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物種起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12065
- 條形碼:9787100012065 ; 978-7-100-01206-5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物種起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達爾文關于物種起源漸進的進化論觀點。
物種起源 目錄
緒論
**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第二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第三章 生存斗爭
第四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第五章 變異的法則
第六章 學說的難點
第七章 對于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雜種性質
第十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接近
第十一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續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
第十五章 復述和結論
修訂后記
物種起源 節選
現在我們看一看,與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有關的若干事實和法則,究竟是與物種不變的普通觀點*相一致呢,還是與物種通過變異和自然選擇緩慢地、逐漸地發生變化的觀點*相一致呢。 無論在陸上和水中,新的物種是極其緩慢地陸續出現的。萊爾曾闡明,在第三紀的若干階段里有這方面的證據,這幾乎是不可能加以反對的;而且每年都有一種傾向把各階段間的空隙填充起來,并使絕滅類型與現存類型之間的比例愈益成為級進的。在某些*近代的巖層里(如果用年來計算,雖然確屬極古代的),其中不過只有一兩個物種是絕滅了的,并且其中不過只有一兩個新的物種是**次出現的,這些新的物種或者是地方性的,或者據我們所知,是遍于地球表面的。第二紀地質層是比較間斷的;但據勃龍說,埋藏在各層里的許多物種的出現和消滅都不是同時的。 不同綱和不同屬的物種,并沒有按照同一速率或同一程度發生變化。在較古的第三紀層里,少數現存的貝類還可以在多數絕滅的類型中找見。福爾克納曾就同樣事實舉出過一個顯著例子,即在喜馬拉雅山下的沉積物中有一種現存的鱷魚與許多消滅了的哺乳類和爬行類在一起。志留紀的海豆芽與本屬的現存物種差異很小;然而志留紀的大多數其他軟體動物和一切甲殼類已經大大地改變了。陸棲生物似乎比海棲生物變化得快,在瑞士曾經觀察到這種動人的例子。有若干理由可以使我們相信,高等生物比下等生物的變化要快得多:雖然這一規律是有例外的。生物的變化量,按照匹克推特的說法,在各個連續的所謂地質層里并不相同。然而,如果我們把密切關聯的任何地質層比較一下,便可發現一切物種都曾經進行過某種變化。如果一個物種一度從地球表面上消失,沒有理由可以使我們相信同樣的類型會再出現。只有巴蘭得所謂的“殖民團體”對于后一規律是一個極明顯的例外,它們有一個時期曾侵入到較古的地質層里,于是使既往生存的動物群又重新出現了;但萊爾的解釋是,這是從一個判然不同的地理區域暫時移入的一種情形,這種解釋似乎可以令人滿意。 這些事實與我們的學說很一致,這學說并不包括那種僵硬的發展規律,即一個地域內所有生物都突然地,或者同時地,或者同等程度地發生變化。就是說變異的過程一定是緩慢的,而且一般只能同時影響少數物種;因為各個物種的變異性與一切別的物種的變異性并沒有關系。至于可以發生的這等變異即個體差異,是否會通過自然選擇而多少被積累起來,因而引起或多或少的永久變異量,則需取決于許多復雜的臨時事件——取決于具有有利性質的變異,取決于自由的交配,取決于當地的緩慢變化的物理條件,取決于新移住者的遷入,并且取決于與變化著的物種相競爭的其他生物的性質。因此,某一物種在保持相同形態上應比其他物種長久得多;或者,縱有變化,也變化得較少,這是毫不足怪的。我們在各地方的現存生物之間發見了同樣的關系;例如,馬得拉的陸棲貝類和鞘翅類,與歐洲大陸上的它們*近親緣差異很大,而海棲貝類和鳥類卻依然沒有改變。根據前章所說的高等生物對于它們有機的和無機的生活條件有著更為復雜的關系,我們大概就能理解陸棲生物和高等生物比海棲生物和下等生物的變化速度顯然要快得多。當任何地區的生物多數已經變異了和改進了的時候,我們根據競爭的原理以及生物與生物在生活斗爭中的*重要的關系,就能理解不曾在某種程度上發生變異和改進的任何類型大概都易于絕滅。因此,我們如果注意了足夠長的時間,就可以明白為什么同一個地方的一切物種終久都要變異,因為不變異的就要歸于絕滅。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