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一切有情,皆成過往 蘇曼殊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2078
- 條形碼:9787020172078 ; 978-7-02-01720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切有情,皆成過往 蘇曼殊傳 本書特色
斷鴻零雁,梵文人間 半僧半俗浮世行走一切有情 詩畫兼通冷暖人間都無掛礙 唯美暢銷書作家白落梅的新版圖書 附贈 作家贈言、新版插圖
一切有情,皆成過往 蘇曼殊傳 內容簡介
蘇曼殊,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他能詩擅畫、多才多藝,通曉日語、英語、梵文等多種文字,詩風“清艷明秀”、小說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他一生三度出家,被稱為情僧、詩僧、畫僧。有柳亞子匯編的《蘇曼殊全集》(5卷)存世。暢銷書作家白落梅以唯美的筆觸,書寫他半僧半俗、風雅狷狂的35年人生。書中亦整理了《蘇曼殊詩選》和《蘇曼殊年譜》,供讀者全面了解和感受這位近代史傳奇人物的“有情”與“過往”。
一切有情,皆成過往 蘇曼殊傳 節選
孤雁·佛緣(節選) 孤 雁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佛家說,前世有因,今生有果。所以一個人在出生之前,他今生的一切就已注定,注定好開始,亦注定了結局。也許你在前世只是一株平凡的草木,今生幻化為人,只是為了等待一份約定,完成一個夙愿,甚至是還一段未了的情債。每個人在人生的渡口,只需按照命運的指引,一路或急或緩地走下去,深味生命帶來的甜蜜與痛苦。在平淡的流年里,看盡春花秋月,承受生老病死。 時光深沉如海,過去的無法打撈,縱然打撈得到,也只是一些殘缺的記憶,無法彌補那么多渴望的心靈。都說人生如戲,只要穿上了世俗的華衣,戲里戲外都是真實的自己。在該開幕的時候開幕,該散場的時候散場,你可以很投入,也可以很淡然。但*終都只是人間過客,做不了歸人。待要轉身離去的時候,這些陷進了戲中的人,不知道還能不能走出,用一生時光所編織的夢?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初秋時節,遠在東瀛島國,一個浪漫的櫻花之都——橫濱,一個平凡的生命來到人間。他和其他的生命一樣,啼哭著降生,沒有任何特別之處,甚至有些不合時宜。他就是蘇曼殊,一個血液里流淌著高貴和卑微的人。沒有人知道,這個弱小的生命今后有著怎樣的人生,是風云不盡,還是黯淡無華?后來人們才知道,他就像一只飄零的大雁,飛渡千山萬水,飛越紅塵的喧鬧和孤獨,從落魄到輝煌,由繁華到寂滅。 蘇家是廣東望族,其父蘇杰生繼承殷實家業,遠赴日本橫濱經商,經營蘇杭布匹絲綢,后轉營茶葉,開創了輝煌的事業。蘇曼殊的生母是日本人,有一個簡單而美麗的名字——若子。蘇杰生納姐姐河合仙為妾,但私下又與妹妹若子相好,在沒有名分的情況下,若子生下了乳名為三郎的蘇曼殊。據說三個月后,若子就回鄉下了。這個柔弱的日本女子看著襁褓中的嬰兒,帶著無限的悲戚與不舍離開了。她的離開在冥冥中引發了某種因果,讓這個自小就失去母親的孩子,也失去了一個孩童本該享有的溫暖和幸福。他的薄涼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并且糾纏他一生,不離不棄。 若子離開后,蘇杰生亦不想提及這段露水情緣,只把它當作前塵舊事。為了免去一些生活紛擾,他謊稱蘇曼殊是河合仙所生。后來,有關蘇曼殊的身世眾說紛紜,人們很想知道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究竟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身世,卻忽略了生命本平淡,不平凡的是風雨人生的漫漫歷程,是一個人骨子里的氣度和涵養。