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霍亂之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7604
- 條形碼:9787208177604 ; 978-7-208-1776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霍亂之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霍亂之書》是叔本華手稿系列之一種,選自胡布舍爾編五卷本《叔本華手稿》第4卷,收錄了叔本華從1830年到1860年之間的隨筆、哲學思考片段和評論。叔本華于1831年8月為了躲避霍亂從柏林抵達法蘭克福后,撰寫一本新的思想筆記,取名為《霍亂之書》(Cholerabuch),因為“寫在逃避霍亂的路上”。在叔本華哲學形成的過稱中,《霍亂之書》連接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和柏林時期的《講演錄》,對《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中的部分話題做了預備性思考,比如,《霍亂之書》的開篇討論的“性愛形而上學”,隨后的“續寫有關意志優于智力的論述”,都部分地被拆解、改寫到《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等書之中。但是,《霍亂之書》的價值體現在能讓讀者窺探叔本華在思考一些重要哲學話題時頭腦里的原始想法,而且體現在那些被他自己放棄、修改乃至不愿公開示人的東西,這些內容巧妙地透露給我們一個不知道的叔本華,甚至叔本華自己都不愿意承認的叔本華。 《霍亂之書》的優點是材料的文獻價值獨一無二,行文結構比較松散,內容廣泛,既有非常扎實與深刻的哲學、美學與形而上學思考,也有對人和人性的挖苦與嘲諷,針對當時的流行哲學概念與風潮的批判;還有箴言與抒情札記,多體現了可讀性和趣味性。
霍亂之書 內容簡介
《霍亂之書》是有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手稿,寫作于1831年左右,因當時歐洲正發生霍亂疫情,故題名《霍亂之書》。全書主要分為:性愛形而上學、藝術理論、詩論、音樂哲學、意志學說、意志形而上學、箴言與哲學散文、筆記與注釋、詞源學筆記等部分。這些內容是對叔本華成體系的哲學著作的有益補充,能夠理解叔本華思想的形成過程,加深對其意志哲學的理解。譯者為書稿撰寫了詳細的導言,并將雜亂的手稿進行了梳理,極大地提高了可讀性。
霍亂之書 目錄
導.言
1~7
導讀及檢索
8~19
霍亂之書
1~181
附.錄
182~228
1.《熟思集》(節選)
182~188
2.《集萃》(節選)
188~211
3. 1811—1817 年手稿中的音樂哲學
211~228
參考文獻說明
229~237
術語表
238~253
后.記
254~255
霍亂之書 節選
[1] 1,1 我在《熟思集》里用一章的篇幅仔細地考察了性愛形而上學(Metaphysik der Geschlechtsliebe),從具體考慮女性特質入手,以肉身的具體部分為著眼點,論及我們從女人們的自然特質中攫取的快感(Wohlgefallen)。概括地說,我們因女性肉身的某部分特質或者總體特質而攫取到的快感的多寡,恰好與這種特質對孕育新生兒的影響強弱成比例,與其對新生兒健碩狀態的影響強弱成比例。這便解釋了人們為何揣著嚴肅的心,打量心儀之人的每一部位,使自己極為小心謹慎的心不至于受欺騙;為何人們面對心儀之人的關鍵部位,增一厘,減一寸,都看作巨大的價值。因為這事真的很重要:哪怕女人在*小的尺度上偏離了一點點,都有可能導致她生下來的兒子終生駝背。(《熟思集》,第397 頁)我們在選擇異性時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的頑固,恰好受制于我們無意識(unbewuβt)的考慮,因為我們的頑固無非是這種無意識考慮的外露。 [ 多數人事后抱怨婚姻不幸福,根源在于多數人的婚姻被種族(Gattung )的守護神庇佑,卻得不到個體守護神的垂青,而在種族守護神看來,只要種族形態被純正地刻畫出來,個體及其幸福便無足輕重了。] 