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從英文報刊看中國語言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6)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8149
- 條形碼:9787552038149 ; 978-7-5520-381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英文報刊看中國語言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6) 內容簡介
近代是中外交流的黃金時期。1833-1916年間,大量外文報刊在華出版流通,其中以英文報刊的覆蓋面*廣、影響力優選。本書以英文報刊為主要材料,考察了近代英語世界對中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從而思考中國語言文學是怎樣在近代轉型的。 本書以英文報刊為主考察了中國近代的語言變革、文學更新與通俗化等問題。在附錄中也選譯了《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 《教務雜志》(Th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Journal)、《中國評論》(China Review)等近代重要英文報刊中以中國語言文學為主題的文章28篇,它們展示了近代來華歐美人士對中國語言文學的看法,也記錄了中國近代歷史中的生動細節。
從英文報刊看中國語言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6) 目錄
總序 1
緒論 1
**章.從英文報刊看中國語言的近代變革 . 15
**節 中國語言的選擇 ..........................16
一、文言的層次 ...........................................19
二、白話與方言 .......................................23
三、白話文運動 ..........................31
第二節 晚清的漢語羅馬化運動 ......................................35
一、漢語羅馬化運動的由來 ..................................................37
二、《中國叢報》與漢語注音系統 ........................................38
三、漢語羅馬化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42
第三節 西人與白話語言運動 ...................................45
一、白話演講 ......................................45
二、白話教育 ....................................47
三、白話出版 ...............................57
第二章 從英文報刊看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更新. 64
**節 舊文學的批評 ...............................67
一、古典小說評論 ..................................68
二、小說技巧批評 ..................................70
三、近代小說地位的提高 ....................75
第二節 創造“新文學” ...................82
一、征文競賽與“新文學” ..................84
二、小說創作與新文學 ..................................90
三、五四新文學的試水者 ......................................................93
四、基督教與五四新文學 ......................................................99
第三節 中國基督教文學的建構與傳播 ....................................105
一、中國基督教文學的建構 ................................................106
二、中國基督教文學的傳播 ................................................108
三、基督教思想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以“救贖”為中心 ............111
第三章 從英文報刊看中國近代文學通俗化 ....................................121
**節 晚清白話運動與近代文學通俗化 ................................124
第二節 基督教小說與通俗文學的興起 ....................................128
第三節 出版傳媒與近代文學通俗化 ........................................133
一、印刷術革命與近代出版 ................................................135
二、近代傳媒與通俗文學 ..................................141
三、通俗文學的普及 ...........................................144
結語....................................148
參考文獻...............................155
附錄一 中西人名及其他有關名詞對照表.......................161
附錄二 英文報刊中的中國語言文學研究(1833—1916)............168
后記288
從英文報刊看中國語言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6) 節選
