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重要之事:規范倫理學卷(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03208
- 條形碼:9787300303208 ; 978-7-300-3032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重要之事:規范倫理學卷(上、下) 內容簡介
《論重要之事一規范倫理學卷(上)》進一步發展了《理與人》中的理由理論,對理由的主觀主義展開了更詳盡的反駁,為理由的客觀主義提供了更有力的辯護。帕菲特基于其理由理論,試圖重勘道德哲學的版圖,打破“后果主義者與義務論者之間存在著根本分歧”這一公認的假定,重構并且發展出他認為更好的康德式義務論與斯坎倫契約論,然后表明重構之后的三種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趨同性,可以說是從不同的側面攀登同一座山峰,從而獲得規范倫理學的“三重理論”。
《論重要之事一規范倫理學卷(下)》主要包括沃爾芙、伍德、赫爾曼和斯坎倫的四篇批判性論文與帕菲特的回應。四位評論者從不同方面討論一個問題:帕菲特試圖證實會趨同的各種道德觀點,在何種程度上是其常見觀點的真實版本。沃爾芙認為帕菲特的康德式版本了自主性在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重要性。伍徳認為帕菲特的思想試驗論證是無效的。赫爾曼認為康德主義與后果主義在方法論上有著深刻的“不匹配”,試圖組合它們必然會扭曲康德自己的論說。斯坎倫認為帕菲特對其理論的重構錯失了某些重要的成分。帕菲特對批評做出了詳盡的回應,其總體精神是他不需要執著于三種理論的原意,而是要找到三種理論的很好版本。
論重要之事:規范倫理學卷(上、下) 目錄
導論1
序言19
內容提要
**部分理由
**章規范性概念
第1節規范性理由
第2節涉及理由的善性
第二章客觀理論
第3節兩類理論
第4節回應理由
第5節狀態給予的理由
第6節享樂式理由
第7節不理性的偏好
第三章主觀理論
第8節理由的主觀主義
第9節為什么人們接受主觀理論?
第10節分析性主觀主義
第11節痛苦論證
第四章進一步的論證
第12節全部或全不論證
第13節不融貫論證
第14節理由、動機和福祉
第15節支持主觀主義的論證
第五章合理性
第16節實踐合理性與認知合理性
第17節關于理由的信念
第18節關于合理性的其他觀點
第六章道德
第19節西季威克的二元論
第20節*深刻的問題
第七章道德概念
第21節不知情或錯誤信念下的行動
第22節其他類型的不當性
第二部分原則
第八章可能的同意
第23節強制與欺騙
第24節同意原則
第25節給予同意的理由
第26節一個多余的原則?
第27節實際的同意
第28節道義式信念
第29節極端要求
第九章純粹當作手段
第30節純粹手段原則
第31節當作手段和純粹當作手段
第32節當作手段的傷害
第十章尊重與價值
第33節對人的尊重
第34節兩類價值
第35節康德式尊嚴
第36節正當與善
第37節促進善
第十一章自由意志與應得
第38節道德要求的自由
第39節為什么我們不能應得受苦?
第三部分理論
第十二章普遍法則
第40節不可能性公式
第41節自然法公式和道德信念公式
第42節行動者的準則
第十三章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會怎樣?
第43節群己困境
第44節門檻反駁
第45節理想世界反駁
第十四章不偏不倚
第46節黃金規則
第47節稀罕性反駁與大賭注反駁
第48節不可逆反駁
第49節一個康德式的解決方案
第十五章契約論
第50節合理協議公式
第51節羅爾斯式契約論
第52節康德式契約論
第53節斯坎倫式契約論
第54節道義式信念的限制
第十六章后果主義
第55節后果主義的理論
第56節后果主義的準則
第57節康德式論證
第58節自利的理由
第59節利他理由與道義式理由
第60節使得不當特征反駁
第61節決定性的非道義式理由
第62節每個人都能夠合理地意愿什么?
第十七章結論
第63節康德式后果主義
第64節攀登山峰
附錄
附錄A狀態給予的理由
附錄B合理的不合理性與高契爾的理論
附錄C道義式理由
尾注
引注
參考文獻
索引
論重要之事――規范倫理學卷(下)
目錄
目錄
前言1
內容提要
第四部分評論
游山之旅
作為自在目的的人性
方法的不匹配
我怎么不是康德主義者?
