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06148
- 條形碼:9787300306148 ; 978-7-300-3061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全2冊) 內容簡介
《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上)》主要探討規范性的各種代表性版本,但是不同于規范倫理學卷中尋求各種理論的趨同,帕菲特在此努力論證其他理論版本都不能恰當地解釋我們思想中的規范性維度;基于所有這些觀點,規范性都被證明是種幻覺。對于這些立場,帕菲特在書中討論和批評了其中許多有影響的版本,包括布萊克本、布蘭德特、吉伯德、黑爾、麥基和威廉姆斯等人的觀點。帕菲特*終的結論是:所有這類觀點都傾向于虛無主義,且對于承認不可還原地規范性的真理來說,虛無主義是專享真正的競爭對手。帕菲特由此認為我們應該接受非形而上的、非自然主義的認知主義理論,拒絕一切形式的自然主義和非認知主義理論。
《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下)》主要是回應《真的有事重要嗎?》一書對其規范性理論提出的各種反駁。帕菲特為了回應這些批評,進一步發展了他自己有關理由和規范性的理論。他的核心轉變在于,明確交代其規范性真理并不具有本體論地位,從而避免本體論上的怪異性。同時為避免混淆與誤解,帕菲特將其理論改名為非實在論的認知主義,從而獲得空間可以尋求與自然主義、準實在論的表達主義兩種理論的趨同。帕菲特由此發展出的非實在論的認知主義理論,與雷爾頓進一步發展出的廣義自然主義和吉伯德發展出的新型版本的表達主義,*終達成了基本共識,得到了元倫理學領域的“新三重理論”。
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全2冊) 目錄
導論1
內容提要
第六部分規范性
第二十四章分析性自然主義和主觀主義
第82節各種相沖突的理論
第83節理由的分析性主觀主義
第84節內在理由的不重要性
第85節實質性的主觀理論
第86節規范性信念
第二十五章非分析性自然主義
第87節道德自然主義
第88節規范性的自然事實
第89節從“是”推出“應當”的論證
第90節厚重概念論證
第91節規范性反駁
第二十六章無足輕重性反駁
第92節規范性概念和自然屬性
第93節與科學發現的類比
第94節事實陳述論證
第95節無足輕重性反駁
第二十七章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
第96節理由的自然主義
第97節柔性自然主義
第98節剛性自然主義
第二十八章非認知主義和準實在論
第99節非認知主義
第100節規范性分歧
第101節非認知主義者能夠解釋規范性錯誤嗎?
第二十九章規范性和真理
第102節表達主義
第103節黑爾論重要之事
第104節規范性論證
第三十章規范性真理
第105節分歧
第106節論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第107節誤解
第108節自然化的規范性
第109節西季威克的直覺
第110節未來的航行
第111節重新發現理由
第三十一章形而上學
第112節本體論
第113節非形而上學的認知主義
第三十二章認識論
第114節因果性反駁
第115節有效性論證
第116節認知信念
第三十三章理性主義
第117節認知理由
第118節實踐理由
第119節進化力量
第三十四章達成一致
第120節源于分歧的論證
第121節趨同主張
第122節苦難的雙重壞性質
第三十五章尼采
第123節重估價值
第124節善與惡
第125節生命的意義
第三十六章*重要之事
第126節這一切都值得嗎?