當我們做出與 以前的選擇相反的選擇時,任何一點丑陋都是在矯正與此選擇相反的選擇(jede H.βlichkeit das Korrektiv der ihr entgegengesetzten),進而激發人們從這件事中生出預定和諧a 的想法來。這里頭*引人注目的是人們無法抹除的欺騙:原本純粹涉及孩童的價值,也就是涉及維系種族純正類型的價值,借著欺騙的伎倆,在所有人面前披上了自我價值的偽裝,被說成是為了提高每個人從性愛滿足感中攫取的享受,這便是每個個體身上的“肉欲癲狂”(wollüstiger Wahn )的根源。參見康德論優美與崇高第三部分[1]。如前所述,而且如一切本能(Instinkt )活動所展現出來的,個體是種族的單純實現工具,種族才是個體生活 里*先活著的,這便是一切本能活動的關鍵所在。[2] [2]2,1 物自體或者生命意志(der Wille zum Leben )唯 a原文是Harmonia praestabilitia δεινου. ερωτα. 。叔本華手稿中的希臘文未添加重音,譯文保持原樣(圓圈序號標注的注釋為譯者注,下文不再一一說明)。 [1]《康德全集》,第2 卷,《對優美與崇高感的考察》第三部分,第850—868 頁 (譯者按:指德文版頁碼,詳見書后參考文獻,下同)。關于兩性對立關系中的優美與崇高之別:“在這種印象中與太貼近性沖動的東西,特別是與肉欲癲狂沆瀣一氣的東西——每個人的感受都在肉欲癲狂里披上了新裝——我都不會觸及,因為這偏離了值得稱道的趣味……”(方括號標注的注釋為德文版注,下文不再一一說明)。 [2]Cogitata,S.397,1;HN IV(1),S.144. 獨直接存在于種族的層面上,卻只在各個體之中認出了自己。認識a 在個體中的形式是時間,所以,種族在個體面前僅僅顯現為個體間的演替(Succession),只有當個體完全超脫了個體認識形式的束縛,才能領悟到種族的內核,但這件事只在特殊的情形下才會發生,如我在第三卷中所詳述的。b 盡管意志先于一切地在個體層面中認出自己,但我們深層次的意識依然指出了自己在種族層面上無止境延伸的存在領域,即一旦某個體青少年早期對兩性關系有所了解,并在以后的歲月里,比起關心自己的事務(個體的事務),他不成比例地把兩性的事務看得更有趣,也更重要,如此一來,這個個體便將種族的事務直接當成那種類型的事務,即兩性的事務了。 [3] 3,1 正如我在《熟思集》第239,1 至240,1 論及人們在激情澎湃的愛戀中對性滿足的選擇時向人們指出來的。 (某種觀點認為,個體實際存在的短暫性與種族的永恒 a叔本華使用Erkenntnis 一詞時,既指抽象的知識,也指直觀的認識。b參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 卷,§29 。 性不相匹配,在個體間自我彰顯著的意志,其存在更直接 根植于種族的層面上,而與之大相徑庭的是,認知之為認 知,純粹是個體的財產。認為死后能繼續存續的信條便源 自這種觀點,是辨別出這種觀點的征兆。)[1] 3,2 故弄玄虛(Affektation )總是招致輕蔑(Verachtung)。 首先,故弄玄虛是一場騙局,操弄這場騙局的人膽小如鼠, 因為他想要贏得人們的敬畏;其次,故弄玄虛是對故弄玄 虛之人的譴責判決,此人想要展現給人們的不是他的本來 樣貌,因而收獲了憑借本來樣貌不能贏得的更高贊譽。人 若就某個特質遮遮掩掩、故弄玄虛,恰恰是*無可辯駁的 自白,承認自己并不具有這樣的特質。一切故弄玄虛都糟 糕透頂(Toda affectacion es mala)。只要人們還沒有內在地 察覺到某人在某方面確實故弄玄虛,則故弄玄虛依然有效。 然而另一方面,沒有人可以無條件地放開韁繩,完完整整 地把自己展示給別人看,因為我們要把自然屬性中的許多 卑劣與獸性裹上遮羞布。但是這一點只能說消極的事物, 即隱瞞(Dissimulation )是合理的,仍不涉及積極的事物, 即偽裝(Simulation)。[2] [1]D,2,S.413—417;Hb,3,S.415—419;D,2,S.605—641;Hb,3,S.607—643. [2]D,4,S.504—505;Hb,5,S.486—487. [4] 4,1 說到在將來的處境中要做的事情,我們能有的 除了猜測之外,絕無其他,盡管我們常常把這樣的猜測當 成*終的結論。