第五部分回應
第十八章論游山之旅
第65節實際的同意與可能的同意
第66節把某人純粹當作手段
第67節康德式規則后果主義
第68節三種傳統
第十九章論作為自在目的的人性
第69節康德的自主性公式和普遍法則公式
第70節作為*高價值的理性本質
第71節作為應予以尊重的價值的理性本質
第二十章論方法的不匹配
第72節康德的公式需要修正嗎?
第73節一個新的康德式公式
第74節赫爾曼對康德式契約論的反駁
第二十一章數量何以重要
第75節斯坎倫的個體式限制
第76節效用主義、加總和分配原則
第二十二章斯坎倫式契約論
第77節斯坎倫關于不當性和非人稱式限制的主張
第78節非同一性問題
第79節斯坎倫式契約論與未來人
第二十三章三重理論
第80節趨同論證
第81節斯坎倫理論的獨立性
附錄
附錄D為何有物?為何如此?
附錄E公平的警戒觀
附錄F康德對其普遍法則公式的一些論證
附錄G康德關于善的主張
附錄H自主性和絕對命令
附錄I康德的動機論證
尾注
引注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論重要之事:規范倫理學卷(上、下) 節選
譯后記經過七年多的合作與努力,我們終于完成了帕菲特《論重要之事》(三卷本)的全部譯稿。按照《論重要之事》的內容特點,中譯本擬分為規范倫理學卷(上下卷)和元倫理學卷(上下卷)出版。對于規范倫理學卷翻譯的相關問題,由我來做簡要說明。按照預先的安排,我們在通力合作的基礎上對規范倫理學卷的中譯做了如下的分工:**、二部分為葛四友譯,阮航校;第三、四、五部分及附錄A―I為阮航譯,葛四友校。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對原著**卷(**、二、三部分及附錄A―C)的中譯于2015年出過**版。借這次《論重要之事》整部巨著中譯版出版的機會,我們對**卷初版全文做了校改,糾正了一些錯漏,進一步統一了一些術語的譯法,調整了少數地方的表述。這些校改,吸收了一些專家學者的反饋,也體現了我們對帕菲特思想的進一步理解。可以說,這一次與**卷相應的中譯,是在初版基礎上明顯有所改進的版本。但必須指出的是,由于理解和風格方面的差異,兩位譯者雖然多有溝通和交流,但一些地方的譯法容有差異,不盡統一。作為**思想家,帕菲特在當代西方倫理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在國內應者寥寥。前一方面的影響,在特姆金的中譯本序\[見《論重要之事――元倫理學卷(上)》\]中已有較詳盡的說明,不贅述。作為譯者,本人更關注帕菲特對中國學界已經產生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想就此談點粗淺的看法。首先我要承認,在翻譯過程中帕菲特思想對我個人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本人是從研究中國哲學起步的,《論重要之事》給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維和思考倫理問題的方法,激發了我了解當代西方倫理學的濃厚興趣。在這一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中,我也對帕菲特思想的獨特價值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個人以為,這樣的思想也正是我們所缺乏且極其需要的。但是,帕菲特的思想為何在中國“遇冷”呢?四友君從西方哲學的角度反思過這個問題,這里我想結合個人的翻譯體驗、從狹義的中國哲學角度做點思考。在我看來,這很可能是由于我們對其思想的獨特價值存在認知上的障礙,而認識不到其獨特價值,也就難以產生閱讀和了解的興趣,更不會吸引我們去關注和思考他所提出的問題及其解決思路。我把這種認知上的模糊性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當代規范倫理學如何回應元倫理檢驗或處理其理論論證缺乏充分的方法論自覺,二是對現時代的中國倫理學該何去何從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定位。就**個方面來說,避免以獨斷性的形而上前提來推衍理論和說明問題(我暫且稱之為元倫理檢驗),可以說是自休謨那里就明確提出、經現代元倫理學的發展而得以強化的一種理論共識。這在國內哲學倫理學界雖然得到了普遍承認,但我要說,我們并沒有把這個問題看得很嚴重,更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方法論自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直接運用傳統理論或其中某個結論來分析和說明當代倫理問題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引以為解決當代問題的方便法門。我們如果承認元倫理檢驗的正當性,那就應該看出,這種未經反思的直接運用是不合法的。這并不是說傳統倫理理論是“無根”的,而是說其前提根據或多或少都帶有形而上的獨斷色彩,因而我們要合法地運用其理論,就必須讓它們在當代價值合理多元的理論背景以及倫理生活日益民主化的現實背景中重新“扎根”。之所以說我們沒有把這個問題看得很嚴重,還因為沒有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提到足夠的高度,對這個問題的棘手性也認知不足。