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稀缺 本書特色
· 知名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強強聯合,將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獨到融為一體 ·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得希爾·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強強聯合之作,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后的又一部行為經濟學重磅著作,《金融時報》年度十佳商業圖書。 · 首度提出“帶寬=認知能力+執行控制力”概念等式,為擺脫稀缺提供了有力支撐 · 兩位作者應用了大量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他們發現:從商場、火車站,到印度金奈的蔬菜市場,從公司白領、機構成員到拾荒者,所有處在稀缺狀態中的人們,其大腦都會被稀缺心態俘獲,過于專注于“管窺之見”,變得更加笨和沖動,亦即其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力會變得低下。 · 清華大學院長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葉航,物理學家、南方科技大學物理學教授李淼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未盡研究創始人周健工,財新傳媒總編王爍,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噪聲》作者丹尼爾·卡尼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泰勒,暢銷書《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暢銷書《全新思維》《全新銷售》《時機管理》作者丹尼爾·平克,新美國基金會總裁兼CEO安妮-瑪麗·斯勞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哈佛幸福課》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等聯袂推薦。 · 湛廬文化出品。
稀缺 內容簡介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于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癥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有效率。為什么稀缺心態會讓我們無法擺脫稀缺?因為處于稀缺中的人,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從而導致其習慣于應付匱乏的行為模式。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稀缺就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沖動。 《稀缺》是《思考,快與慢》《噪聲》作者丹尼爾·卡尼曼蕞推崇的行為經濟學著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復雜成因,并提出以“余閑”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個人如何才能擺脫財務困境,組織如何才能重獲時間,而社會又如何才能幫助窮人?只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稀缺 目錄
稀缺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 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計算機與行為科學教授。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在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并于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埃爾德·沙菲爾 ·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2012年,榮獲古根海姆獎。 ·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知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