第127節未來
附錄
附錄J論有什么
尾注
引注
參考文獻
索引
序言1
內容提要
第七部分不可還原地規范性的真理
第三十七章諸事如何可能重要
第128節關心以及有理由關心
第129節哲學分歧
第三十八章非實在論的認知主義
第130節元倫理學
第131節本體論
第三十九章規范性真理和自然真理
第132節概念和屬性
第133節共外延論證
第134節規范性反駁
第135節科學的類比
第136節無足輕重性反駁
第四十章吉伯德給非自然主義者的提議
第137節單一屬性幻覺
第138節自然主義事態和規范性真理
第四十一章雷爾頓對柔性自然主義的辯護
第139節屬性的同一性
第140節雷爾頓對無足輕重性反駁的首次回應
第四十二章雷爾頓對我們之間分歧的解決
第141節雷爾頓的較寬觀點
第142節雷爾頓較寬觀點的成就
第143節雷爾頓的評論
第四十三章杰克遜非經驗的規范性真理
第144節杰克遜的共外延論證
第145節杰克遜的形而上學假設
第四十四章施羅德保守的還原性論點
第146節施羅德對無足輕重性反駁的批評
第147節施羅德和我如何可能解決我們之間的分歧
第148節我如何誤導了拉塞爾
第八部分表達主義的真理
第四十五章準實在論的表達主義
第149節欲求、態度和信念
第150節贏得談論道德真理的權利
第四十六章吉伯德對我們之間分歧的解決
第151節吉伯德的趨同主張
第152節是否有事重要這一點重要嗎
第153節理解正確
第154節吉伯德的形而上學疑慮
第四十七章另一種三重理論
第155節吉伯德的評論
第156節一個美滿的結局
第九部分規范性理由和心理理由
第四十八章表達主義理由
第157節布萊克本的困惑
第158節布萊克本的理由信念
第四十九章主觀主義理由
第159節史密斯對主觀主義的辯護
第160節斯特里特對主觀主義的辯護
第五十章斯特里特的元倫理建構主義
第161節斯特里特的拆穿論證
第162節斯特里特的相對主義
第163節斯特里特觀點的規范性蘊含
第164節查普爾關于斯特里特的主張
第五十一章道德、責備和內在理由
第165節達沃爾關于內在理由的主張
第166節達沃爾對道德內在主義的辯護
第五十二章尼采的山峰
第167節尼采和趨同主張
第十部分倫理學
第五十三章重要之事和普遍理由
第168節任一全部論點
第169節關于重要之事的普遍主義
第五十四章沖突的理由
第170節西季威克的問題
第171節道德理由和自利理由
第172節其他問題
第五十五章正當與善
第173節道德矛盾情緒
第174節不當行動的壞性質
第175節道德理由和不偏不倚的理由
第176節不當性和理由
第五十六章義務論原則
第177節手段原則
第178節傷害和使免于傷害
第五十七章行動后果主義和常識道德
第179節待人方式的好壞
第180節道義式的和非道義式的壞性質
第181節個人性義務和共享的義務
第五十八章邁向一個統一理論
第182節行動后果主義
第183節規則和動機后果主義
第184節*優動機和*優規則
第185節小效果和大傷害
第186節并非結論的結論
尾注
引注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全2冊) 節選
德里克?安東尼?帕菲特于1942年12月11日出生在中國四川省,他姐姐希奧也出生于此。當時其英籍父母諾爾曼?帕菲特和杰西?帕菲特醫生正在成都的大學做醫學傳教士,主要教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并且很關心訓練后來在農村工作的那種“赤腳醫生”。因為日本對中國的入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們一家人1944年(當時杰西正懷著她的第三個孩子約安娜)被迫逃離中國,通過乘坐轟炸機、火車和運兵艦等先到印度,后經澳大利亞抵達紐約。1946年他們一家人乘坐“瑪麗女王號”回到英格蘭,先在倫敦生活了幾年,1949年后移居牛津,帕菲特就是在這里長大的。盡管帕菲特在中國生活的時間很短,但他為此感到高興,并且經常非常樂意告訴別人這一點。因此,可以想象,對于其巨著之一《論重要之事》被譯為中文出版,他會感到非常自豪。他也會表示感謝的是,葛四友與阮航兩位教授為翻譯該著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從而使中文讀者得以閱讀其著作。 帕菲特的專業方向為倫理學、實踐推理與形而上學,而其研究興趣包括理由、人格、倫理學、元倫理學、人口倫理學、平等、優先性、對于窮人的義務、規范性、時間的流逝、個人合理性理論與集體合理性理論、體系性道德理論、康德倫理學、契約主義、后果主義、多元主義的常識道德、義務論禁令、本體論、實在、存在、尼采倫理學、天體演化論以及重要之事。帕菲特于2017年1月2日突然離世時,已被公認為他那個時代甚或所有時代*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對哲學的貢獻一定會在接下來的很多年得到人們的討論,就如同老子、孔子、孟子、亞里士多德、康德、密爾和馬克思等巨人的貢獻那樣。帕菲特很是早慧,很小就贏得牛津的精英龍校的獎學金。帕菲特的老師們后來還說服其父母,允許帕菲特競爭伊頓公學的國王獎學金,他再次獲勝。帕菲特非常享受龍校與伊頓公學那種高度競爭性的學術環境,總是樂于觀看學術論戰,盡管他常常覺得奇怪,自己的這種態度是否一貫,因為他反感那些喜歡觀看拳擊或摔跤比賽的人。帕菲特的很多科目在班上都是**的,唯獨數學除外,他在這個方面毫無天賦(他雖然如此杰出,但經常算不出15%的小費)。在伊頓公學,他修習的主要課程是拉丁語和希臘語,盡管*后三年的專業是歷史。 