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動物防疫檢疫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03183
- 條形碼:9787030503183 ; 978-7-03-050318-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物防疫檢疫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在內容設計上考慮到了動物醫學職教師資培養的基本要求和中職獸醫畢業生的*低專業能力要求,將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有機整合到生產實際和工作中去,內容包括:動物防疫檢疫基礎知識、養殖領域防疫檢疫技術、流通領域防疫檢疫技術和屠宰領域防疫檢疫技術四部分。為了遵從職業教育特點,還專門設計了本課程的教學法,將職業教學方法與專業課教學高度融合,增加了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動物防疫檢疫技術 目錄
**章動物防疫基本知識1
**節動物防疫的發生與流行1
一、動物疫病的特征1
二、動物疫病發生的條件2
三、動物疫病的流行過程3
第二節疫病監測6
一、動物疫病監測的概述6
二、動物疫病監測的分類9
三、動物疫病的監測程序10
第三節動物檢疫知識13
一、動物檢疫的范圍13
二、動物檢疫的對象13
三、動物檢疫的分類17
四、動物檢疫的方式、方法17
五、動物檢疫處理18
第四節重大動物疫病的處理20
一、主要病毒性疫病的檢疫處理20
二、主要細菌性疫病的檢疫處理48
三、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檢疫處理58
第二章養殖領域防疫檢疫技術72
**節養殖場防疫條件72
一、選址72
二、布局73
三、設施設備73
四、從業人員73
五、制度檔案的建立74
六、種畜禽場防疫條件74
第二節養殖場防疫制度74
一、養殖場防疫制度74
二、動物免疫制度75
三、養殖場用藥制度75
四、檢疫申報制度75
第三節養殖場消毒76
第四節國家強制免疫病種的免疫79
第五節國家強制免疫病種的監測82
一、動物疫情監測的概述82
二、監測內容83
三、監測程序83
第六節投入品使用的控制90
一、控制對象90
二、飼料、營養性飼料添加劑和一般性飼料添加劑使用準則90
三、藥物及藥物飼料添加劑使用準則90
四、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使用準則90
五、生物制品的使用規范91
六、建立養殖品投入的監管網絡91
第七節疫病處置92
第八節建立養殖檔案93
第九節檢疫申報96
一、規模養殖場動物檢疫申報制度96
二、申報流程97
第三章流通領域防疫檢疫技術101
**節運載工具消毒101
一、運載工具消毒的意義101
二、運載工具消毒的要求101
三、運載工具消毒監督的實施程序102
第二節動物產地檢疫103
一、動物產地檢疫概述103
二、動物產地檢疫程序105
三、動物產品產地檢疫108
第三節運輸檢疫監督116
一、運輸檢疫監督的意義116
二、運輸檢疫監督的要求116
三、運輸檢疫監督的實施程序117
四、運輸檢疫監督的處理118
第四節市場檢疫監督118
一、市場檢疫監督的意義118
二、市場檢疫監督的分類118
三、市場檢疫監督的要求119
四、市場檢疫監督的實施程序119
五、市場檢疫監督的處理120
第五節進出境檢疫120
一、進出境檢疫概述120
二、進境檢疫122
三、出境檢疫124
四、過境檢疫126
五、攜帶物及郵寄物檢疫127
六、運輸工具檢疫128
第四章屠宰加工領域防疫檢疫技術130
**節屠宰加工防疫條件130
一、屠宰加工企業的選址和布局的衛生要求130
二、屠宰加工企業主要部門和系統131
第二節宰前檢疫136
一、屠畜的宰前檢疫136
二、家禽的宰前檢疫139
第三節宰后檢疫141
一、宰后檢疫概述141
二、豬的宰后檢疫程序及操作要點144
三、牛、羊及家禽的宰后檢疫程序及要點146
第四節動物產品檢疫150
一、皮張檢疫150
二、精液、胚胎檢疫152
三、種蛋的檢疫154
第五章動物防疫檢疫技術課程教學法157
**節動物防疫檢疫技術的學情分析157
一、學情分析157
二、采取措施158
第二節教材分析159
一、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內容160
二、適時性161
三、以地方畜牧業發展現狀為立足點,重組教學內容161
第三節各章節教學法建議161
一、案例教學法161
二、項目教學法162
三、現場教學法162
四、角色扮演法162
五、任務驅動教學法163
六、小組討論教學法163
七、崗位訓練教學法163
八、多媒體教學法163
第四節教學法舉例163
一、項目教學法案例163
二、行動導向法教學案例166
參考文獻170
教學資源
動物防疫檢疫技術 節選
