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2804
- 條形碼:9787030732804 ; 978-7-03-07328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從人居環境適宜性到資源環境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從南亞通道地區、中尼廊道及周邊地區和重點口岸地區等三個尺度,系統評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及其超載風險,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時空格局與變化規律,以期為南亞通道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 目錄
第1章 科考方案與科考活動 1
1.1 科考背景與科考內容 2
1.1.1 科考背景 2
1.1.2 科考目標 3
1.1.3 科考內容 4
1.2 科考方案與考察路線 5
1.2.1 總體方案 5
1.2.2 科考區域與考察路線 6
1.3 2018~2019年科考活動 7
1.3.1 年度考察概況 7
1.3.2 路線考察與實地調查 10
1.3.3 地方座談與部門訪談 13
1.3.4 入戶訪談與問卷調查 18
1.4 數據集成與成果產出 19
1.4.1 數據收集 19
1.4.2 數據整理 21
1.4.3 科考成果 23
第2章 基于調研問卷的結果分析 27
2.1 調研問卷基本情況 28
2.2 拉薩市調研問卷結果分析 30
2.2.1 耕地資源與農業生產 30
2.2.2 草地資源與畜牧業生產 31
2.2.3 水資源稟賦與利用 31
2.2.4 農牧民消費水平與結構 32
2.3 日喀則市調研問卷結果分析 33
2.3.1 耕地資源與農業生產 33
2.3.2 草地資源與畜牧業生產 34
2.3.3 水資源稟賦與利用 35
2.3.4 農牧民消費水平與結構 35
2.4 基于調研問卷結果的區域對比分析 36
第3章 人口分布及其聚疏變化 37
3.1 南亞通道地區:拉薩市、日喀則市 38
3.1.1 拉薩市 38
3.1.2 日喀則市 40
3.2 中尼廊道及周邊地區 42
3.3 重點口岸地區:普蘭縣、吉隆縣、聶拉木縣、定結縣、亞東縣 4
3.3.1 普蘭縣與普蘭口岸地區 45
3.3.2 吉隆縣與吉隆口岸地區 47
3.3.3 聶拉木縣與樟木口岸地區 48
3.3.4 定結縣與日屋–陳塘口岸地區 49
3.3.5 亞東縣與亞東口岸地區 50
第4章 人居環境基礎考察與適宜性評價 53
4.1 南亞通道地區:拉薩市、日喀則市 54
4.1.1 拉薩市 54
4.1.2 日喀則市 60
4.2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 65
4.2.1 地形起伏度與地形適宜性 65
4.2.2 溫濕指數與氣候適宜性 67
4.2.3 水文指數與水文適宜性 71
4.2.4 地被指數與地被適宜性 73
4.2.5 人居環境適宜性綜合評價與分區 78
4.3 重點口岸地區:普蘭縣、吉隆縣、聶拉木縣、定結縣、亞東縣 79
4.3.1 普蘭縣與普蘭口岸地區 80
4.3.2 吉隆縣與吉隆口岸地區 85
4.3.3 聶拉木縣與樟木口岸地區 90
4.3.4 定結縣與日屋–陳塘口岸地區 95
4.3.5 亞東縣與亞東口岸地區 101
第5章 土地資源承載力基礎考察與綜合評價 107
5.1 南亞通道地區:拉薩市、日喀則市 108
5.1.1 拉薩市 108
5.1.2 日喀則市 113
5.2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 117
5.2.1 土地資源承載力基礎考察 118
5.2.2 土地資源利用與農牧業生產 119
5.2.3 食物消費結構與膳食營養水平 121
5.2.4 土地資源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122
5.3 重點口岸地區:普蘭縣、吉隆縣、聶拉木縣、定結縣、亞東縣 126
5.3.1 普蘭縣與普蘭口岸地區 127
5.3.2 吉隆縣與吉隆口岸地區 133
5.3.3 聶拉木縣與樟木口岸地區 139
5.3.4 定結縣與日屋–陳塘口岸地區 145
5.3.5 亞東縣與亞東口岸地區 151
第6章 水資源承載力基礎考察與綜合評價 157
6.1 南亞通道地區:拉薩市、日喀則市 158
6.1.1 拉薩市 158
6.1.2 日喀則市 161
6.2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 164
6.2.1 水資源承載力基礎考察 164
6.2.2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 165
6.3 重點口岸地區:普蘭縣、吉隆縣、聶拉木縣、定結縣、亞東縣 167
6.3.1 普蘭縣與普蘭口岸地區 167
6.3.2 吉隆縣與吉隆口岸地區 168
6.3.3 聶拉木縣與樟木口岸地區 169
6.3.4 定結縣與日屋–陳塘口岸地區 170
6.3.5 亞東縣與亞東口岸地區 171
第7章 生態承載力基礎考察與綜合評價 173
7.1 南亞通道地區:拉薩市、日喀則市 174
7.1.1 拉薩市 174
7.1.2 日喀則市 177
7.2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 180
7.2.1 生態承載力基礎考察 181
7.2.2 生態供給與生態消耗 182
7.2.3 生態承載力與承載狀態 186
7.3 重點口岸地區:普蘭縣、吉隆縣、聶拉木縣、定結縣、亞東縣 190
7.3.1 普蘭縣與普蘭口岸地區 190
7.3.2 吉隆縣與吉隆口岸地區 196
7.3.3 聶拉木縣與樟木口岸地區 200
7.3.4 定結縣與日屋–陳塘口岸地區 204
7.3.5 亞東縣與亞東口岸地區 209
第8章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規范 215
8.1 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 216
8.2 土地資源承載力與承載狀態評價 218
8.3 水資源承載力與承載狀態評價 222
8.4 生態承載力與承載狀態評價 223
參考文獻 227
附錄南亞通道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日志(2018~2019年) 233
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 節選