1961―1964年帕菲特就讀于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主修現代史,對法國史和烏托邦主義尤其感興趣。他獲得1965―1966年度的哈克尼斯獎學金(Harkness Fellowship),赴美訪學一年。他還作為非學位學生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新社會研究院學習。正是在此期間,他才決定成為哲學研究生。他聽過一位大陸哲學家就一個重要的主題做的一次非常含混的講座,也聽過一位分析哲學家就一個無足輕重的主題做的一次非常清晰的講座。然后他就想,如下兩種改變哪一種更有可能:一種是大陸哲學家以一種更清晰、論證更嚴謹的方式討論他們更重要的主題;另一種是分析哲學家將其清晰性和嚴謹性運用于更重要的主題。他覺得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于是他在1967年回到牛津后開始學習分析哲學。他師從A?J?艾耶爾(A?J?Ayer)、彼得?斯特勞森(Peter Strawson)和大衛?皮爾斯(David Pears),他的**項研究是關于時間的形而上學的。1967年末,帕菲特贏得了聲名顯赫的萬靈學院(世界上頂端學府之一)的獎學金,萬靈學院這個沒有學生的世界級思想庫,使帕菲特在未獲得研究生學位的情況下就能夠追求自己的哲學興趣。多年來,帕菲特是通過萬靈獎學金那令人生畏考核的**人,實際上也是基于這種考核進入萬靈學院的*后一人,因為后來這種考核被另一組更多的人能夠達到的不同標準取代了。帕菲特終生都是萬靈學院的研究員,先后是獎學金研究員(Prize Fellow,1967―1974)、 初級研究員(Junior Research Fellow,1974―1981)、研究員(Research Fellow,1981―1984)、高級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Fellow,1984―2010)和榮譽研究員(Emeritus Fellow,2010―2017)。這么多年來,帕菲特先后前往美國約40次,都是去美國的大學教書。在20世紀70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常規訪問教授,而且多年來他還是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和羅格斯大學的訪問教授,大約每兩年會在這三所大學各上半學期的課。1978年,帕菲特受邀向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做學術報告。他是獲取該榮譽的*年輕的哲學家之一,而當時對他的介紹是:也許是**個從事哲學一年就獲得世界性聲譽的哲學家。帕菲特隨后在1986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1992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201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Swedish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因為帕菲特對哲學做出的巨大貢獻,授予其聲名卓著的邏輯與哲學的羅夫?肖克獎(Rolf Schock Prize)。帕菲特的**部巨著是《理與人》 (Reasons and Pers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這部書與羅爾斯的《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一起,把倫理學從一個主要聚焦于道德術語之含義且瀕臨消亡的邊緣學科轉變成一個富有活力的哲學核心主題。帕菲特的這部著作表現出驚人的原創性,其中充滿了天才般的例子、強有力的論證和令人震驚的結論。它極大地塑造了隨后的哲學議程,大量的新主題、例子、方法論和術語被引入討論。《理與人》一書受到的贊揚幾乎是普遍一致的,這在哲學學術圈是極為罕見的。它被譽為“一部極具智慧和富有想象力的著作……非常有原創性……其尖銳性是少見且令人激動的……帕菲特發現的各種沖突是完全真實的,他富有想象力的強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深刻的問題”\[引自伯納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教授,《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簡直是天才之作”\[引自阿蘭?瑞安(Alan Ryan)教授,《星期日時報》( Sunday Times)\]。有位評論者這樣寫道:“《理與人》這部著作根據任何標準都可以算是自西季威克的《倫理學方法》(Methods of Ethics)之后對于道德哲學*為卓越的貢獻……帕菲特的……偉大成就必定會永久改變道德哲學的特征”\[引自約翰?格雷(John Gray)教授,《泰晤士高教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還有一位評論家這樣寫道:“少有著作像這部著作那樣重新勘定哲學的議程……這部著作的論證也許是*密集的……帕菲特……說其‘性情就是修正主義者’。但是這種‘修正’相當于革命。不管這個革命是否成功,西方哲學,特別是體系性倫理學,都因此而與以前有所不同”\[引自安妮特?