**章 動物防疫基本知識 **節 動物防疫的發生與流行 一、動物疫病的特征 動物疫病是病原體與動物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動物的身體條件不適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或動物機體能迅速動員自身防御力量將入侵微生物消滅,從而不出現任何可見的病理變化和癥狀,這種情況稱為抗感染免疫。換言之,抗感染免疫就是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動物機體對某一病原微生物沒有免疫力(即沒有抵抗力)稱為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機體才能引起感染過程。 (一)動物傳染病的特征 1.傳染方式和類型多樣 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與動物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每一種傳染病都由其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長繁殖,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應,這一過程稱為傳染或感染。當病原微生物具有相當的毒力和數量,而動物機體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時,則在臨診上出現一定的癥狀,這一過程稱之為顯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雖能進行一定程度的生長繁殖,但動物不呈現任何癥狀,即動物機體與病原微生物之間的斗爭處于暫時的、相對的平衡狀態,這種狀態稱為隱性感染,處于這種情況下的動物稱為帶菌(帶毒)者。 2.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從傳染病患病畜禽體內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畜禽體內,能引起具有同樣癥狀的疾病。像這樣使疾病從患病畜禽傳染給健康畜禽的現象,是區別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的一個重要特征。當條件適宜時,在一定的時間內,某一地區易感動物群中可能有許多動物被感染,致使傳染病蔓延傳播,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機體發生特異性反應 在感染過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機體發生免疫學的變化,產生特異性抗體和變態反應等,這些反應可以用血清學的方法等特異性反應檢查出來。動物耐過傳染病后,在大多數情況下,均能產生特異性免疫,使機體在一定的時間內或終生不再感染同種傳染病。 4.具有特征性的臨診表現 傳染病的臨診表現因病原各異,大多數傳染病都有其特征的綜合癥狀和一定的潛伏期及病程經過(前驅期、明顯期、恢復期)。 5.帶菌(毒)現象 動物痊愈后,臨診癥狀消失而體內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可成為病愈后的帶菌(毒)者,在一定的時間內仍然向外界排菌(毒),繼續傳播疫病。 (二)動物寄生蟲病的特征 1.寄生方式多樣 一個生物生活在另一個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從另一種生物體內吸取營養,并對其造成毒害,這種生活方式稱為寄生。營寄生生活的動物稱為寄生蟲,而被寄生蟲寄生的動物稱為宿主。寄生蟲按營寄生生活的長短,可分為暫時性寄生蟲和固定性寄生蟲。按寄生部位,可分為外寄生蟲和內寄生蟲。 2.生活史復雜 有些寄生蟲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往往需轉換多個宿主。寄生蟲成蟲期寄生的宿主稱終末宿主,寄生蟲能在其體內發育到性成熟階段,并進行有性繁殖;寄生蟲幼蟲期寄生的宿主為中間宿主;有的幼蟲期所需的第二個中間宿主稱補充宿主;寄生蟲寄生于某些宿主體內,可以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繼續發育,這種宿主稱貯藏宿主。 3.對機體危害形式多樣 寄生蟲病對畜禽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蟲體對宿主的損傷多種多樣。 (1)機械性損傷蟲體通過吸盤、棘鉤及移行,可直接造成組織損傷;蟲體對器官組織的壓迫或阻塞于有管器官,可引起器官萎縮或梗死等。 (2)奪取營養造成宿主營養不良、消瘦、維生素缺乏等。 (3)分泌毒素如吸血的寄生蟲分泌溶血物質和乙酰膽堿類物質,使宿主血液凝固緩慢。錐蟲毒素可以引起動物發熱、血管損傷、紅細胞溶解。有的寄生蟲分泌宿主消化酶的拮抗酶,影響宿主消化功能。 二、動物疫病發生的條件 疫病能否發生,與病原體的特性、動物機體的抵抗力和環境因素等均有很大關系。 (一)病原體的致病力及毒力 病原體引起疾病的能力稱致病力(致病性或病原性),這是該病原體“種”的特性。如豬瘟病毒可引起豬瘟,破傷風桿菌可引起破傷風。也有不少病原體,如結核桿菌、沙門菌等能感染多種動物。某一株微生物的致病力稱毒力,與其結構(如莢膜、所含透明質酸酶等)、代謝產物(如外毒素)等有關。毒力大小常用半數致死量( LD50)或半數感染量( ID50)等來表示。