體驗。與 19 世紀 70 年代巴黎一個夏天就有成千上萬的乘客形成強烈對比的是,1836年以前,在不列顛群島總共只有 313 人乘坐氣球升空。
圖解飛行史 作者簡介
1.《圖解飛行史》所呈現的,是觀眾和乘客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飛行史。從古代近乎妄想的飛行實踐,到當代借助科技力量飛入太空的航天器和宇航員,人類的飛行史不止于少數人的參與,也被普羅大眾所觀看和記憶,并用多種方式記錄下來。 2.在兼顧人類飛行史上的科技革新的同時,《圖解飛行史》側重于呈現飛行史中蘊藏的人文信息。本書的時間線索以飛行的文化影響為主要依據。奧維德的《變形記》、菲爾多西的《列王紀》、凡爾納的小說,葉芝的詩歌,以及以往被忽視的玩具之類,都是本書的素材。 3.《圖解飛行史》中的近200幅印刷圖片,來自大英圖書館的收藏,其中不乏從未在中文出版物中出現過的圖片。這些圖片形式多樣,包括插圖、照片、漫畫、飛行時刻表、宣傳單等,如同紙上紀錄片,從多個角度呈現了人類向往飛行、實現飛行的歷史。 4.作者將女性話語帶入了飛行史的世界。在《圖解飛行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在制造飛行器、駕駛飛行器等方面做出的貢獻。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