佛家說過,今生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前世帶來的。蘇曼殊卓然不凡的才情與膽識或許和前世相關,而他*終越過紅塵的藩籬,袈裟披肩風雨一生,這是所謂的命定。也許他后來無數次在佛前相問,前世究竟是什么,一盞青蓮燈嗎?才會有此生的明明滅滅,仿佛要拼盡全力綻放自己的璀璨。然而用力太過,以致很快就油盡燈滅。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在他身上得到了*好的詮釋。 6歲之前,蘇曼殊跟養母河合仙一起生活,那時候他還不懂得榮辱,不知冷暖。6歲那年,嫡母黃氏將他帶回廣東香山縣瀝溪村(今屬珠海市)老家,與祖父母、叔嬸、堂兄弟姐妹生活。深宅大院,朱紅門扉,豪華廳堂,雕花古窗,一條通向富貴與榮華的蘇家巷,里面卻有太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個被蘇曼殊稱作故鄉的地方,有著古老東方的神秘和靈性的祖居,給了他美好而豐富的想象。這棟老宅卻不能容一只漂洋過海的大雁棲居,他無法在這里筑夢,無法安放他詩意的青春。抵達生活的深處,他觸摸到的是屈辱和苦難,是傷害和無??助。 蘇曼殊自幼身體羸弱,這個富貴的家族帶給他的只有歧視和折磨,讓他幼小的心靈飽嘗人間的辛酸。雖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可現實的冷酷無情就是一把銳利的劍,削去你所有的自尊和驕傲,傷得你體無完膚。多年后,盡管蘇曼殊灑脫不羈,性情舒朗,但每當寂夜無聲之時,輕輕碰觸童年這道已結痂的傷口,還會疼痛,甚至血肉模糊。這就是印記,雕刻著一段屈辱和悲傷的往??事。 蘇曼殊7歲上私塾,初次接觸文字,他就被那有生命、有靈性的方塊字深深吸引。在書中,他找到了人生華麗的主題,找到了生活中不曾見過的美好和真心。長期的欺凌使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只有在茫茫書海中,他的情思才可以綿綿不絕、無邊無際。文字雖然是一味良藥,可以拯救孱弱的靈魂,卻不能拯救痛苦的身體。嬸嬸刻薄狠毒,令他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災難。一次身患重疾,他被家人棄在柴房,氣息奄奄,無人問津。 9歲那年,父親蘇杰生因生意失敗,撤離日本橫濱,回到故鄉。那個鼎盛一時的望族,從此漸漸走向衰亡的結局。所謂盛極必衰,水滿則溢,有時候,人力的挽留終是徒勞。蘇曼殊12歲那年,蘇杰生為了重整寥落的家業,趕赴上海經商。一年后,蘇曼殊背上簡單的行囊,走出了幽深的蘇家巷,到上海和父親一起生活。自此,他與故鄉永訣。 黃浦江畔的濤聲,激蕩了這個少年內心積壓已久的渴望。蘇曼殊身處的年代,清朝將亡,民國待興,是一個極其動蕩的時期,這讓一個由熱血澆鑄的男兒深深地明白,他應該有更遼闊、更遠大的志向和夢想。在波瀾壯闊的海上,他看到自己的一生注定不會平凡,注定要用血淚來書寫一個傳奇的故事。 在風起云涌的年代,他是一只孤雁,羽翼豐滿,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抵御人世的風雨。沒落衰敗的世相讓他找到飛翔的理由,他有理由自我放逐,沖破人間的塵網,在洪流亂煙中接受更大的風暴。15歲的時候,他隨表兄去日本求學,這只孤雁飛渡滄海,不是為了尋找避風擋雨的屋檐,而是將年華拋擲給如水的時光。用離別來換取新的開始,看命運又如何將他的人生安排。 佛 緣 人本來沒有故鄉,因為某個地方觸摸到內心*柔軟的角落,讓情感有了依附,便愿意給自己安個家,開始新的生活,創造新的人生。日本是蘇曼殊出生的地方,這里與他原本就有著難以割舍的緣??