只有當具有較強毒力的病原體感染機體后,才能突破機體的防御屏障,在體內生長繁殖,引起傳染過程,甚至導致傳染病發生。弱毒株或無毒株則不會引起疾病,因此被人們可用來生產免疫菌(毒)苗。 (二)有一定數量的病原體 需要多少病原體才能引起傳染病,這與其毒力有關。當病原體進入機體后,須經一定的生長適應階段,只有當其生長繁殖到一定的數量并造成一定損傷時,動物才會逐漸表現出臨診癥狀。 (三)適宜的侵入門戶 病原體進入動物機體的途徑,稱侵入“門戶”。病原體侵入門戶是否適宜,與能否發病也有很大關系。有些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侵入門戶是比較固定的,如豬肺炎支原體只能通過呼吸道傳染,破傷風桿菌必須經深而窄的創傷感染,狂犬病病毒的侵入門戶多限于咬傷。但也有很多病原體如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巴氏桿菌等,可通過多種途徑侵入。 (四)具有易感性的動物 動物對某一病原體沒有免疫力,稱之為易感性,對病原微生物具有易感性的動物稱易感動物。不同動物對同一種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有很大差異。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動物機體才會引起傳染病。例如,豬氣喘病只感染豬,而牛羊則不感染。同一毒力和數量的病原微生物侵入抵抗力不同的動物,產生的后果也不相同,有的癥狀較嚴重,有的癥狀輕微,有的不發病。例如,炭疽桿菌侵入牛羊機體時,常引起急性敗血癥,而豬和肉食性獸類感染后,多為局限性病變,甚至不表現臨診癥狀。即使同種動物對同一種病原體的易感性也是有差異的。例如,小鵝瘟病毒只感染小鵝,成熟鵝不感染;在豬群中流行豬瘟時,常可看到部分豬不發病的現象。 動物對某一病原體的感染性,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營養、免疫狀態、年齡、性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疫病預防時,要加強飼養管理和免疫接種工作,充分提高動物對疫病的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從而起到預防疫病的目的。 (五)適宜的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指氣候變化、環境衛生狀況等。例如,氣溫過高過低或氣候變化劇烈、陰雨潮濕等,會降低動物的抵抗力。氣候寒冷,有利于病毒的生存;氣候炎熱,對細菌生長繁殖有利,而且各種昆蟲大肆繁殖,利于疫病傳播。畜舍環境清潔衛生,無污水、糞便,則動物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將大大減少;畜舍衛生狀況差,污物堆積,蚊蠅孳生,老鼠、昆蟲活躍。則動物接觸病原微生物的機會增加,容易造成疾病傳播。 在疫病發生過程中,病原體是疫病發生的條件,動物機體是變化的根據,病原體要通過機體起作用。外界環境因素不僅對動物的抵抗力產生影響,也影響病原體的生存條件、繁殖能力和致病能力。了解疫病發生的條件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控制和消滅疫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動物疫病的流行過程 (一)流行過程和流行病學的概念 傳染病不僅能在個體內發生,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形成群體感染的現象。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經過不同的傳播途徑,侵入另一易感動物體內形成新的傳染,并繼續傳播擴散的過程,稱為傳染病的流行過程,也就是傳染病在畜禽群中發生、發展的過程。 疫病的傳播過程與流行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傳染過程是病原體入侵機體后與機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傳染病只不過是傳染過程的一個表現形式。而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則與之完全不同,它是在群體中發生的,是從動物個體感染發病發展到動物群體發病的過程。 流行過程無論在時間、空間上的表現都是錯綜復雜的,受到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運用各種有效的調查分析及實驗方法,研究各種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規律,明確影響疫病流行的因素、病因及在動物群中的分布特點等,從而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預防、控制以至逐步消滅疫病在畜禽群中的發生和傳播,這一科學體系稱之為流行病學。 (二)流行過程中的 3個基本環節 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群 3個基本環節。