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發展評定與培養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3344
- 條形碼:9787030733344 ; 978-7-03-07333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發展評定與培養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探索了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指標體系(結構),制定了基于全國樣本的標準化系列人格評定工具,進行了教育現場實驗,探索了我國兒童、青少年人格培養模式。
中國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發展評定與培養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成果在研究團隊35年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3-15歲兒童青少年的人格發展結構、評定工具、發展特點、影響因素及培養方案進行了闡述,系統探討了我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的發展,力圖豐富我國人格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本書主要內容為探索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結構,制定人格評定量表和全國常模;揭示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類型,以及跨階段縱向發展特點;探究兒童青少年人格及相關重要特質的影響因素;構建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養模式。
中國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發展評定與培養研究 目錄
前言
縮略語表
**章 緒論 1
**節 健全人格的概念與研究意義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指導思想 6
第三節 研究的問題與理論框架 13
第二章 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結構、評定量表編制與常模建立 18
**節 中國3~6歲幼兒人格結構、教師評定量表編制與常模制定 18
第二節 中國6~12歲小學生人格結構、教師評定量表編制與常模制定 32
第三節 中國12~15歲初中生人格結構、自評量表編制與常模制定 45
第三章 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縱向發展特點及分數等值與跨階段縱向發展特點 55
**節 兒童人格群組序列追蹤發展特點 55
第二節 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分數等值與跨階段發展特點 79
第四章 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分數等值后人格類型及跨階段縱向發展特點 111
**節 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分數等值后人格類型劃分 111
第二節 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類型跨階段縱向發展特點 125
第五章 人格發展與生理的關系 136
**節 初中生人格特質:自我控制的ERP研究 136
第二節 初中生人格特質:情緒穩定性的ERP研究 155
第三節 初中生人格特質:外傾性的ERP研究 175
第四節 人格改變的動力—從社會基因視角看天性與教養之爭 193
第六章 人格發展與氣質的關系 206
**節 幼兒氣質對自我控制與利他行為關系的調節作用 206
第二節 幼兒氣質、教師期望和同伴接納對自我控制的影響 218
第七章 人格發展與家庭的關系 228
**節 父母教養方式、同伴接納和教師期望對小學生人格的影響 228
第二節 父母教育價值觀對幼兒人格的影響 238
第八章 人格發展與學校的關系 252
**節 教師期望對初中生人格的影響 252
第二節 教師期望對幼兒人格的影響 263
第三節 小學生友誼質量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研究 275
第九章 人格發展與重金屬音樂的關系 289
**節 背景中的重金屬音樂速度對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影響 289
第二節 背景中的重金屬音樂速度對認知控制影響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295
第十章 人格的作用 306
**節 中小學生的自我與心理時間旅行 306
第二節 小學生努力控制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314
第三節 初一年級學生人格發展對其學業成績的影響—基于遼寧省17.5萬名初一年級學生數據的分析 325
第十一章 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發展 334
**節 全國3~6歲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 334
第二節 6~12歲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348
第三節 12~15歲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369
第十二章 幼兒自我控制的培養 397
**節 游戲訓練能提高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397
第二節 音樂訓練對幼兒自我控制的促進 407
第三節 音樂律動對幼兒自我控制的促進 425
第十三章 理論總結、教育建議與未來展望 438
**節 理論總結 439
第二節 教育建議 454
第三節 未來展望 471
后記 473
中國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發展評定與培養研究 節選
**章 緒論 本章主要介紹了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內涵,闡述了研究兒童、青少年人格評定與培養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概括了相關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指導思想;提出了研究問題,構建了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理論框架。 **節 健全人格的概念與研究意義 一、健全人格的概念 20世紀30年代,人格得到心理學家的廣泛研究,并迅速形成了心理學的新分支—人格心理學。心理學家對人格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從自然屬性(個體的人格是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品質的綜合表征)及社會屬性(個體的人格是個體在環境、文化的影響下適應社會關系的自我表現)來表述。我們借鑒了以往的理論,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人格具有調控能力及動力性。換言之,我們認為人格是指個體在生物基礎上,受社會生活條件制約形成的,獨*而穩定的,具有調控能力的,具有傾向性、動力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系統。這一觀點不但兼顧了人格的生物基礎,也考慮到了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反映了人格發展具有穩定性、動力性、整體性、獨*性等特點。 