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荊門新宏與余灣楚墓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2934
- 條形碼:9787030662934 ; 978-7-03-06629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荊門新宏與余灣楚墓 內容簡介
本書是“蒙華鐵路”湖北段文物保護項目——荊門新宏與余灣楚墓的發掘報告,逐一詳細公布了春秋早期至戰國晚期楚墓65座,其中新宏墓地戰國中晚期墓葬8座,余灣墓地春秋至戰國時期墓葬57座。荊門地區中小型楚墓過往發現不多,該批墓葬的發現,為漢水中游地區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荊門新宏與余灣楚墓 目錄
緒言(1)
**節 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1)
一、地理環境(1)
二、歷史沿革(2)
第二節 墓地發掘經過(3)
一、 新宏墓地(3)
二、 余灣墓地(4)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過程(5)
一、室內整理(5)
二、報告編寫(6)
**章 墓葬分布與排列(7)
一、 新宏墓地(7)
二、 余灣墓地(8)
第二章 新宏墓地(10)
**節 墓葬概述(10)
一、墓葬形制及填土(10)
二、葬具(10)
三、葬式(11)
四、隨葬品(11)
第二節 墓葬分述(12)
一、“甲”字形墓(12)
二、長方形墓(49)
第三節 器物類型學分析(56)
一、仿銅陶禮器(56)
二、日用陶器(66)
第四節 分期與年代(69)
一、隨葬品組合(69)
二、期別與年代(70)
三、各期墓葬的特征(74)
第三章 余灣墓地(76)
**節 墓葬概述(76)
一、墓葬形制及填土(76)
二、葬具(77)
三、葬式(77)
四、隨葬品(77)
第二節 墓葬分述(79)
一、“甲”字形墓(79)
二、寬坑墓(95)
三、窄坑墓(141)
第三節 器物類型學分析(177)
一、仿銅陶禮器(177)
二、日用陶器(186)
第四節 分期與年代(191)
一、隨葬品組合(191)
二、期別與年代(194)
三、各期墓葬的特征(199)
第四章 結語(202)
**節 新宏墓地(202)
第二節 余灣墓地(204)
附表一 新宏墓地墓葬登記表(209)
附表二 余灣墓地墓葬登記表(211)
附錄一 新宏墓地出土玉石、玻璃器的材質研究報告(216)
附錄二 新宏墓地M2出土陶器表面顏料分析報告(235)
后記(247)
插圖目錄
圖一 新宏墓地、 余灣墓地位置示意圖(2)
圖二 新宏墓地墓葬分布圖(7)
圖三 余灣墓地墓葬分布圖(8)
圖四 新宏墓地M1平、剖面圖(12)
圖五 新宏墓地M1隨葬器物分布圖(13)
圖六 新宏墓地M1出土陶器(14)
圖七 新宏墓地M1出土陶器(16)
圖八 新宏墓地M1出土銅鼎(18)
圖九 新宏墓地M1出土銅鼎(19)
圖一〇 新宏墓地M1出土銅敦(20)
圖一一 新宏墓地M1出土銅器(20)
圖一二 新宏墓地M1出土器物(21)
圖一三 新宏墓地M2平、剖面圖(22)
圖一四 新宏墓地M2隨葬器物分布圖(23)
圖一五 新宏墓地M2出土陶鼎(25)
圖一六 新宏墓地M2出土陶器(26)
圖一七 新宏墓地M2出土陶器(27)
圖一八 新宏墓地M2出土陶豆(29)
圖一九 新宏墓地M2出土銅兵器(30)
圖二〇 新宏墓地M2出土器物(31)
圖二一 新宏墓地M3平、剖面圖(32)
圖二二 新宏墓地M3隨葬器物分布圖(33)
圖二三 新宏墓地M3出土陶器(35)
圖二四 新宏墓地M3出土陶器(36)
圖二五 新宏墓地M3出土陶器(37)
圖二六 新宏墓地M3出土陶器(38)
圖二七 新宏墓地M3出土陶器(39)
圖二八 新宏墓地M3出土器物(40)
圖二九 新宏墓地M3出土玉器(41)
圖三〇 新宏墓地M4平、剖面圖(42)
圖三一 新宏墓地M4隨葬器物分布圖(43)
圖三二 新宏墓地M4出土器物(44)
圖三三 新宏墓地M5平、剖面圖(45)
圖三四 新宏墓地M5隨葬器物分布圖(46)
圖三五 新宏墓地M5出土陶器(47)
圖三六 新宏墓地M5出土陶高柄豆(48)
圖三七 新宏墓地M5出土器物(49)
圖三八 新宏墓地M6平、剖面圖(50)
圖三九 新宏墓地M6出土陶器(51)