第1章科考方案與科考活動 “南亞通道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隸屬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是任務十“區域綠色發展途徑”專題研究之一,任務承擔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第1章作為緒論,主要從南亞通道關鍵區科考的學術背景和科考意義出發,概要闡述了南亞通道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的科考背景與科考內容、科考方案與考察路線,扼要介紹了2018~2019年從事的主要科考活動,并概括總結了中尼廊道及其周邊地區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1.科考背景與科考內容 1.1.1.科考背景 1.南亞通道事關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美麗中國”之西藏建設,寓意深遠南亞通道是由道路、口岸、城市和產業等有機集成的西藏面向南亞、全面開放的戰略體系,是依托西藏與尼泊爾、印度、緬甸等周邊國家密切往來的交通、城市和口岸,連接內外經濟區,形成的經濟、文化交流大通道。南亞通道以青藏鐵路—拉日鐵路—中尼鐵路沿線及其周邊地區為核心(圖1.1),輻射整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對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美麗中國”之西藏2035目標實現和2050愿景繪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把西藏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的構想受到國家層面高度重視 2015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推進西藏與尼泊爾等國家邊境貿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同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李克強總理在會上明確提出“把西藏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從地理背景和地緣環境看,目前所說的南亞通道,以中尼廊道建設為中心,向東可以連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向西可以連接“中巴經濟走廊”。由此可見,南亞通道建設既是西藏對接“一帶一路”、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機遇,又是西藏面向南亞、全面開放的戰略選擇。 3.著力解決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和綠色發展問題,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以‘一帶一路’為建設重點”,“加大西部開放力度”。習近平在致信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時明確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他希望參加考察研究的全體科研專家、青年學生和保障人員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做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4.統籌解決人居環境基礎“底線”和資源環境承載“上線”是南亞通道科考的主要任務之一 南亞通道縱貫青藏高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確定的19個關鍵區之一。南亞通道關鍵科考區,將面向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發展需要,開展“南亞通道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著力解決南亞通道建設的人居環境基礎“底線”問題和資源環境承載“上線”問題,為南亞通道建設和“美麗中國”之西藏2035目標實現和2050愿景繪就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1.1.2.科考目標 面向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目標和推動青藏高原綠色發展的國家戰略需求,科學認識南亞通道的資源環境基礎、社會經濟背景及其近50年的動態變化,把握人居環境基礎“底線”、摸清資源環境承載“上線”,定量揭示南亞通道及其周邊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及其區域差異,研究提出增強資源環境承載力技術路徑與區域適應策略,為“美麗中國”之西藏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1.1.3.科考內容 項目遵循科學考察、科學研究和決策支持“三位一體”的科考宗旨,擬從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考察與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入手,同步開展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基礎考察與承載力評價,完成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與基礎數據系統集成,解決南亞通道建設的人居環境基礎“底線”和資源環境承載“上線”問題。主要考察研究內容如下。 1.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考察與人居環境評價面向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需求,開展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點—線—面綜合調查與區域考察,完成南亞通道資源環境基礎1km×1km遙感制圖;綜合運用統計資料收集、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和實地調研方法,對南亞通道主要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進行系統考察與驗證,完成社會經濟水平評價與空間制圖與動態變化分析;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開展南亞通道人居環境適宜性分類與綜合評價,完成南亞通道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與適宜性分區。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1)資源環境基礎考察與綜合地理制圖; (2)社會經濟水平調查與人口發展評價; (3)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與適宜性分區。 2.南亞通道土地資源承載力基礎考察與承載力評價 面向南亞通道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的需求,由點到線及面,開展南亞通道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考察與評價,刻畫南亞通道土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規律,揭示土地資源供給能力的地域特征;調查分析南亞通道不同地區食物消費數量和結構的時空格局,刻畫食物消費水平與膳食營養結構的地域差異;建立基于調查、統計、觀測、遙感等數據源的南亞通道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專題數據庫;基于人地平衡關系,完成南亞通道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與限制性分類,提出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區域增強策略。