貝爾(Annette Baier)教授,《哲學圖書》(Philosophical Books)\]。事實上,《理與人》一書對道德哲學發展方向產生的影響,無論怎么說都不算夸張。帕菲特關于人格的還原主義觀點現在變成了主流觀點,盡管他也樂于承認,其個人同一性觀點本質上與佛陀的觀點是一樣的(參見此書的第三部分和附錄 J)。此外,雖然帕菲特完全是一位理論家,但其天才式洞見和論證已經被證明與世界上很多*緊迫的問題有著深刻的關聯,這些問題包括全球健康、貧窮、不平等、老齡化、有效的利他主義、人口政策、現有風險、全球變暖等。完全可以這么說,《理與人》一書永久地改變了倫理學的主題,確保帕菲特在偉大哲學家的史冊上有一永久席位。帕菲特的第二部巨著是《論重要之事》(On What Matt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一部1900多頁的三卷本巨著。在《理與人》一書出版后約27年,《論重要之事》的前兩卷于2011年出版,幾乎可以肯定是21世紀大家*翹首企盼的哲學著作。第三卷出版于2017年,帕菲特在突然去世之前正積極地寫作第四卷。《論重要之事》前兩卷的早期手稿(一個時期暫定名為《理由的再發現》,另一時期則定名為《登山》)在外流傳了十多年,曾被用作研究生討論課、學術研討會、論文和雜志專題的基礎,甚至出版之前就已經有了一本研討論文集出版。作為一個極端的完美主義者,帕菲特總是不停地發展、精煉、修訂他的許多論證和觀點,以至于許多人對于該書*終能否出版都感到有點兒絕望。該著作的前兩卷*終出版時,得到的回應褒貶不一。有些人認為這是帕菲特*重要的著作,有評論者稱其為“自1873年西季威克的《倫理學方法》這部巨著出版后*重要的倫理學著作”\[引自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泰晤士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還有些人則同意這是一部杰著,但認為它沒有達到《理與人》那種高度;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論重要之事》沒有達到與其所受關注相應的高度(怎么可能達到呢?這可能是個令人好奇的問題)。然而,毫無疑問,《論重要之事》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巨著,作者是世界上*偉大的道德哲學家之一,它注定會得到接下來幾代學人的考察、解析與爭論。
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全2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德里克.帕菲特( Derek Parfit ,1942一2017),出生于中國的英國哲學家,專注于人格同一性、理性和道德。帕菲特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倫理學家之一,著有《理與人》( Reasons and PerSons ,被廣泛認為是自19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倫理學著作)和《論重要之事》( On What Matters )。帕菲特一直在牛津大學工作,同時還是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和羅格斯大學哲學客座教授。1986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1992年當選為美國國人文科學院院士,2014年榮獲聲名卓著的邏輯與哲學的羅夫.肖克獎( Rolf Schock Prize )。譯者簡介葛四友,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規范倫理學與現當代英美政治哲學,興趣領域為元倫理學與法哲學,目前主要研究帕菲特的道德哲學思想和正義的理想理論與非理想理論。出版專著《正義與運氣》《分配正義新論:人道與公平》,譯著《合理性的本質》《公共領域中的倫理學》《倫理學與法治》等。在《哲學研究》《外國哲學》《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阮航,哲學博士,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集刊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中國哲學、經濟倫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其他各級項目10余項,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出版《儒家經濟倫理研究:先秦儒家經濟倫理的問題脈絡與觀念詮釋》專著1部,《超越復仇》等譯著5部,主編《西方倫理學原著導讀》等教材2部,主編《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等7部。在《哲學動態》《道德與文明》《世界哲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及譯文50余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