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德勒茲的哲學劇場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8123
- 條形碼:9787100208123 ; 978-7-100-20812-3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勒茲的哲學劇場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哲學研究者,哲學愛好1. 作為“未來哲學家”,德勒茲永遠是我們的同代人,他的思想能夠一次次變為思想界的討論熱點,在思想的前沿陣地召喚和啟迪我們。 2. 對于當代法國哲學的研究者而言,本書結合了文獻和理論的探索,提供了德勒茲思想和現象學、精神分析學派、黑格爾主義之間的交匯和分叉,同時也勾勒出法國哲學在“二戰”后的發展線索。對于激進左翼思想的研究者而言,本書則是通過德勒茲對于尼采的解讀、和福柯的分歧,為微觀政治經濟學提供了主體結構的論證邏輯。而對于前衛藝術的哲學闡釋者而言,本書從德勒茲的審美理想中探討了當代藝術所應該完成的思想使命。 3. 本書為德勒茲的思想路線安置了三個重要的哲學里程碑:主體、時間和欲望。并且在每一程的征途中,都為德勒茲安排了同行者,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從康德到福柯,從塞尚到培根,這些人既是德勒茲的同行者,也伴隨著德勒茲的旅途而到達當下。 4. 德勒茲的哲學劇場*終的主角是德勒茲,盡管他并沒有直接出場,但是所有的劇目都出自他的手筆。劇場對他而言是*合適的展開哲學論證的方式,他將當代的哲學思想作為生活方式呈現給讀者,同時也暗示思想之間的平行和可選擇性。或者說選擇了怎樣的思想,也就是選擇了怎樣的生活態度。
德勒茲的哲學劇場 內容簡介
德勒茲曾說,哲學就是概念的創造,戲劇就是真實的運動,因此他以劇場的方式賦予理論以人格化的屬性,讓每位哲學家都成為思想類型的表演者,讓他們在對話和獨白中顯現出思想的核心。但劇場的*終的主角是德勒茲本人,《德勒茲的哲學劇場》一書以德勒茲的哲學思想為討論對象,通過德勒茲和不同的哲學理論的對話,展示其對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批判。在本書中,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先驗”、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與海德格爾的“去蔽”成了“以自我奠定世界的哲人”“立法者”“在辯證對立中不能停歇的思考者”與“通向林中澄明之境的獨行者”,他們與德勒茲的思想肖像同臺演繹,展示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思想。作者以主體、時間與欲望為三大主題,逐步接近德勒茲的思想核心,將他的思想作為一幕幕戲劇呈現給讀者。
德勒茲的哲學劇場 目錄
導論 哲學與劇場
主體
**章 主體性與先驗性的間距:胡塞爾與德勒茲關于無意識的理論闡釋
第二章 斯賓諾莎的當代遺產:黑格爾與德勒茲的斯賓諾莎主義
第三章 意志與強力之間的選擇:海德格爾與德勒茲對尼采的不同闡發
時間
第四章 從先驗形式到生命內涵:德勒茲對于康德時間概念的繼承和發展
第五章 認識論和存在論的疊加:論康德、海德格爾和德勒茲時間理論中的超越性
第六章 認識真理和行動自由的疊加:德勒茲的“新康德主義”
欲望
第七章 重構繪畫的內在性:交織在塞尚蘋果上的哲學透視
第八章 象形和形象的競爭:德勒茲論培根作品中的創造性
第九章 欲望褶皺與機器生產:德勒茲對于現代個體的反思和批判
結論 德勒茲的思想肖像
德勒茲生平年表
參考文獻
后記
德勒茲的哲學劇場 節選
