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淮南子》學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8052
- 條形碼:9787101158052 ; 978-7-101-1580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淮南子》學史 內容簡介
作為一部重要的子書,《淮南子》自問世以后,就一直為學者所關注、傳播和研究。據統計,《淮南子》現存古本約一百一十多個,國內外研究《淮南子》的著述也已經超過一千種。這些著述絕大部分立足于《淮南子》文本的校勘整理、義理闡釋和辨偽考證等三大方面。但是,這些著述對于《淮南子》兩千年來傳播、接受與研究的這一歷史過程關注不夠。因此,該書從學術發展史的角度,對《淮南子》兩千余年傳播、接受與研究的漫長過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研究。 《學史(套裝全2冊)》總結了自兩漢開始直到近現代《淮南子》的學術研究情況,分成六個時期,對《淮南子》學的流傳、演變、發展、勃興進行了全面的敘述和研考。
《淮南子》學史 目錄
序
導論
**節 關于淮南王劉安的幾個問題
第二節 關于《淮南子》的幾個問題
第三節 《淮南子》學及其演進軌跡
**編 漢代《淮南子》學的形成與初興
**章 漢代《淮南子》學概說
**節 漢代《淮南子》學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漢代《淮南子》學的演進過程
第二章 漢代《淮南子》版本的形成與演化
**節 《淮南子》劉安原本與漢武帝秘府藏本
第二節 《淮南子》劉向校定本
第三節 東漢中后期《淮南子》注本的興起
第三章 漢代《淮南子》文本的流傳與校勘
**節 從《新序》《說苑》引文看《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二節 從《論衡》引文看《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三節 從《楚辭章句》《呂氏春秋注》引文看《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四節 漢代《淮南子》的文本校勘
第四章 許慎的《淮南子注》
**節 許慎《淮南子注》的寫作時間
第二節 許慎《淮南子注》的校注特色
第三節 許慎《淮南子注》的思想性
第四節 《淮南子注》與《五經異義》《說文解字》的關系
第五章 高誘的《淮南子注》
**節 高誘的生平及著述
第二節 高誘《淮南子注》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高誘《淮南子注》的校注特色
第四節 高誘《淮南子注》引書分析
第五節 高誘《淮南子注》的思想性
第六節 高誘《淮南子注》以儒解道的傾向
第二編 魏晉至唐五代《淮南子》學的低落
**章 魏晉至唐五代《淮南子》學概說
**節 魏晉至唐五代《淮南子》學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魏晉至唐五代《淮南子》學的演進過程
第二章 《淮南子》節選本的出現及注本始雜
**節 魏征的《群書治要》本
第二節 舊鈔本《淮南鴻烈兵略間詁第廿》殘卷
第三章 魏晉至唐五代《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節 魏晉時期《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二節 南北朝《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三節 隋代《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四節 唐代初期《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五節 盛唐時期《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六節 唐中期至五代《淮南子》的文本流傳
第四章 《文心雕龍》《劉子》對《淮南子》的評價與吸納
**節 《文心雕龍》對《淮南子》的評價與吸納
第二節 《劉子》對《淮南子》的評價與吸納
第五章 《長短經》《意林》對《淮南子》文句的引用與輯錄
**節 《長短經》對《淮南子》文句的引用
第二節 《意林》對《淮南子》文句的輯錄
……
第三編 宋元《淮南子》學的再起
第四編 明代《淮南子》學的勃興
下冊
第五章 茅坤的《淮南子》評點
**節 茅坤《淮南子》評點概況及各篇總評
第二節 茅坤對《淮南子》文本的細致分析
第三節 茅坤對《淮南子》文意的深層挖掘
第四節 茅坤對《淮南子》文章技藝的揭示
第六章 明代其他學者對《淮南子》的評點
**節 袁宏道的《淮南子》評點
第二節 陳深的《淮南子》評點
第三節 穆文熙的《淮南子》評點
第四節 張榜的《淮南子》評點
第五節 陳仁錫的《淮南子》評點
第六節 汪明際等人的《淮南子》評點
第七章 明代坊刻本中的《淮南子》評點
**節 《評苑》本中的《淮南子》評點
第二節 《匯錦》本、《釋評》本中的《淮南子》評點
第三節 《匯函》本中的《淮南子》評點
第八章 明代學者對《淮南子》的評說
**節 宋濂的《淮南子辨》
第二節 楊慎對《淮南子》的評價與征引
第三節 王世貞對劉安及《淮南子》的評說
第四節 胡應麟對劉安及《淮南子》的評說
第五節 明本序跋中的《淮南子》評說
第五編 清代《淮南子》學的偏勝
**章 清代《淮南子》學概說
**節 清代《淮南子》學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清代《淮南子》學的演進過程
第二章 清代《淮南子》版本的翻新與襲舊
**節 莊逵吉校刊本的產生及盛行
第二節 莊逵吉本的子版本
第三節 《淮南子》明刊本的翻印本
第四節 余風猶存——清代《淮南子》節選本
第三章 清代《淮南子》版本的新變
**節 批校本的盛行——二十八卷本批校本
第二節 批校本的盛行——清以前二十一卷本批校本