作為決定人的典型行為方式的心理系統或動力結構,人格會直接影響人們在環境變化及其適應過程中的態度、信念、情緒和行為。健全人格是從人格這一概念衍生出來的,它隨著個體人格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相對的、發展的、結構性的概念w。如果個體人格要全面健康地發展,需要人格各維度間均衡統一地發展。換言之,其中任何一個人格維度過度發展或發展不足,個體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外在或內在的問題。以認真自控維度為例,過度控制型人格在此維度上有較高的發展水平,但由于過于死板,會表現出過度追求完美、焦慮抑郁、不善表達自我、自我批判等內在問題;而低控型人格的個體由于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會出現多種行為問題,如藥物濫用、攻擊性行為、學業不良等x。 健全人格也稱完美人格、優秀人格或理想人格,是各種積極人格特征的有機整合y。我們通過多輪綜合研究發現,幼兒、小學生和初中生的人格維度相同,但是各個維度下的特質卻有所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青少年人格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可變性,即其發展具有動態性。結合多方學者對健全人格的理解,從人格測量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可以從其內部心理發展規律及年齡特征的角度歸納,其內涵具有獨*性。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是指兒童、青少年人格結構中具有普遍性和積極適應性的典型人格特質的健康、均衡、穩定的發展z。幼兒健全人格是指在幼兒人格結構中具有普遍性、積極適應性的典型人格特質,如聰慧性、文藝興趣、自主進取、探索創新、堅持自制、認真負責、攻擊反抗、善交際、精力充沛、樂觀開朗、暴躁易怒、敏感焦慮、誠實知恥、同情利他、合群守禮的健康、均衡、穩定發展。小學生健全人格是指在小學生人格結構中具有普遍性、積極適應性的典型人格特質,如聰慧性、探索創新、文藝興趣、自主進取、認真盡責、攻擊反抗、堅持自制、同情利他、合群守禮、誠實知恥、暴躁易怒、敏感焦慮、善交際、精力充沛、樂觀開朗的健康、均衡、穩定發展。初中生健全人格是指在初中生人格結構中具有普遍性、積極適應性的典型人格特質,如條理性、計劃性、責任心、堅持性、攻擊反抗、合群性、誠實守信、同情利他、聰慧性、探索創新、自主性、暴躁易怒、敏感焦慮、憂郁、精力充沛、善交際性、樂觀開朗的健康、均衡、穩定發展。 二、研究意義 兒童、青少年期是構建自我認同、培養健全人格、發展社會技能的重要階段。兒童、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展開的,兒童的早期經驗、家庭環境、父母教養、同伴關系和學校教育方式等都會在其人格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清末著名學者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兒童、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能力、知識、綜合品格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人們的心理受到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沖擊,這都會給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發展帶來難得一見的機遇和挑戰。教育部委托林崇德先生主持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三個方面、六大素養、18?種主要表現,其中自主發展方面包括健康生活素養,而健康生活就包括健全人格。由此可見,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與教育的研究是21世紀全面推進素養教育的一個關鍵性問題。這不僅對探討遺傳、環境、教育的作用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而且對有效評價我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個體差異,并制訂相應的培育方案,更好地以問題為導向來解決影響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社會問題,提高兒童、青少年的生命質量,提高兒童、青少年的核心素養,推進素養教育的實施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系統的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指標體系,促進人格研究的理論創新 人格是在遺傳素質和環境教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個體主動建構的產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既表現出連續性,又呈現出獨*的年齡特征;既有共同的發展路徑,又蘊含了豐富的個體差異。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心理不斷受到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在兒童、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領域,許多實際問題凸顯,如獨生子女的教養,單親、離異、重組等不同家庭結構對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人格的發展,祖父母代養對兒童人格的影響,青少年網絡依賴的現象,學校應試教育方面的壓力,城鄉兒童享受教育資源的失衡,兒童缺乏責任感、忍受挫折的能力差、獨立性差、不善于合作等,所有這些都給兒童、青少年人格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然而,個體在兒童期形成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會影響到其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等諸多方面。因此,塑造健全人格應是兒童、青少年教育倡導的方向,也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我們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結構(指標體系)、發展特點,努力展現兒童、青少年對環境變遷的適應,對文化價值觀念的探索和對道德與創新人格的追求,努力使指標體系反映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主要內容、動態特點、時代特色和文化特征,并依據幼兒、小學生、初中生人格結構及其發展特點,制定了適用于不同時期兒童、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培養的總目標及相應的年齡的階段目標,以設計的培養活動庫作為自變量進行系統的培養實驗。這不僅能夠為更廣泛地開展兒童、青少年人格教育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還能揭示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規律,構建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模式,從而達到理論創新。 (二)開發基于全國樣本的標準化系列人格評定工具,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兒童、青少年人格的結構及其發展歷來都是國內外心理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目前,西方對人格的結構及其發展規律的探討相對成熟,國際上主流的人格評定工具多是西方文化的反映,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基礎還相當薄弱,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實際應用,大多直接運用修訂的國外量表,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著語言等值性、功能同質性、文化差異性和價值觀念導向性等方面的局限。本書致力于推進我國兒童、青少年人格評定的中國化研究,在借鑒和使用已經被證明可信、有效的國內外人格評定工具的同時,編制各年齡階段人格整體評定量表、常模及情境實驗評定工具,尤其是制定了中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評定量表全國常模。同時,完善中國幼兒人格教師評定量表、中國小學生人格教師評定量表和中國初中生人格自評量表的標準化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為我國兒童、青少年人格評價提供標準化研究工具,為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和培養,人格障礙和診斷,以及幼兒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依據。 (三)明確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素,促進相關的課程和教材開發 在我國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培養中,偏重文化學習忽視人格培養的傾向在有些地方還相當嚴重,這反映了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機制的基礎研究相對薄弱,課程標準和相關教材的制定相對滯后。本書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從生理、氣質、家庭、同伴接納、友誼質量、學生知覺到的教師期望在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綜合采用腦電、眼動、追蹤、訪談、問卷等方法,系統地研究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素。另外,提煉人格發展的有效載體,在人格結構、發展特點、影響因素研究的基礎之上,分別確定幼兒、小學生、初中生人格培養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編制幼兒游戲活動方案和中小學生全員互動體驗式教育活動方案,通過大樣本的教育現場實驗檢驗其有效性,為兒童、青少年人格教育課程標準的制定和相關教材的開發提供科學的依據。 (四)為幼兒教育和義務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提高教師素養,促進兒童、青少年核心素養的發展 有效的教育政策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條件,為此不少國家都致力于相關政策的研究。例如,日本頒布的《幼兒園教育要領》明確提出幼兒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教育目標;美國學者米勒(Miller)提出全人教育;1994年,國際性機構“促進社會情緒學習合作組織”(Collaborative to Advanc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AL)成立了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AL)項目。該項目將社會情緒能力學習作為從幼兒園到高中教育的必修課程;另有學者通過設置實驗學校和控制學校考察人格教育方案的有效性,結果表明,人格教育方案能促進學生的社會和認知發展,人格教育方案也提高了教師的自我評價,并為與學校有關的職業發展提供信息ff。本書研究的實施有利于促進教師對人格問題的關注、各部門信息共享、教育和心理引導氛圍的優化,為學校管理體制、教師進修狀況、咨詢機構運行狀態、校外專業機構合作等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而言,培養全體幼兒、小學生、初中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兒童、青少年全面發展,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和成才的需要。人在獲得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心理差異。人格由各種心理特征構成,健全的人格作為心理健康資源的來源,標志著個體心理的健康情況。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個體人格成長的關鍵目標,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兒童、青少年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中小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健全人格有利于培養和開發他們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并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能力,如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綜合歸納能力等。健全人格能將心理、情感、認知能力整合為一套行為技能,從而有助于兒童、青少年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努力克服對自己的不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改正缺點和彌補不足,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進而提高綜合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 (五)促進兒童、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 人格的培養是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小學德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現實選擇,并明確指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說,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道德品質的教育,一定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這種體現并不是盲目、生硬地強迫兒童、青少年去接受,而是通過健全人格的培養,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根植于他們的思想之中,從認同認知階段轉化為行動階段,真正做到知、行同步。個體內在的核心價值觀主導著個體的內在和諧發展,具有健全人格的個體應具有和諧的內在、良好的認知、積極的情緒和優良的意志品質。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目標就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兒童、青少年具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培養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不僅是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需要。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