休謨對傳統理論從“是”推出“應當”的批判、元倫理學關于事實與價值的區分,都對當代規范倫理學建立其理論的“阿基米德支點”提出了挑戰。這個有關原初價值的問題,不是用事實與價值相互滲透這種傳統預設就能夠簡單回應的,而是需要相應的方法論自覺,運用精心設計的方法和論證來化解。可以說,如果不理解這些,就難以理解帕菲特反復討論道義式理由的用心,也不會理解他在思想實驗中為何要強調反思平衡的運用程序,甚至會以為,這即使不是庸人自擾,相對于傳統理論那種似乎韻味十足的價值敘述來說也是煩瑣不堪的。帕菲特的倫理理論無疑是屬于“后形而上學的”,或者說用他的話來說是“非宗教的”。在他看來,人類目前“非宗教的倫理研究”仍處于幼年階段。如果說《論重要之事》也屬于這種處于幼年階段的倫理學,那么我更愿意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認為“幼年”也意味著高度的原創性。第二個方面的認知不足,必須結合**個方面來理解。在我看來,當代中國哲學占主導的研究是面向思想史的。這一研究進路能夠合理地規避也無須特意關注**個方面的問題,因為它其實屬于“古典學”的面向。這對于挖掘我們自身的思想資源、理解自身的文化傳統無疑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以此作為自身哲學倫理學研究的主流方向則不正常。一個時代的倫理學如果不能把握自身時代的精神,直面時代的重大現實問題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思路,那就很難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也就不可能發展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富有活力的倫理學。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對“接著宋明講下去”的提法持保留態度。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一個富有活力的發展階段,但其問題意識是要抗衡佛教,確立儒家道統作為自身信仰,走的是帶有濃厚宗教性的道德形而上學路線。當代倫理生活的主題顯然并不在此,按照五四時期中國思想家的觀察應該是科學與民主。牟宗三也認為,儒學第三期的任務是承接現代的科學精神與民主精神。但是,如果“接著宋明講下去”意味著我們的主導方向應該是接著道德形而上學的路線發展下去,那么我認為,這會與現時代的主題背道而馳,無異于緣木求魚。這樣發展出來的理論必然缺乏面向現實問題的能力,發揮不了倫理學應有的解釋與規范作用。應該說,20世紀前半葉西方倫理學的發展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威廉姆斯對此的檢討可謂一針見血:“當代道德哲學找到了實現枯燥的原創性方式:根本不討論問題。”帕菲特和羅爾斯是20世紀促進當代西方規范倫理學復興的兩大領軍人物,帕菲特的倫理思想在這方面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比如說,帕菲特關于群己困境的集體主義分析模式,針對的是個人主義倫理分析模式的局限,它不僅為解釋當代倫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也為當代規則后果主義的*新進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又如帕菲特對非同一性問題的分析,為解釋當代環境問題的成因提供了一種極具說服力的新思路,并為代際倫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可以說,帕菲特的倫理理論不僅蘊含著強烈的現實關懷,而且針對當代重大現實問題提出了富有活力的思考方法和解決思路。個人以為,只要能夠克服上述兩個方面認知上的模糊性,我們當能領略帕菲特規范倫理學的獨特魅力。這里須指出,帕菲特規范倫理學的基本理論主張和論證,在其上一部著作Reasons and Persons\[1984,中譯本《理與人》(2005)\]中即已提出,《論重要之事――規范倫理學卷》則一方面對這些主張和論證做了進一步的反思和概括,另一方面通過考察和分析三大倫理理論傳統,提出了趨同論證,達成了“三重理論”。對于前者,可能需要結合《理與人》的相關內容,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理解;后者作為其規范部分的新內容,則是第四部分各倫理學家評論的焦點,而從帕菲特在第五部分的回應來看,這一新內容可能需要結合其理由主張和元倫理觀點,才能得到更恰當的把握。翻譯《論重要之事》這樣一部思想深刻、富于天才般洞見的著作,對譯者來說無疑是一種高難度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不是來自語言層面,而是來自思想層面。帕菲特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其語言可以說是少見地精煉明快,用詞用語極其嚴謹,在平實的論述中把觀點的脈絡及其關系都處理得很干凈,絕不拖泥帶水。但是,要領會這些字面意思所表達的觀點及其內在的理路,絕非易事。而如果達不到基本的理解,譯好這部名著就是不可能的。為此,我們對譯文做了反復的校改,也經常一起討論一些理解上的疑難以及術語的統一問題。對于這部巨著的翻譯,我們已經盡心盡力。