圖四〇 新宏墓地M6出土陶高柄豆(52)
圖四一 新宏墓地M7平、剖面圖(53)
圖四二 新宏墓地M8平、剖面圖(54)
圖四三 新宏墓地M8出土陶器(55)
圖四四 新宏墓地A型陶鼎(57)
圖四五 新宏墓地陶鼎(58)
圖四六 新宏墓地陶鼎(58)
圖四七 新宏墓地陶敦(59)
圖四八 新宏墓地陶簠(60)
圖四九 新宏墓地陶壺(61)
圖五○ 新宏墓地陶鈁(61)
圖五一 新宏墓地陶缶(62)
圖五二 新宏墓地陶罍(63)
圖五三 新宏墓地陶盉(64)
圖五四 新宏墓地陶高柄壺(65)
圖五五 新宏墓地陶盤(65)
圖五六 新宏墓地陶匜(66)
圖五七 新宏墓地A型陶豆(67)
圖五八 新宏墓地B型陶豆(68)
圖五九 新宏墓地陶罐(68)
圖六〇 余灣墓地M1平、剖面圖(80)
圖六一 余灣墓地M1出土器物(81)
插圖目錄
圖六二 余灣墓地M2平、剖面圖(83)
圖六三 余灣墓地M2出土器物(85)
圖六四 余灣墓地M20平、剖面圖(87)
圖六五 余灣墓地M20出土陶高領罐(88)
圖六六 余灣墓地M21平、剖面圖(89)
圖六七 余灣墓地M21出土器物(90)
圖六八 余灣墓地M57平、剖面圖(92)
圖六九 余灣墓地M57出土器物(94)
圖七〇 余灣墓地M3平、剖面圖(96)
圖七一 余灣墓地M3出土陶器(97)
圖七二 余灣墓地M4平、剖面圖(98)
圖七三 余灣墓地M4出土器物(99)
圖七四 余灣墓地M5平、剖面圖(100)
圖七五 余灣墓地M5出土銅斧(100)
圖七六 余灣墓地M6平、剖面圖(101)
圖七七 余灣墓地M6出土陶器(103)
圖七八 余灣墓地M7平、剖面圖(105)
圖七九 余灣墓地M7出土器物(107)
圖八〇 余灣墓地M7出土石錛(108)
圖八一 余灣墓地M8平、剖面圖(109)
圖八二 余灣墓地M8出土器物(109)
圖八三 余灣墓地M9平、剖面圖(110)
圖八四 余灣墓地M9出土器物(112)
圖八五 余灣墓地M10平、剖面圖(113)
圖八六 余灣墓地M10出土器物(114)
圖八七 余灣墓地M13平、剖面圖(115)
圖八八 余灣墓地M13出土玉環(115)
圖八九 余灣墓地M16平、剖面圖(116)
圖九〇 余灣墓地M16出土陶器(117)
圖九一 余灣墓地M19平、剖面圖(118)
圖九二 余灣墓地M19出土陶器(120)
圖九三 余灣墓地M19出土器物(121)
圖九四 余灣墓地M23平、剖面圖(122)
圖九五 余灣墓地M23出土陶器(123)
圖九六 余灣墓地M25平、剖面圖(124)
圖九七 余灣墓地M25出土器物(126)
圖九八 余灣墓地M27平、剖面圖(128)
圖九九 余灣墓地M27出土陶器(130)
圖一〇〇 余灣墓地M34平、剖面圖(131)
圖一〇一 余灣墓地M42平、剖面圖(132)
圖一〇二 余灣墓地M42出土陶器(133)
圖一〇三 余灣墓地M42出土器物(135)
圖一〇四 余灣墓地M47平、剖面圖(136)
圖一〇五 余灣墓地M47出土器物(137)
圖一〇六 余灣墓地M48平、剖面圖(138)
圖一〇七 余灣墓地M48出土器物(139)
圖一〇八 余灣墓地M51平、剖面圖(140)
圖一〇九 余灣墓地M51出土陶器(141)
圖一一〇 余灣墓地M11平、剖面圖(141)
圖一一一 余灣墓地M12平、剖面圖(142)
圖一一二 余灣墓地M12出土陶器(143)
圖一一三 余灣墓地M14平、剖面圖(144)
圖一一四 余灣墓地M14出土銅帶鉤(144)
圖一一五 余灣墓地M15平、剖面圖(145)
圖一一六 余灣墓地M17平、剖面圖(145)
圖一一七 余灣墓地M17出土陶器(146)
圖一一八 余灣墓地M18平、剖面圖(147)
圖一一九 余灣墓地M18出土器物(148)
圖一二〇 余灣墓地M22平、剖面圖(149)
圖一二一 余灣墓地M24平、剖面圖(150)
圖一二二 余灣墓地M24出土器物(151)
圖一二三 余灣墓地M26平、剖面圖(152)
圖一二四 余灣墓地M28平、剖面圖(152)
圖一二五 余灣墓地M28出土器物(153)
圖一二六 余灣墓地M29平、剖面圖(154)
圖一二七 余灣墓地M30平、剖面圖(154)
圖一二八 余灣墓地M30出土陶器(155)
圖一二九 余灣墓地M31平、剖面圖(156)
圖一三〇 余灣墓地M31出土陶器(157)
圖一三一 余灣墓地M32平、剖面圖(158)
圖一三二 余灣墓地M33平、剖面圖(158)
圖一三三 余灣墓地M35平、剖面圖(159)
圖一三四 余灣墓地M35出土器物(160)