分。 15歲時,蘇曼殊背著簡單的行囊隨表兄到日本。隨后,進入橫濱大同學校乙級就讀。 無論蘇曼殊是否知道河合仙只是養母,他對這個溫柔的日本女性都飽含著一種敬佩和尊重。她不似故鄉老宅里居住的那幾位刻薄丑惡的婦人,她待他很溫柔。童年那段深入骨髓的傷害,他沒辦法徹底地放下,縱是處在寧靜的光陰里,也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想起那不堪回首的過往。 河合仙給了蘇曼殊應有的母愛,是他漫長風雨人生中傾瀉而下的一縷陽光,鋪灑在心中潮濕的角落,給了他從不曾有過的人間親情。多年后,蘇曼殊寫了一首詩——《代河合母氏撰〈曼殊畫譜序〉》:“月離中天云逐風,雁影凄涼落照中。我望東海寄歸信,兒到靈山第幾重。”他以河合仙的口吻,寫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雖然如此,蘇曼殊仍常感嘆身世孤零,他曾對一位老師說:“你父母雙全真幸福,但我則孤身一條,身世真凄涼。”慢慢地,竟生禪??念。 據說,在大同學校就讀的第三年,蘇曼殊自橫濱回廣州,在海幢寺出家,后又轉至蒲澗寺。 一個17歲的少年,本該血氣方剛,他卻愿意早早地掩上人生的重門,住進禪房,每日與經書、木魚為伴。在一盞香油燈下,任流年沖淡記憶,慢慢從孤寂的情緒里走出來。寺院的生活確實簡單清凈,每天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個香客,整座廟里就只有僧人和古佛。他們每天上早、晚課,聚在一起參禪研經,或煮茶對弈,或獨自靜坐悟禪。一卷經書,承載了佛祖全部的記憶;一炷檀香,點燃多少明滅的時光;一縷鐘聲,喚醒世間迷夢之人。 蘇曼殊來到寺廟,并非是想真正地修行,多少人世風景,他還未看過,多少人間味道,他還未品嘗。只因身世孤零,才會如此心灰意冷,空門深處成了迷惘之人的避風港。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苦痛,而時間會撫平一切傷痕。有一天,回首滄桑往事,那種平靜,仿佛是講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與自己毫無瓜葛。也許這些道理你我都懂,可是置身其中,仍然會深陷泥潭,一點小小的創傷也會令自己痛不欲生。 在蘇曼殊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一種共通的脆弱。因為深感孤寂,所以自我放逐,或者自我封閉,行至懸崖峭壁,不敢縱身一躍,就只能自救。17歲的蘇曼殊,還無力承擔太多的生命負重,在那個本就動蕩不安的年代,寺廟無疑是避難所,不僅可以棲居肉身,還可以拯救靈魂。 有人說,佛是虛無縹緲的,那只是消極避世之人所尋求的寄托。這世間的事原本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沒有什么是百分之百的真實,就連昨天親歷過的事,到今天都有可能如夢過一場。無論你我做出何種選擇,只要適合自己、可以解脫自己,就是正確的。付出與收獲,從來都不會完全對等,人生這桿秤,又怎么可能做到絕對公平。多少故事,都是華麗地開始,落寞地結束。在既定的現實里,我們連疑惑都是蒼白無力的,不管是點頭,還是搖頭,都要默然接受。 蘇曼殊自認為可以過得慣廟宇里清寂的日子,以為決絕轉身就可以徹底地割斷塵緣執念,以為將自己囚禁在蓮花的角落就可以贖罪,可以彌補情感的缺憾。所以他堅持剃度,剪去三千煩惱絲,為求徹底的清凈自在。一入禪房,他便閉關靜坐潛修,杜絕塵世往來,以此來告訴佛祖他的決心。摒棄人間五味,每日凈素,這樣清淡如水的日子,對一個過久了奢侈生活的人來說,或許是一種滋養;一個初嘗世味的少年,要做到不染俗世煙火,未免有些力不從心。 他是一只孤雁,在云崖水畔,被雨水打濕的羽翼已經喪失了飛翔的勇氣。