結語 晚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西人懷著啟蒙中國的理想來華,他們給中國帶來了西方的基督宗教、科技文化知識,先進的教育醫療理念,充滿現代意識的語言文學觀等許多足以改變時代的觀念與文化,也提出了改變中國語言文學的想法。東西文化在靈活性和約束力上的差異在晚清集中地表現出來: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積淀形成了超穩定的結構,它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特點,能夠對不產生威脅的異質文化進行吸收。西方文化自從經歷過文藝復興以后,就一直處于流動和變化中。隨著英法等歐洲強國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霸權地位,西方文化也四處擴張,對中國文化表現出“彼可取而代之”的侵略性。而中國文化依然希望維持其原有的內部秩序,與流動、自由的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自從天朝大國的美夢被西方列強的槍炮聲所打破,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西方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矛盾與沖突尖銳激化,文化發生劇烈的動蕩與變遷,各種社會力量和文化體系相互沖撞、碰擊、滲透,中國中心論思想逐漸瓦解,中國文人的文化優越感也逐漸被自卑感所取代。晚清的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眾聲喧嘩的局面,中國知識分子也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氛圍中愈加強烈地感受到作為他者的西人的存在,也意識到了確立自我主體性的必要性。西人的文化啟蒙活動為中國引入了現代性的價值,推動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轉型。 語言的多元共存是近代中國文化向現代轉型的重要標志:深文言、淺文言、白話、方言、羅馬字都不甘示弱,紛紛試圖在即將到來的新時代中搶占一席之地乃至至高地位。在晚清這個充滿了革命氣息的時代中,西人、革命者、啟蒙者們爭先恐后地利用語言來傳達各自的知識理念,建立新的文化秩序,中國的官方語言文字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語言在這個時代中正醞釀著本身秩序的改變。語言的構建是在自我與他者的交流、對話的過程中,通過對他者的認識和與他者的價值交換而建立起來的。只有在漢語的自我存在與其他外語的互相交流、對話、依存中,語言主體的存在才能充分全面地體現。現代歐化白話文的形成就是在西人的倡導和推動下形成的。 語言本身并不具備國家民族的政治內涵,在白話崛起之前,文言只是作為一種傳統的書寫工具而被文人士大夫世代使用。當白話被西人用來作為書寫和傳播的語言工具時,文人才開始重新建立起對文言的認識。白話也是因為文言的存在而被相對賦予了通俗的內涵。文言文寫作的傳統文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權力等級。文言和白話在中國的文化等級中筑起了一堵看不見的高墻,成了文化權力的工具。在西人語言運動引起騷動和批評的同時,伴隨著文言文作為一種語言霸權的解體,書面語的空間被其他的語言形式所擠占,而文言文的中心地位也在不斷被動搖。文言文的神話崩潰了,文化專制主義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挑戰。更有活力的口語語體以一種所向披靡的陣勢迅猛壯大,它沖垮了一切文言文的堤壩,新的文化價值系統隨之產生。 西人使白話得以在書籍、報章、課本、演講、教學、翻譯等種種社會活動中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白話從下層語言轉化為社會語言,白話從而獲得了社會價值。他們倡導白話文、“新文學”,代表了一種現代性的話語方式和思維模式。正是在這種跨文化、跨傳統、跨階級的碰撞與競爭之中,漢語逐漸擺脫了文言文的陳腐、羅馬字的偏激和方言的局限性,*終由*具現代性的白話文一統天下,結束了眾聲喧嘩的多語時代。西人主導的語言運動沖擊了士大夫階層的語言習慣和思考模式,模糊了階層的界限,改變了文言文作為書面語的壟斷局面,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森嚴的文化等級制度,為晚清白話文運動和五四白話文運動鋪平了道路。西人的言行撼動了文言的統治地位,很大程度上解放了長期受壓制、受歧視的白話,順應了中國文學言文合一的發展趨勢。 文學觀念也受到語言的影響,晚清中國文學呈現出的新質,一定程度上源自語言的變化。語言的變革帶來了文體革新,而文體革新正是文學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變革有兩個層面:文字符號層面和文體層面,當語言的變革尚處于文字符號層面時,對于文學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而當語言的變革達到文體層面的高度時,就會對文學變革產生極大的影響。 西人積極倡導的“新文學”影響了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方向,并引領了“新文學”的潮流。他們創作小說,通過自身的創作塑造、表達和重建了中國文學;他們引進了西方文學的形式與技巧,為中國作家提供了學習外國小說的機會,也促進了中國小說的現代化進程;他們通過征文競賽,有意識地宣揚了現代思想、傳播意識、新的文學觀念和時代精神。此外,西人對中國通俗小說的情節、人物、結構、視角、敘事、思想等方面進行批評,豐富了中國的小說理論,為近代文學變革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很多都成為新小說的突破點,并成為迫使傳統文學價值體系崩潰和讓位的有利因素。 西方的文學觀念通過種種途徑影響了五四新文學,基督教思想和元素深深滲透進入中國現代文學,并成了現代文學的一部分。基督教文學是西方傳教士所倡導的“新文學”的理想形態。基督教文學在中國并沒有獲得成功,然而基督教文學卻在中國的文學的基礎上求變求新,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文化資源。基督教文學所倡導的文學理念也啟發了中國的文學革命者,對中國作家的培養則激發了中國文人的創造力。 晚清的中國文學處于眾聲喧嘩的時代,既有古典詩文,又有翻譯小說;既有傳統典籍,又有報章文學。小說的地位急劇上升,從末流成為主流,通俗文學大行其道,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觀。西人與中國文學通俗化進程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中國文化對宗教的冷漠以及近代化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使得晚清的中國文人對基督教缺乏同情和理解,排外情緒和文化偏見使得西方傳教士對近代文人的傳教宣告失敗。