圖一三五 余灣墓地M36平、剖面圖(160)
圖一三六 余灣墓地M37平、剖面圖(161)
圖一三七 余灣墓地M38平、剖面圖(162)
圖一三八 余灣墓地M38出土陶盂(162)
圖一三九 余灣墓地M39平、剖面圖(163)
圖一四〇 余灣墓地M39出土陶器(163)
圖一四一 余灣墓地M40平、剖面圖(164)
圖一四二 余灣墓地M40出土陶器(165)
圖一四三 余灣墓地M41平、剖面圖(165)
圖一四四 余灣墓地M43平、剖面圖(166)
圖一四五 余灣墓地M44平、剖面圖(167)
圖一四六 余灣墓地M44出土陶器(167)
圖一四七 余灣墓地M45平、剖面圖(168)
圖一四八 余灣墓地M45出土陶器(169)
圖一四九 余灣墓地M46平、剖面圖(170)
圖一五〇 余灣墓地M46出土陶器(170)
圖一五一 余灣墓地M49平、剖面圖(171)
圖一五二 余灣墓地M49出土陶器(172)
圖一五三 余灣墓地M50平、剖面圖(172)
圖一五四 余灣墓地M52平、剖面圖(173)
圖一五五 余灣墓地M53平、剖面圖(174)
圖一五六 余灣墓地M54平、剖面圖(174)
圖一五七 余灣墓地M55平、剖面圖(175)
圖一五八 余灣墓地M55出土陶器(176)
圖一五九 余灣墓地M56平、剖面圖(177)
圖一六〇 余灣墓地M56出土銅帶鉤(177)
圖一六一 余灣墓地A型陶鼎(179)
圖一六二 余灣墓地B型陶鼎(180)
圖一六三 余灣墓地C、D型陶鼎(181)
圖一六四 余灣墓地陶敦(181)
圖一六五 余灣墓地陶簠(182)
圖一六六 余灣墓地陶壺(183)
圖一六七 余灣墓地陶缶(184)
圖一六八 余灣墓地陶盤(185)
圖一六九 余灣墓地陶匜(185)
圖一七〇 余灣墓地陶鬲(186)
圖一七一 余灣墓地陶盂(188)
圖一七二 余灣墓地陶罐(189)
圖一七三 余灣墓地陶長頸罐(190)
圖一七四 余灣墓地陶豆(191)
插表目錄
表一 新宏墓地陶器組合及分組(71)
表二 新宏墓地期別與年代(74
荊門新宏與余灣楚墓 節選
緒言 **節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新宏墓地、余灣墓地分別位于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后港鎮新宏村和曾集鎮雷都村。兩處墓地均位于丘陵崗地,新宏墓地所處崗地呈南北向,余灣墓地所處崗地呈東西向。新宏墓地位于余灣墓地東南約24千米處,西北距荊門市區60千米(圖一)。 新宏、余灣兩墓地所在的沙洋縣位于漢江下游右岸,與鐘祥、天門隔江相望;西瀕漳河,與當陽毗鄰;南瀕長湖,與荊州、潛江交界;北靠荊山余脈,與荊門市掇刀區接壤。沙洋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1'至112。42'、北緯30。23'至55'之間,西北距荊門市區60千米,東南距武漢208千米,處于襄陽、荊州、武漢、宜昌之間。 沙洋縣地處荊山余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處于地理要沖,漢江上游或南陽盆地向東南經過隨棗走廊進人長江中游的武漢地區,或者向南至湘江、沅江、洞庭湖地帶,都經由此處。地處中緯度,四季分明,具有春季溫濕、夏季炎熱、秋季干涼、冬季寒冷的特征。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地勢平坦,優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宜農業社會族群生活棲息。考古資料證明,沙洋縣自史前時代即有人類居住,亦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經歷次全國文物普查,該縣境內共發現存有封土堆的古墓葬1200余座、古遺址58處、古建筑10余處。其中包括紀山楚墓群、馬家垸遺址、城河遺址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里鋪古墓群、黃歇村墓群、后港金山墓群、荊家城遺址、岳飛城遺址等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9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包山大冢、郭店楚墓、郭家崗楚墓、左冢墓群、塌冢楚墓等②。