[1] 4,2 謝頂(Ausgehen der Haare )的出現源自人體 動脈力量的衰減,源自動脈不再將寬裕與充足的血液輸送 到絕頂,相反,靜脈系統占盡了上風。所以,靜脈系統對 動脈系統占有壓倒性優勢的那年后(42 歲后),謝頂也就 顯露出來。年少時動脈系統占據優勢,所以少年發長濃密(κομηται),郁郁蔥蔥直到爬滿頭頂。[2] 4,3 續寫有關意志優于智力的論述。 參見《熟思集》,第373 頁。 67 )智力有一個特殊的工具,占據著一個特定的位 置,這便是大腦。智力很顯然仰仗大腦在大小、形態與構 造方面的特質:當智力充當一個物質器官的功能時是物質 性的,也就是說,當智力屬于現象,與之命運與共時,智 力才成其為智力。相反,意志既無處所也不占有器官,人 們對意志的判斷不受器官特質的制約,毋寧說,意志處處 都是地道的運動者與塑造者:意志是全部物理現象的根基 (Substrat),但意志本身(selbst )卻是形而上學式的,是 [1]D,4,S.517f.;Hb,5,S.499f. [2]HN IV(1),S.72. 物自體,是非物質性的。a [5] 5,1 心臟是有機驅動裝置的**根彈簧(參見《熟思集》,第158 頁),心臟*早活著并*后隕滅(primum vivens & ultimum moriens),激情在心臟上的作用*先讓人有感覺——比沙b的話放在這里堪稱經典(可見比沙著作的導讀)。心臟其實要比脊椎和大腦長得晚一些,但在血液的初次循環中已經以潛在(potentia )的方式存在了,直到作為起躍點(punctum saliens)c 后才顯露出來。然而,心臟擁有的特質以任何方式都顯不出人的意志與性格的特質。——智力繼承自母親,也因而與大腦一道都是物質性 a然而認識物自體與意志的唯一通道,身體,又徹頭徹尾是物質性的,此時,叔本華尚未出版《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 卷,該書§18 得出結論,認為我們除了在內在的身體性活動中認識意志,別無他法,我們對所謂意志本身是什么,并無絲毫認識。在我們經驗可認識的范圍內,意志是物質性的,至于在經驗不可能認識的范圍內,意志是不可認識的。所以,叔本華與康德的看法——即便在經驗可認識的范圍內對物自體(意志)的認識也是不可能的——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值得注意的是,意志“非物質性”這樣的表述只出現在手稿中,顯然叔本華此時對此問題仍然內心矛盾,拿捏不準。 b格扎維埃·比沙(Xavier Bichat,1771—1802):法國生理學家與解剖學家,病理學的奠基人。 c叔本華在這里分別涉及了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與《動物志》(Περ τ ζ α στορ.αι)中的概念。前者指事物的可能實在性,與事物的現實實在相對應;后者指鳥類血液循環中的起點,也是生命活動的起躍點。在叔本華的語境中,心臟在血液循環中早已具備,但只是以潛能的方式,直到血液循環運動起來后,生命活了過來,此時的心臟就是啟動生命的起點,于是,它不再是潛能而是實在了。 12 的,屬于材料而非形式;因為誠如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在《動物發生論》(A,第32—35 頁)a 中極精準地領悟并透徹地道明的,母親賜給胎兒材料/ 量(την λην,το ποσον),父親則賦予胎兒形式/ 質(το ειδο.,το ποιον,quale)。所以動物雜種既擁有父系的形狀又兼具母系的塊頭,如騾子與馬騾b。參見第78 頁邊隙,星號標注。 智力是大腦的一個功能,好比抓握是手掌的功能,消化是胃的功能;認為大腦損毀之后智力繼續存在的想法,好比認為手掌斷裂之后還能繼續抓握,以此類推。——意志截然相反,是全部生命組織的形而上學先在(prius),
霍亂之書 作者簡介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和補遺》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