如何通過哲學的方法考察無意識,并給予其恰當的安置方式,這是胡塞爾和德勒茲所面對的共同的問題。從他們安置的方式中可以觀察出其各自理解主體的方式,尤其關于主體性的悖論。胡塞爾曾在《危機》中指出:“人的主體性悖論:對世界來說是主體的東西,同時又是世界中客體的東西。”胡塞爾嘗試用意識的整全結構維持主體的絕對性,而德勒茲則是以無意識的自發效用將主體拉回到客體般的純粹存在狀態,且他們對于無意識的經驗性闡釋又根源于其各自對于先驗領域的不同態度。胡塞爾的先驗還原所要求的仍是主體內在的超越性觀念,包括意義范疇,而德勒茲卻要取消先驗領域的超越性,將意義生成、概念制作的源頭置于無意識的流動之中。通過為無意識劃定哲學邊界,胡塞爾要維護的是先驗的主體,然而德勒茲卻要展現無主體的先驗性——純粹理念的強力,甚至是壓抑生命的暴力;以及無先驗的主體性,以生命內在的涌動抵抗并消解一切概念形式的約束。盡管德勒茲極力要擺脫胡塞爾的影響,但必須承認正是在胡塞爾所開創的意識研究中,先驗性和主體性的內在張力開始顯露端倪。 (**章 主體與先驗性的間距:胡塞爾與德勒茲關于無意識的理論闡釋) 在時間的三種綜合方式中,分別出現的三個關鍵詞是現在、過去和未來。德勒茲的這三個術語并不是要把時間分為這三個部分,而是要解釋經驗的連綿不絕和其中的多樣性。所有的經驗都是當下的經驗;而當下的經驗又是已發生經驗的持續,是一種習慣支撐下的重復。所有當下的經驗都在消退成為過去,并被保存在記憶中。憑借記憶,過去與當下同在。記憶中的種種情感、印象影響著當下的所感所見。反過來,當下的感覺又來加強或者改寫記憶中的內容。當下的經驗不會全是熟悉的情景,人所面對的不會總是可以把握的對象。陌生的處境、突至的事件打破慣性,也擱置了記憶。當下向著一個空白敞開。因此,虛無中可以生發出新意義、新生命力的可能性。 (第四章 從先驗形式到生命內涵:德勒茲對于康德時間概念的繼承和發展) 塞尚的風景首先并不是靜觀的對象,而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是各種力相互較量*終凝固形成的結果。所以,他要通過畫筆,重新表達凝聚在山脈之中的“種子”般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從山丘或者蘋果自身生發的力量,它把山石樹木堆積成為山丘本身,把陽光水土凝結為果實。畫家的任務就是透過繪畫的方式傳遞出這種內在的生命力。我們可以從色彩、構圖和筆觸三個方面呈現塞尚構造形象的自我生長路徑。塞尚用畫刀小心地在畫布上一點點涂抹、又一點點堆砌,通過細微和細微的聚積而獲得了具有質感的體積。這種上色的方式展現了色彩上的微積分,每一處色彩都被置于和相鄰色塊的既相互連接又相互補充的關系之中,畫面就像是由上而下或者從中間道四周的不斷生成色彩的綿延。注重色彩、突出光感——這是印象派普遍具有的自覺。德勒茲指出只有這些仍是不夠的,“即便是可以產生色彩的,感覺也是暫時的,模糊的,它缺乏時間長度與清晰度”。因此塞尚需要借助巴洛克的構圖,使得這些正在生長的色彩凝聚為蘋果,排列成桌布,于是餐桌上的桌布被刻意畫出褶皺以顯出其本身質料的真實感,并且這些褶皺所形成的連續性還使得散落在各部分的蘋果被貫穿在一起。塞尚的筆觸既是涂抹色彩的過程,又是制造節奏的過程。他通過短促的連排筆觸渲染了枝葉的搖曳,云朵的流淌,以及村落在陽光下的晃動。畫家通過這種筆觸方式解域了巴洛克的構圖,他釋放了巴洛克構圖法設置在物體之上的確定性,顯現出作為可見之物的內在生長力。或者說,他對于巴洛克構圖發放的使用已經遠離了古典繪畫的傳統,物象在此的顯現被保留在了自我生長、內在自足的畫面之上。 (第七章 重構繪畫的內在性:交織在塞尚蘋果上的哲學透視)
德勒茲的哲學劇場 作者簡介
李科林,1983年生,北京大學學士、碩士,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當代西方美學、當代法國哲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Liberation of Sensation from Reason:Going beyond Kant with Deleuze。代表論文有《校正斯賓諾莎》《時間概念與形而上學》《欲望的生產原理》等。已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項目“后結構主義美學理論研究”,負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德勒茲哲學思想研究”。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