沙洋南濱長湖,和楚郢都所在地江陵緊密相依,據學界研究和以往發掘情況所知,江陵地區楚墓眾多,以楚紀南城為中心,包括北部的紀山(望山、藤店到川店一帶)、西部的八嶺山、東部的雨臺山、長湖旁的天星觀與董場等,這些均為帶封土的大墓。而不帶封土的楚墓大多是成片出現,如陜家灣、東岳廟、趙家湖、雨臺山、九店、棗林崗等①。 二、歷史沿革 沙洋縣歷史悠久,據境內發現的大溪、屈家嶺、龍山等考古學文化遺存分析,距今6000年前這里即有人類生活繁衍。《尚書 禹貢》把中國分為九州,沙洋屬荊州領域。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漢西,建權國,在現馬良鎮筑權城。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漢間,建郵(也作“那”)國。西周時期,沙洋東北部為權國,西部為郵國,后被楚國所滅,沙洋全境屬楚地。春秋時期,楚武王克權,設立了中國*早的縣級政權——權縣。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占領江漢間,在郢都(現荊州市紀南城遺址)設南郡,沙洋全境屬之。西漢時在荊門西境設編縣,沙洋縣境屬編縣。三國時期,沙洋屬東吳。東晉時屬荊州南郡,隆安五年(401年)編縣舊城設長林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廢長林縣人長寧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長寧為長林。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尉遲恭(敬德)在靠漢津口的瓊臺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在長林縣復置荊門軍,屬荊湖北路,領長林、當陽二縣,屬江陵府。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廢當陽縣人長林縣;兩年后,恢復當陽縣,沙洋為長林屬地。明洪武九年(1374年),降荊門州為荊門縣,廢長林縣人荊門縣,屬荊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荊門縣為荊門州;嘉靖十年(1531年),荊門州隸屬承天府。清順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荊門州屬安陸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荊門州為直隸州,沙洋屬荊門州直轄。民國元年(1912年),荊門直隸州改荊門縣,設縣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設巡檢司。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30年),沙洋**次建市,轄沙洋鎮,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為縣、市單位,與漢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為湖北省八大重鎮。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月撤市,直屬荊門縣。1985年5月成立荊門市轄的沙洋區(縣級)。1998年12月,沙洋撤區設縣至今。 第二節墓地發掘經過 2016年冬,我國規模*大的煤運專線一一“蒙華鐵路工程”的湖北段文物保護工作啟動。為配合工程建設,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荊門市博物館、四川大學、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蒙華鐵路沿線的新宏、余灣兩處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一、新宏墓地 新宏墓地位于新宏村六組一處南北向的崗地之上,北距新宏村委會所在地約1千米,南距省道S107(漢宜線)約500米,西南距后港鎮約3.6千米,南距長湖約3.4千米,西北距余灣墓地約24千米。墓地占地面積約38萬平方米,此次發掘所涉面積約4萬平方米,墓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3'20〃、北緯30°32'31.2〃,海拔44米(圖版一,1)。 