就個人而言,我七年多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專注于此,但這種投入是值得的,讓我收獲頗豐。這首先要感謝我的合作者葛四友君。正是他的信任和支持,才讓我有了這次機會,能夠有幸參與這一當代倫理學經典的?譯工作。這一工作一開始是迫使我去了解當代倫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分析思維,然后逐漸引起我探求的興趣,進而讓我主動領會相關的理論論證和方法,思考其中的問題。其間四友君邀我參與由他發起的“分析進路的倫理學”研討會。這一定期舉行的會議極具特色,對于本來不太熱心會議的我來說不啻是“一股清新的泥石流”,讓我在與學者交流和討論的同時感受到了分析和批判思維的沖擊力。與四友君的這次合譯,讓我得以接觸一個全新的思想領域,得以領略當代倫理學一個主流方面的前沿研究動態,也讓我的研究興趣和重心發生了轉移。對于我的譯文,四友君做了認真細致的全文校對,指出了一些理解上的關鍵問題,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尤其是第四部分,各評論者的語言風格和觀點立場與帕菲特不同,也并非我熟悉的,因而我*初的譯文錯漏頗多,為此四友君前后做了三次細致的全文校對。我所負責的那部分譯文,正是由于四友君盡心盡力的校改,質量才有了顯著的提高。感謝**卷初版時給予支持和關心的徐向東教授、應奇教授和劉擎教授。你們雖然與本人沒有直接接觸,但對我們譯文的評價和認可,無疑為譯者提供了特別的動力和支持。感謝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和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為本譯著提供的資助。同時我也要感謝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和高研院的領導和老師。你們的理解和支持,讓我能夠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本著作的翻譯工作之中。其中分析哲學和邏輯學方向的老師,對一些相關術語的翻譯提供了有益的幫助。特別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楊宗元主任,以及張杰和羅晶老師為本譯著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我們雖然對譯文做出了*大的努力,但難免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海內外方家不吝賜教,以便日后改正。阮航2020年6月
論重要之事:規范倫理學卷(上、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徳里克,帕菲特( Derek Parfit ,1942一2017),出生于中國的英國哲學家,專注于人格同一性、理性和道德。帕菲特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倫理學家之一,著有《理與人》( Reasons and Persons ,被廣泛認為是自19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倫理學著作)和《論重要之事》( On What Matters )。帕菲特一直在牛津大學工作,同時還是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和羅格斯大學哲學客座教授。1986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1992年當選為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2014年榮獲聲名卓著的邏輯與哲學的羅夫,肖克獎( Rolf Schock Prize )。譯者簡介阮航,哲學博士,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集刊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中國哲學、經濟倫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其他各級項目10余項,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出版《儒家經濟倫理研究:先秦儒家經濟倫理的問題脈絡與觀念詮釋》專著1部,《超越復仇》等譯著5部,主編《西方倫理學原著導讀》等教材2部,主編《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等7部。在《哲學動態》《道德與文明》《世界哲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及譯文50余篇。葛四友,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規范倫理學與現當代英美政治哲學,興趣領域為元倫理學與法哲學,目前主要研究帕菲特的道德哲學思想和正義的理想理論與非理想理論。出版專著《正義與運氣》《分配正義新論:人道與公平》,譯著《合理性的本質》《公共領域中的倫理學》《倫理學與法治》等。在《哲學研究》《外國哲學》《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