第三節 批校本的盛行——清代莊逵吉本批校本
第四節 清代《淮南子》影宋鈔本的興起
第四章 清代《淮南子》校注的發軔期
**節 傅山的《淮南子評注》
第二節 惠棟、錢大昕的《淮南子》校注
第三節 錢塘的《淮南天文訓補注》
第四節 莊逵吉的《淮南子》校注
……
第六編 民國《淮南子》學的轉型
結語——《淮南子》學的總體特征
主要征引文獻
后記
《淮南子》學史 節選
到了劉宋元徽年間,圖書稍有增益。《隋書·經籍志》又說:“元徽元年,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儉又別撰《七志》:一日《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日《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日《文翰志》,紀詩賦;四日《軍書志》,紀兵書;五日《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日《術藝志》,紀方技;七日《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齊永明中,秘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①王儉擔任劉宋秘書丞時,清理出官藏圖書一萬五千余卷,并著《七志》將其著錄,其中有《諸子志》,記錄古今諸子。《淮南子》官方藏本若不亡,即被列入《諸子志》中。到了齊代,秘書閣的圖書僅增加兩千余卷,但不久再一次毀于齊末的戰火之中。 梁代統治者較重視文治,秘書閣藏書恢復了不少,達到二萬三千余卷。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后,搜集公私圖書,使藏書增加到了七萬余卷,但遺憾的是,周師入郢,焚毀了十之八九。梁武帝期間,隱居不仕的阮孝緒參照公私書目撰成《七錄》,不僅有《子兵錄》,還增加了《佛錄》和《道錄》。這兩錄應是后世《佛藏》和《道藏》的源頭。可見,《淮南子》后被列入《道藏》并非空穴來風,或與這個時期人們對劉安的認識有關。阮孝緒在《七錄序》中說:“有梁之初,缺亡甚眾,爰命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內,別藏眾書,使學士劉孝標等重加校進。”②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曾引用《淮南子》,說明梁代秘書閣應藏有《淮南子》一書,但恐怕后來亦難免兵火之患。 政治相對穩定的南方,其官藏書籍的命運尚且如此,更何況動蕩更甚、混亂相尋的北方。《隋書·經籍志》說:“其中原則戰爭相尋,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人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于齊,秘府之中,稍以充實。暨于氽朱之亂,散落人間。后齊遷鄴,頗更搜聚,迄于天統、武平,校寫不輟。后周始基關右,外逼強鄰,戎馬生郊,日不暇給。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萬卷。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本,才至五千。”①不管北方朝廷如何努力,官方藏書都很難突破一萬卷。 對于《淮南子》學來說,《淮南子》能否廣泛流傳是關鍵。如果士人連《淮南子》這部書都讀不到,就談不上《淮南子》學了。魏晉南北朝由于戰亂分裂,極大地限制了書籍的保存和流傳,官藏《淮南子》幾經焚毀即是明證。而且,從這個時期文人著述引用《淮南子》的情況看,《淮南子》高誘注本基本流傳于北方,而許慎注本基本流傳于南方。這也是南北分裂造成的結果。同時,作為近世子書,《淮南子》必然不會像傳統經史書籍那樣受到官方的重點保護,客觀上也被削弱了流傳的力度和廣度。從這個方面說,魏晉南北朝動蕩分裂的政治局面,是《淮南子》學由東漢的興盛逐漸走向低落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除動蕩分裂這一政治局面的影響外,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流行的神仙思想,也對《淮南子》學產生了較大影響。相對于漢代的神仙思想來說,魏晉南北朝的神仙思想更加緊密地依附于道教,更加富有理論體系。這個時期的道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有了成熟的神學理論,而且還涌現出大量的道書,僅魏晉二百年間,阮孝緒《七錄》著錄的道書就有420余種,更遑論南北朝。在這個時期,道士們注重三教融合,依托老莊,吸納儒學,暗用佛學,開辟出內丹派與外丹派的神仙思想體系。其中以葛洪、陶弘景的理論*為典型。葛洪首次把長生與成仙的理論體系化,既論證了它的可能性,又證明了它的現實性。他相信劉向的《列仙傳》決非虛言,進而在《抱樸子內篇》中的《論仙》《至理》等篇反復論證長生與成仙的可能性,又在《金丹》《仙藥》《對俗》等篇反復論述長生與成仙的現實性,把煉服金丹作為長生與成仙的根本。這顯然繼承了漢魏以來方術之士的理論與實踐。劉安及其賓客正是這些方術之士的杰出代表。在葛洪等人的思想認識下,人們大多只關心劉安長生與成仙的傳說,只關心劉安長生與成仙的實踐,對更富有學術性的《淮南子》反而關注很少。葛洪在劉向《列仙傳》的基礎上擴展成《神仙傳》,豐富了淮南王劉安的成仙故事,將他徹底仙化,為后世文人學者留下了許多的遐想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淮南子》學的發展。
《淮南子》學史 作者簡介
李秀華,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現任臺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諸子學研究。近年來,在《文獻》《孔子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