據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顯示,新宏墓地原有帶封土堆的古墓葬15座,部分因農田改造被破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登記帶封土堆的古墓葬8座。 2016年12月,因蒙華鐵路從后港鎮西約10千米處經過,新宏墓地南部被確定為配套工程取土場。12月15日,3座古墓葬在取土過程中遭受破壞。 12月15~28日,為保證文物安全,荊門市博物館派出考古工作人員對工程概況進行了解,對工程取土所涉及的古墓葬及取土場周邊1千米范圍內進行走訪、踏查,同時對整個墓地進行全面勘探。勘探以已發現的3座墓葬為中心,向周邊延伸,采用兩種方法同時進行:一是由于取土場內大面積作業,地表已開挖3~6米深,且開挖后作業面多為黏土混合物,十分堅硬,普通洛陽鏟無法直接打探孔,故采用鐵鍬揭取長10、寬10、深20厘米的小土坑進行觀察,確認是否存在遺跡現象,坑距2米;二是對取土場原計劃取土而暫未取土的區域進行傳統方式的勘探,孔距2米。經調查勘探發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約38萬平方米,發現墓葬20座,需要進行搶救性發掘的墓葬有8座(編號為M1~M8)。發掘參考調查、勘探結果以定點布方的方式進行,探方規格為10米x10米,共計布方20個。 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1月3日,為配合蒙華鐵路取土施工,考古隊開始對破壞*為嚴重的M1和M2進行搶救性清理,同時對取土施工范圍內新勘探出的其他古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圖版一,2)。 本次發掘由荊門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考古所所長黃文進任執行領隊,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有荊門市博物館周偉、高山、杜文成,沙洋縣文物管理所唐國俊。人員分工為:周偉為現場負責人并承擔攝影工作,黃文進負責考古勘探及考古繪圖,高山負責考古發掘與后勤管理,杜文成負責考古發掘記錄、資料管理和文物管理工作,唐國俊負責民工管理和工地協調(圖版二)。 2017年2月13日至4月19日,其余6座墓葬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始。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有荊門市博物館黃文進、周偉、高山、李云陸,沙洋縣文物管理所唐國俊。人員分工為:黃文進為工地總負責并承擔考古繪圖工作,周偉負責考古勘探和發掘,高山協助考古發掘工作并負責后勤管理,李云陸負責攝影,唐國俊負責民工管理和工地協調。 兩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8座,實際完成勘探面積約3.1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墓葬發掘期間,荊州博物館肖玉軍、謝章偉還對墓群所在崗地及周邊地形、地貌進行了全面的航拍、測繪,制作了墓地地形圖、高程模型圖、正射影像圖,同時對單個墓葬及發掘區進行了航拍。 二、余灣墓地 余灣墓地位于雷都村一組一處東西向的崗地上,北距雷都村一組、東距余家灣均約50米,東南距新宏墓地約24千米。曾集鎮至雷都村的村道自東向西從墓群中部穿過。墓地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此次發掘涉及面積1.25萬平方米。墓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1'7.2〃、北緯30。43'39.9",海拔64.8米(圖版三,1)。 據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顯示,該墓地的年代為漢代,有1座封土堆高約3.5米的古墓葬,早年曾設窯于此,封土內為磚砌的環形窯室。 2016年4月,蒙華鐵路二十二標段二工區啟動,余灣墓地遭受嚴重破壞,部分墓葬甚至被掘出,暴露于地表。