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1)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考察與評價; (2)食物消費水平與膳食營養結構調查與評價; (3)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與限制性分類。 3.南亞通道水資源承載力基礎考察與承載力評價 面向南亞通道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的需求,由點到線及面,開展南亞通道水資源可利用考察,刻畫南亞通道水資源數量及其時空分布,揭示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地域特征;調查分析南亞通道不同地區水資源消耗利用現狀,揭示水資源利用需求的地域差異;建立基于調查、統計、觀測、遙感等數據源的水資源承載力評價專題數據庫;開展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完成南亞通道水資源承載力評價與限制性分類,提出水資源承載力的區域調控策略。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1)水資源可利用量考察與評價; (2)水資源消耗利用狀況調查與評價; (3)水資源承載力評價與限制性分類。 4.南亞通道生態承載力基礎考察與承載力評價 面向南亞通道生態承載力評價的需求,開展南亞通道生態系統生產力考察,刻畫南亞通道生態系統生產力,揭示生態供給水平及其脆弱性的時空演變特征,探討不同地區生態供給的可持續性;調查分析南亞通道不同地區生態系統消耗現狀,揭示近50年生態消耗水平與消耗模式的地域差異;建立服務于生態供給和消耗的生態承載力評價專題數據庫;基于生態供給與消耗的時空匹配,完成南亞通道生態承載力評價與限制性分類,提出生態承載力的區域諧適策略。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1)生態系統生產力考察與評價; (2)生態系統消耗水平調查與評價; (3)生態承載力評價與限制性分類。 5.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數據集成與綜合評價 開展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完成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警示性分級;集成系列化、標準化的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數據產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集成平臺;構建南亞通道基礎地理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數據庫與專題數據庫,實現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信息共享。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1)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與警示性分級; (2)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系統集成與數據共享。 1.2.科考方案與考察路線 1.2.1.總體方案 根據任務設置,“南亞通道資源環境基礎與承載能力考察研究”遵循“科學考察、科學研究、服務決策及地方發展”的宗旨,擬采取點線面結合的技術路線開展工作。本項目科考區域為南亞通道,主要位于中國西藏–青海境內,并優先完成重點口岸(普蘭、吉隆、樟木、日屋–陳塘、亞東等)、主要廊道(日吉沿線、拉日沿線、青藏鐵路、拉林鐵路等)和重點地區(邊境地區和“一江兩河”地區等)的科考。 所謂“點”,主要是指南亞通道關鍵節點及主要城鎮、重點口岸(普蘭、吉隆、樟木、日屋–陳塘、亞東等)和境外重要城市(如加德滿都)等,定點考察主要包括實地調查、走訪和座談、遙感調查與制圖、數據收集與定量分析等。 所謂“線”,主要是指交通廊道和公路、鐵路沿線(青藏鐵路、拉日鐵路、中尼鐵路、拉林鐵路等)及重要交通支線等,路線考察主要包括實地調查與野外考察、遙感調查與地理制圖、影像采集與空間分析等。 所謂“面”,主要是指南亞通道及其周邊地區(包括跨境考察)和邊境地區、“一江兩河”地區等重點地區,區域面上考察要與地方政府多方座談,實現“全景式掃描、全要素考察、全覆蓋制圖”。 面向南亞通道建設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考察與綜合評價,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遞次展開關鍵區科學考察研究。 一是,基于遙感調查與實地考察,編制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基礎與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專題地圖并分析其時空動態變化與現狀分布特征;結合入戶調查、文獻研究、部門座談等途徑,客觀揭示南亞通道及其周邊地區主要城鎮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分布情況;從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地利用/覆被等人居環境地理要素出發,定量揭示南亞通道人居環境自然適宜性及其地域差異。 二是,開展南亞通道主要農區(如“一江兩河”)、重要牧區(如藏北高原)和邊境地區(如藏南地區)的農牧民食物生產和消費調查,開展農牧區水土資源供給和消耗調查、沿線地區生態供給與消耗調查,揭示南亞通道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空間現狀與變化特征;在此基礎上,完成南亞通道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分類評價與限制性分區。 三是,基于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與適宜性分區和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與限制性分類,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考察情況,完成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評價與警示性分級。在此基礎上完成南亞通道資源環境承載力數字平臺構建,實現數據集成、系統集成與成果集成。 1.2.2.科考區域與考察路線 南亞通道關鍵區主要包括中尼廊道沿線及其周邊地區和青藏鐵路沿線及其周邊地區。2018年與2019年野外考察路線如圖1.2所示。 2018年科考區域集中在中尼廊道沿線及其周邊地區(拉薩市—日喀則市—拉孜縣—薩嘎縣—吉隆縣—吉隆口岸—噶爾縣—改則縣—拉薩市),為期22天。 2019年科考區域集中在林芝市—山南市及周邊地區(墨脫縣—波密縣—察隅縣—隆子縣—錯那縣),為期9天。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