然而,西人所傳播的西方知識和文化卻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政局與歷史走向,也影響了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西人在認清現實的過程中,也更為關注中國下層大眾。他們了解到市民社會對通俗文學的需求,也積極地傳播通俗文學。其次,隨著語言霸權的解體,文言文不再是唯一的文學語言,文言中心論神話也開始崩潰。第三,大眾傳媒為近代通俗文化塑造了一個獨立的公共領域,產生了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新的信息流通體系和輿論模式,從而為公共領域表達自身的一般訴求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在漢學家、傳教士、革命者和市民階層的共同推動下,在語言、大眾傳媒、教育等各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通俗文化一躍而成為近代中國的主流文化,通俗文學成了主流文學,*適宜使用白話書寫的小說更是登峰造極,取代古典詩歌登上文壇主流。 西人不僅研究通俗小說,自己創作通俗易懂的基督教小說,還通過征文等方式來吸引中國讀者來創作。他們有意識地推動中國書面語言的變革,提高白話文的地位,帶動通俗小說的崛起;他們引進的西方先進印刷技術降低了大規模機械復制的成本,縮短了印刷出版的周期,為通俗小說的出版提供了物質基礎;他們還通過傳媒等方式營造市民社會的通俗文化觀念,為通俗小說的盛行提供思想便利。這樣,文學從士大夫壟斷的狀態下解脫出來,直接面向普通大眾,通俗文學也得到了普及。 西人提高了白話的地位,宣揚新的文學理念,創造基督教文學形態,并促進了通俗文學的普及。從西人的主觀意圖角度來看,他們力圖啟蒙中國,使中國擺脫愚昧、落后的處境。然而,他們的文化立場難免帶有自己的文化偏見,在對中國文學景觀再現的過程中,又不自覺地歪曲了中國文學的經驗和思想。應該看到,他們給中國近代語言文學帶來了現代性。現代性給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們帶來巨變中的心理體驗,晚清的中國知識分子就被卷入了這樣的境地,他們發現時代允許自己去冒險、強大、快樂和成長,也可能摧毀自己所擁有、所知道的一切。現代性給了他們改變世界的力量,也改變了他們自身。 西人改變中國語言文學的意圖和行動深深感染和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通商口岸的文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他們的影響,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與西人成了朋友,甚至成為基督教徒,并為他們的傳教工作出謀劃策。 a雖然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為西人工作*初都是抱著維持生計的態度,然而他們的思想或多或少發生了變化。 晚清文人面對著國家存亡的危機,生存焦慮與文化沖擊使得他們迫切地需要尋找一種能夠使中國獨立富強的文化模式,而西人正是他們*好的西方知識提供者。 b影響了中國的文人,就等于影響了整個中國。他們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文化主義者,然而在與中國知識分子爭奪話語權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擁有了文化霸權。近代來華西人中不乏殖民主義者,很難擺脫西方中心論的成見。西方文化優越論使得他們的世俗活動難免打上帝國主義擴張的烙印,引起了中國文人的反感和民族情緒。他們的“宣教布道使命”與具體實踐活動的效果或影響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內在緊張與差異,因而他們的意圖很難全部付諸實踐并獲得認同。 他們在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幾組矛盾:**,宗教活動與世俗的文學活動之間的矛盾。從觀念到形式,兩者之間都有難以調和的差異,西人在這一過程中也經歷了磨合的痛苦,是西化還是中國化?歷史為我們揭曉了答案;第二,西人群體與中國文學知識分子(或士大夫階級)之間的矛盾。傳教士希望可以“拯救”眾生,然而他們大部分的信徒卻是下層民眾。士大夫階級不但不肯入教,而且成了阻礙他們傳教的*大障礙。西人意識到,只有通過教育、文化等手段來對中國的年輕人進行教化,才有可能改善他們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第三,西人與中國民眾之間的矛盾。他們雖然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教徒,然而這些教徒中不乏依附教會勢力的地痞流氓以及貪圖利益者。他們的存在加上某些傳教士的行為不當激化了民族矛盾,引發種種教案血案。 近代中國英文報刊雖然大部分都是西方人所辦,但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時代風云,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研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載體的英文報刊,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國、中國人及中國語言文學,也能夠為今天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啟迪。 1833—1916年,對于宇宙、地球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對于中國而言卻是至關重要的變局時代。考察這一時期的英文報刊可以發現:中國的語言已經在發生著由文言而白話的近代變革、傳統的文學觀念與形態也在逐漸被西方文學所取代。百余年后,再來審視這段驚心動魄的中西文學、文化交流史,依然有許多未知在等待我們去發掘。中國的英文報刊雖然邊緣性的,卻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雙行道上:它們在向西方傳遞中國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觀點,充當了中西雙方的溝通橋梁。
從英文報刊看中國語言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6) 作者簡介
狄霞晨 江蘇溧陽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曾在臺灣大學、神奈川大學訪問學習。出版有專著《博學于文:中外思想學術交匯下的劉師培文論》等。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