山窮水盡的時候,他為自己找尋到另一條出路,那里也許不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卻給得了他心靈的安穩。沒有傷害,沒有爭奪,沒有算計,每個人心中只有佛祖,手捧的是經卷,吃的是淡飯。日子簡單明凈,卻也要自我約束。空門之地亦有清規戒律,這里只留耐得住寂寞的人。 其實,蘇曼殊是一個很有悟性的智者,雖青春年少,悟性卻高過許多年長的老僧。他有著過人的才情,讀經參禪不似凡人,一點就通。借著這段清凈的日子,他修身養性,讓自己沉浸在佛法里,用空靈的禪境來摒除內心的苦悶。他甚至不得不承認,佛是一味解藥,可解世間百毒,不但減緩了他的痛苦,讓他在燥熱時感受到清涼,而且使他在無主時有了依靠。 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位身著僧袍的俊朗少年在一間狹小的禪房,度著寂寥的光陰。青燈黃卷,木魚長簫,老舊桌椅,他可以擁有的就只有這么多了。透過一扇小窗,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白日里,偶有稀疏香客,斑駁陽光;夜晚,就只是清風朗月,數點流螢。這樣閑淡的生活,是諸多塵世中人心之所盼,因為無法擁有,才神思魂往。這是一種雅致卻單調的生活,夢境和現實從來都有差距,當你真正如愿以償才知道,許多的渴望原來并不是那般滋味。 在這人世間,我們都是*庸常的人,做不到高蹈世外。太多的意念驅使著你我,使我們不能恪守初心。今朝厭倦了俗世里擁擠的繁華,明天卻又懼怕寺院里空寂的清冷。所以我們信服那些在世俗中,將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的人,倘若沒有對生活的熱情,便無法做到那樣投入;也該欽佩那些在寺廟中,將濃情歲月過得淡如清水的僧人,如若沒有一顆禪定的心,又怎么可以將世間紛繁視作虛無。 若不是蘇曼殊塵緣未了、執念難斷,以他的資質和悟性,用數年光陰來修煉,必然可以成為一代高僧,那時候不僅度化自己,還可以度化眾生。可他骨子里就不是一個可以癡守孤寂的人,一個小小的寺廟裝不下他的不平凡。打濕的羽翼可以晾干,劃破的傷口也會愈合。 是的,廟宇里的寂寞青燈,怎及紅塵的琉璃煙火;淡飯粗茶,又如何抵得過佳肴美味。閉關多日的蘇曼殊開始有些耐不住寂寞,一束閃爍的陽光,一片旋轉的落葉,一縷溫柔的清風,撩得他凡心萌動。他寫下:“山齋飯罷渾無事,滿缽擎來盡落花。”此間的清冷與落寞是常人難以體會的,過往深刻的傷痕漸漸地淡去,那種錐心的痛楚亦獲得減輕,只有在想起的時候才會疼。 來的時候,蘇曼殊沒有交代任何人,走的時候,也不想跟任何人告別。他雖是孤雁,至少在他的世界里還是自由的,至于別人的冷眼他無須在意。傲慢也好,倔強也罷,他終于忍受不住當和尚的寡淡,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離開了蒲澗寺。之后漫漫塵路,他沒想過該如何走下去,或許依舊如飄萍般沒有歸宿,或許在滔滔人世逐波縱浪。 在寺廟的日子,就當作是拿青春典當了一份寧靜。任何選擇都是有得有失,至于得失多少,只有自己可以深刻體會。隨緣自在,自在隨緣,佛門就是如此,來者不拒,去者不留。蘇曼殊邁出門檻的那一刻并不是那么決絕,他暗自對佛說:佛啊,終有一天,我還會回來,或許那時候,就再也不離開了。這并非是許諾,亦不是誓言,只是一個貪戀紅塵繁華又割舍不了廟宇清凈之人的一個簡單心??愿。
一切有情,皆成過往 蘇曼殊傳 作者簡介
白落梅,暢銷書作家,代表作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你是錦瑟,我為流年》等。在傳記文學的固有樣貌之外,她賦予這個文體“唯美”的氣息。她的散文在央視文藝頻道《電視詩歌散文》中曾播出四十余篇,被讀者贊譽為“落梅風骨,秋水文章”。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