這 3個環節是構成傳染病在動物群中蔓延的生物學基礎,倘若缺乏任何一個環節,新的傳染就不可能發生。而且 3個環節孤立并存也不能發生新的傳染和傳播。只有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當 3個環節互相聯系時,才能構成傳染病的傳播。 1.傳染源 傳染源也稱傳染來源,是指能使病原體在其中寄居、生長、繁殖,并能經常排出體外的動物機體。具體說,傳染源就是已感染動物。有癥狀的已感染動物稱為患病動物,是重要的傳染源。尤其在前驅期和癥狀明顯期可排出大量毒力很強的病原體,因此作為傳染源的作用也*大。受感染后無癥狀但攜帶并能排出病原體的動物稱為病原攜帶者,也是不可忽視的傳染源。 至于被病原體污染的外界環境因素,雖能起著傳播病原體的作用,但由于不適宜病原體的生長繁殖,所以不是傳染來源,稱為傳播媒介。某些媒介是昆蟲,在流行過程中既起到媒介作用,又起到保存病原體和使病原體傳代的作用,有人將具有這種性質的昆蟲稱為附加傳染源。 2.傳播途徑 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后,經一定的方式在侵入其他易感動物所經過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了解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是為了更好地制止病原體向外擴散和傳播,這是防治傳染病的*重要環節之一。傳播途徑可分為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兩種。 (1)直接接觸傳播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被感染的動物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而引起的傳播方式稱為直接接觸傳播。例如,狂犬病就是健康動物被病犬咬傷而傳染的;馬媾疫是通過交配傳染的;為傳染病病畜禽施行手術或進行尸體剖檢時,病原體偶爾可經傷口感染。這種方式使疾病的傳播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廣泛的流行。 (2)間接接觸傳播在外界環境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污染的物體、飼料、飲水、土壤、空氣、活的傳播者),間接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方式,稱為間接接觸傳播。大多數傳染病均能通過直接、間接接觸傳播途徑而傳染,故這類傳染病常稱為接觸傳染性疾病。 有些病原體可由上一代直接傳至下一代(母體到后代),稱為垂直傳播。垂直傳播有經胎盤傳播(如豬瘟、豬細小病毒病、牛黏膜病、藍舌病、偽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貓泛白細胞減少癥等)、經卵傳播(如雞白痢、禽傷寒、禽白血病、禽腺病毒等)、經產道傳播(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皰疹病毒)等。 病原體在同世代動物之間橫向平行地相互傳播,稱為水平傳播。如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傳播,均屬水平傳播。 3.易感動物群 動物群中如果有一定數量的動物對某種病原體具有易感性,這種動物群即為易感動物群。當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動物群時,則可引起某種傳染病的流行。動物群中易感個體所占的百分率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響傳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及疫病的嚴重程度。一般說來,如果動物群中有 70%~80%的個體是有抵抗力的,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暴發流行。動物易感性的高低雖然與病原體的種類和毒力強弱有關,但主要還是由動物體的遺傳特性、特異性免疫狀態等因素決定的。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飼料、飼養管理、衛生條件等因素對動物的易感性也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抗病育種、加強飼養管理、給動物注射疫苗等措施,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特異性免疫力,從而降低其易感性。 (三)流行過程的特點 流行病的基本特點之一是具有流行性。但各種傳染病流行過程的表現各不相同,因而構成不同的流行特點。即使是同一傳染病,由于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不同,其表現形式也不一樣。掌握傳染病的流行特征,對控制和消滅傳染病具有重要意義。當某一地區發生傳染病流行時,首先要對其流行特征進行調查和分析,找出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