原載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中高約3.5米的封土堆(即后文所述M21之封土堆)已被夷為平地;據荊門市博物館了解的情況,2016年4月,施工方挖機曾掘出一座長5、寬2.5米的墓葬;在上述村道西北約50米處,亦曾掘出明代“石灰墓”。 11月13~28日,為配合蒙華鐵路施工建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與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余灣墓地東西向便道之外的區域展開考古勘探工作,孔距2米,陸續勘探出54座土坑墓(編號為M0a~M53)和1處窯址(編號為Y1)。與此同時,考古隊使用無人機對墓地所在地的地形和地貌進行航測,利用全站儀測繪墓葬分布圖。發掘參考調查、勘探結果以定點布方的方式進行,探方規格為20米x20米,共計布方26個。 11月29日至12月30日,對M0~M53的考古發掘相繼展開。此次發掘清理的53座楚墓集中分布在東西向便道附近,其中便道以北42座,以南11座,而以便道以北的東部分布*為密集,數步之內即有一座。 2017年2月21日至3月18日,東西向便道路基墊土下的4座墓葬(未布方,編號M54~M57)被清理。兩次考古發掘一共清理墓葬58座、窯址1處,實際完成勘探面積約2.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500平方米(圖版三,2)。 本次發掘由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白彬教授任領隊,博士研究生張科任執行領隊,參加發掘的工作人員有四川大學馬馳浩、許雲、余曉福、趙川、張亮、葛林杰、權文婷、周靜、賀越洋、陳焜、何建,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毛華、陳廣良、楊學松、辛德華,重慶市涪陵區博物館秦彬,沙洋縣文物管理所唐國俊。人員分工為:張科為現場負責人,余曉福、賀越洋負責田野發掘期間的攝影、攝像工作,馬馳浩承擔無人機航拍、測繪工作,趙川、張亮、權文婷、周靜、陳焜、何建、毛華、陳廣良、楊學松、辛德華參加考古發掘工作,許雲負責考古發掘記錄、資料管理和文物管理工作,符德明、秦彬承擔墓葬線圖繪制工作,唐國俊負責民工管理和工地協調(圖版四)。 第三節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過程 一、室內整理 室內整理工作由荊門市博物館黃文進、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白彬負責,參加人員有張科、曾令斌、楊紅艷、李廣安、平彩霞、王晨陽、符德明、李云陸、鄧宏亞、何建、王紅艷、馬馳浩、余曉福、許雲、賀越洋。整理工作分為五個階段。 **階段:2016年12月25日至2017年1月24日,進行余灣墓地部分出土器物的修復,由楊紅艷完成。 第二階段:2017年3月4日至5月26日,完成余灣墓地剩余出土器物的修復及全部器物的繪圖、制卡、統計等,由張科、余曉福、許雲、楊紅艷、李廣安、曾令斌、平彩霞、王晨陽完成。 第三階段:2018年4月2日至6月28日,完成新宏墓地出土器物的修復、繪圖、制卡、統計、拍照等,由曾令斌、楊紅艷、李云陸完成。 第四階段:2018年9月15日至11月20日,完成余灣墓地出土器物線圖、卡片、描述核對,器物拍照,由何建、符德明、曾令斌、賀越洋完成。 第五階段:2019年3月12日至4月15日,主要工作為新宏、余灣墓地發掘資料卡片、線圖、文字描述的整理、核對,由鄧宏亞、王紅艷完成。 二、報告編寫 2019年4月,開始編寫發掘報告。為全面、系統地報道兩墓地的發掘情況,我們擬分兩個墓地逐座墓介紹材料。兩墓地出土器物不多,其中新宏墓地出土器物236件,余灣墓地出土器物237件,可辨器形和質地均較為清楚,器類亦為以往發掘的楚墓中較為常見。器物按質地可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鉛錫器、玉器、石器、玻璃器、角器、卵石、漆器、鹿角十一大類。 報告中的器物編號,大多沿用田野考古發掘時的編號,在室內整理時稍有調整,對少數器號進行了增刪。由于各墓器物較少,故器物均采用流水號編列。所有墓葬出土的器物原則上是一件一號;對一號多件的器物,則采用亞號處理,如新宏M1:20-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